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诸葛茅庐,梅初绽

 昵称45109175 2021-01-25

襄阳城外10余公里的隆中,山,不高,水,不深,但峰峦溪谷的迂回幽深、曲径两侧的松林竹丛,让人感到神秘,继而肃然起敬。记得那年,冬雪纷飞,我刚走到隆中青石牌坊前,风似乎小了许多,雪也随之稀疏,莫非卧龙先生感知远客到来,请遮挡视线的风雪暂且告退?

四柱三楼的古牌坊是隆中第一景,也应是标志性景观。我原以为是年代久远的产物,近前一看,原来是晚清光绪年间所建。历代一些风云人物历尽磨难、洗尽铅华,让有心人细品时,便像古窖珍藏的佳酿,万般浓郁,滋味绵长。我看到,隆中古牌坊光鲜滑润,或许是无数拜谒者倾情爱抚所致?


诸葛先生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深镌牌坊两侧,在积雪中半掩半露。中间部位,为杜工部名句“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背面仅有5字,是苏东坡对诸葛亮的评语:“三代下一人”,称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物。这种恭颂之语,出自才华横溢,一向恃才傲物的苏大学士之口,足见“诸葛大名垂宇宙”。

隆中的名景,尽管大多也为清代产物,但能折射当代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如建于康熙年间的草庐亭,建于同年的三顾堂,建于光绪年间的抱膝亭等。想康、乾时期,恰是一代统治者励精图治、拓展疆域之时。清晚期,恰是满清政府内忧外患、惶然无措之时,这两个时期,当朝自然企盼有诸葛亮这样的中流砥柱受命危难、力挽狂澜。由此,在诸葛亮故居重修遗迹,表达清帝思贤若渴、崇敬先贤的心态。



隆中踏雪行,自然要沿着悠久的文脉,细细搜寻鲜为人知的千古遗存。我踏着积雪在茫茫古道上走着、看着,脚下发出的“吱吱”声与寒雀惊飞的振翅声。古迹雪半掩,琴声何时归?山林宁静,“隆中十景”的交叉路口,留有散落脚印。

我伫立于两处汉晋遗迹前深思。历经千百年的文物,尽管通体斑驳、字迹漫漶,但让我清晰感受到当年情景。最为“年长”的遗迹,应为梁父岩前的抱膝石,三顾堂前的六角井。巨石之上,已见不到抱膝长啸、志在千里的俊朗青年;古井之内,汩汩清流也已干涸。当我把青石与井台一片积雪拂去时,又一次看到青石表面被人抚触后的那种光润。先生虽走远,后人依然不停地感念他。我联想——古往今来,有些人尽管当红一时,在“台后”刚刚卸妆,盛誉和口碑便随之消散,冷漠随之袭来。而诸葛先生,虽与今世相隔千古,因一生勇于担责、襟怀坦荡、才华横溢,音容便如朗月高悬,永驻芸芸来者心间。


追想多年穿越华夏山水间,既看到万古流芳者的遗迹,也遇到遗臭万年的遗痕,时代光焰与历史暗角皆显露于斯。隆中的三顾堂后,也存留罪恶土堆——明襄简王朱见淑的陵墓。

明弘治初年,也是一个雪晨,朱氏宗亲朱见淑醉意醺醺地来到隆中,见此山势奇特、云霞隐现,便大呼是一块风水宝地,发誓要归为己有。他被袭封为襄王(王号简王)之后,便命人把诸葛草庐拆毁,为自己修建陵寝。翌年,这个妄想“拆毁他陵增己阴寿”的朱见淑便一命呜呼,埋在这里。


百余年后,这座邪恶墓地即被李自成义军捣毁。恶俗不堪的朱见淑,非但未能以此来福荫子孙,就连自己的骸骨、棺椁也在利刃烈火中化为灰烬,在历代风雨鞭挞下、在无数游人唾骂下,仅剩下一座荒废土堆。

漫漫长史、世事沧桑,给后者留下了多少慨叹和哲思!


伫立漫想间,风雪已远。终年不竭的山泉流淌声隐隐传来。深沉的古琴声,源自隆中吟啸山庄方向。我追寻琴声前往,沿途,一路蜡梅挺拔飘逸,似乎也在怀念一代名相。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