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归途

 新用户6326I9Ei 2021-01-24

清明是个沉重的日子,似乎清丽澄明的天光,也难以挥去萦绕在心头的伤痛。

无论年龄大小,每个家庭都有逝去的亲人,或短暂或长久,那心头的伤痛,一样铭心刻骨。清明时节,再次复习时,依然满心伤痕。

不知为啥,总是对写死亡的文章充满好奇心,生性悲观的原因吗?还是我们一直避讳说死,所以,越发没有了解的去处了,只能通过文字去了解?内心永恒的恐惧黑洞,一直如影随形,无法摆脱。读哲学书籍,偶尔可以给黑洞上面蒙上一个盖子,可是,时间久了,盖子就会自然蒸发,再次显露黑漆漆的洞口。

看周国平的《清明,是时候谈谈生死了》,他说,我们对活着这件事实在是太习惯了,一旦习惯的事情,人们很难想象有一天会失去。其实死亡一直和我们比邻而居,它来光顾我们,就像邻居来串一下门那么容易。所以,哲人们都主张,我们应当及早对死亡这件事也习惯起来,以免到时候猝不及防。在此意义上,他们把哲学看作一种思考死亡并且使自己对之习以为常的练习。

世上有多少自我,就有多少独一无二的死。没有结伴而行的死,即便是相约去死,也应该各自站在不同的出口。死亡的绝对孤独,大概也是人们恐惧的。

时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礼物,但对所有人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带走了一切的礼物,不管这礼物是好是坏。

其实,我们不过是人世这出戏里的一个小小角色,它安排你出场,盛装而来,极尽风情,然后,一般还未尽兴时,它安排你退场,你遗恨很多,万般不舍,企图再博得一个表演的机会,可是,严正不阿的它,完全没有世人心,根本不会应人所求。它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钢铁人,只有冷冰冰的、不可违反的规则。

世间这个华丽的舞台,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专场演出,它不过是临时租给人们的小时场地,是所有人轮流暂借而已。

道理都能明白,情感上却依然很难接受,也许,这类话题因为讳莫如深,没有机会跟很多人达成共识,仅仅当时明白了,因为没有讨论,没有听取其他人的认识,也便对有些观点不好接受。

一次和朋友聊天,她说,今年,一直在送别,然后历数各个故去的亲朋。对于中年人而言,人生的来处,亲人越来越少,人生的归途,总让人莫名沉重。

如何解决归途的沉重,是个重大课题。一个有信仰的同事网名叫:快乐回家。感觉对归途没有恐惧。年龄大了,可以有信仰,至少能够解决死亡的疑惑,虽然,他们的说法,不能被证实,但是,聊胜于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