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奇书《淮南子》:一个计较世俗的人,就会缺乏高于世俗的悟性

 ll无为 2021-01-24

一、                   

《庄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嗜欲过胜的人,他的天赋灵机必然浅薄。

庄子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介绍了一个“真人”的状态。

所谓“真人”,就是不用人心损伤天道,不用人为去帮助自然,通俗来说,就是不用自己的机巧之心去主导外物的发展。

这样的状态是世俗之人所缺失的智慧,而这个智慧正是填补世俗空虚,纠正世人愚昧的真正觉知。

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初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安静的、柔和的,就好像《道德经》之中说:“常得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一种完全纯粹天然的状态。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在状态发生改变之后,好恶之情也产生了,我们也由此形成了世俗的认知标准,有了享受物质的能力,更生出了争夺物质的机巧之心。

而这个时候也产生了一个极其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只是形成了认知外部世界以及衡量外物的感知,但是却缺乏了主导外物变化的能力。

因为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类,面对着宇宙自然的变化和自己人生得失际遇等等完全束手无策,所以一旦人生际遇满足不了自身期待的时候,就会出现失落、沮丧,以及痛苦的负面情绪,这便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会因此损伤了淳朴的天性,还会错过人生真正大的作为,因为所有的大作为都需要以大智慧与好的德行支撑,而这两者都是精于算计者所缺乏的东西。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天很公平,他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于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一个人。

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印证了世间智慧的一个道理。

在这世间,任何一个执着于名利得失的人,都会缺少对于智慧的悟性,因为他们总在执着于当下,无法将眼光看得更加长远,所以总是计较当下的得失,这算作小聪明,但永远算不上大智慧。

一个过分执着于世俗的人,永远不可能有高于世俗的灵感和悟性。

二、

人生小的成就需要靠小聪明夺取,而大的作为则需要用智慧来成就,因为智慧存在的状态就是顺应天道的最佳策略。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就是对这个道理最好的印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从古至今,一个内心险恶精于算计的小人,只能在名利方面稍微占一点便宜,但是在与天赋创作有关的领域内却不能取得大成就,比如说文学方面。

而反之,能够在此类领域有所成就的,都是一些憨厚朴实,内心直率之人所能造就的成果,正因为他们没有将心思过多的放在计较名利之上,机巧之心能稍微淡泊,保全了淳朴的心性。

而这一心性正是适应天道的法则,更是胜于世俗的觉悟智慧,所以他们更容易取得大的成就。

就像苏轼的人生一样,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家、诗人,在他一生的仕途生涯之中,因为党派纷争受尽多少苦难,在朝廷党派纷争之间,苏轼本身并无直接过错,但是他却成了党派相争的牺牲品,被贬到许多地方,一生颠沛流离。

这一切虽无直接的过错,但是与他的性格却有一些关系,那就是苏轼的性格过于直率,不懂得以收敛自持,缺乏了脸厚心黑的圆滑世故的态度,才让他成为党派之争的“眼中钉”。

这一切是因为不善于算计而带来的结果,但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是历史上少有人能比的,一生留下的诗词感动了多少代人,而他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果拿他的成就和当下名利得失的物质层面去比较,那么对于人生来说,苏轼能够千古留名的这一硕果,则更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