分享

【听】洛竹情 文/翟柏坡 诵/君子若兰

 sswy66 2021-01-24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点击上方"山水文苑"订阅我,每晚陪你赏析!

文|翟柏坡    诵|君子若兰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山水文苑 陪你赏析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情一相思,一世一相见。用文字行走,让心灵说话。爱山水,爱生活。    

洛宁被誉为”绿竹之乡”。植竹的历史己有四千多年。在这里,竹林随处可见,曾有“家家绿竹,院院箨笋”的盛况。现在,洛河两岸还有不少竹园——面积较大的竹林,有的在沟里,有的在滩地,有的在野郊,有的在山岭。兴华镇的竹园最多,陈吴乡东寨子村的“三步两孔桥,四面五园竹"最负盛名,由此开发出了“绿竹风情园”。

洛宁的竹子多为青竹。最大的单株高达10米,胸径10厘米,重25公斤,节长40余厘米。材质优,韧性大,拉力强,可破七层篾,是竹编和制作乐管的理想材料。相传伶伦取洛宁金门之竹,制为律管。

洛宁人喜欢绿竹,不仅欣赏绿竹挺拔清新的姿态、宁折不弯的气节和虛心向上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和这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联系着,并产生深深的影响。

竹子通身是宝,上自林梢,下至竹根;外自笋叶,内至黄篾,皆有用途。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把我熟悉的一幕作个回放:通过田野的路上,一犋黄牛走在前面,都戴着的“牛笼嘴”,一位老农掮犁,嘴里噙着旱烟袋,挥着鞭子赶牛;他后边跟着一位老妇,肩背挎篓,手拎箩头。牛笼嘴、烟袋杆、鞭子、挎篓、箩头,无疑都是用竹子为主做成了。那时走进一农家小院,可见竹竿上晾着衣服;竹杆搭成的葡萄架下,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玛瑙似的葡萄;堂屋前檐下的一隅,堆放着竹子做的围车、笆子、矬篓、笸箩、筛子、提篮,箩筐;一边竹席上正风干新鲜的玉米粒。屋门上悬挂竹帘,屋里摆放着竹床、竹椅,墙上挂着烤尿布的竹熥笼,墙角有竹柜、竹箱,窗台上有竹扇、竹篦子。

女主人正在厨房忙着熘馍,她把竹笼屉坐到锅上,放上竹箅子。几根枯竹在灶膛里劈啪劈啪燃烧,很快馍热好了。她抓起一个热腾腾的馍想放到竹盘里,但有些烫手,她麻利地从竹筷笼里抽出竹筷来夹馍。

春天放飞心情,用上了竹编的风筝;喜庆的日子,竹马、旱船、笙竽和大红灯笼;过个丧事也要用竹幡、花圈,这些东西也大都以竹为主要制作材料。

小时候,我爱到住在竹园里的大姨家。喜欢那里,在园里走走,觉得眼晴舒服多了,眸子变得又明又亮,心情也舒畅,一边蹦高一边跑着。

春风拂过,新发的竹叶崭新翠亮,沙沙作响。园内的密竹下曲径通幽,有几处竹疏处,阳光透过竹叶筛下一地斑驳。踏着细碎的软土,像走在海绵上,舒服地总想“跟着感觉走”。有的一株悄然而立,顾影自怜;有的三五成群,枝叶交错。幼竹通体绿中发青,老竹绿中带黄。灰喜鹊在竹枝上扬起荡下,婉转地卖弄着好声音。

适逢春雨,浙浙沥沥地落进园里,随即转换成数不尽的嘀嘀嗒嗒。竹叶上沁着绿色透亮的雨珠,又肥又大。一不小心碰到了竹子,大大小小的珍珠,一古脑地落下,浇下来,来个透心凉!衣服被竹枝勾住,你很惊喜,小心翼翼地拉过一枝,想用手捧那叶上的水珠入口,倍感手心里是凉凉的温柔,刚想入口,倏然,它逃遁地无影无踪了。

大姨家的院子总是凉爽而宁静,可谓"户庭无杂尘,虛室有馀闲”。每当月亮升起来,院里亮堂堂的。大姨纺棉,大姨夫打竹货。纺车的嗡嗡和破竹的霹啪,在寂静的园中,尤显声响。

大姨夫是有名的竹匠。他坐在木墩上,两腿上铺上粗线织成的布袋,随手捞起一节竹,竹刀从一端锲入,用力朝另一端滑动,竹节处啪啪爆响,里面的竹膜也迸飞出来。破篾要去青去黄,他破的黄篾有的薄如纸,有的细如龙须。后来,竹篾在他怀里跳跃,一件件精美的竹货也成形了。

现在,竹子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有些人甚至把它淡忘了。洛宁县把绿竹作为生态建设一张亮丽的名片,打造出更多的绿竹名园和更精美的竹编的工艺品的梦想正一步步实现,竹的韵致,竹的精神,永远珍藏在这方水土上生活着人们的心里。

【作者简介】  翟柏坡,微信名:般若,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书协会员。百余篇作品见于《牡丹》、《洛阳日报》和微信公众平台。立志写好洛宁的山水,讲好洛宁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