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读这篇8分的材料+肿瘤微环境文献是怎么做的?

 医科研 2021-01-25

责编 | 白介素2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来自纳米材料相关的免疫微环境的文献,文献较新,文末附有文献和附件的PDF以及本人制作的思维导图百度云链接,有需要的小伙伴可自行下载,废话不多说,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篇发表在Theranostics 大作吧! 

这是我的简书号(https://www.jianshu.com/u/a1a1bd026f30)),或简书搜索毛细血管1以及我的邮箱 denghuan123@hotmail.com 可找到我。文章末尾附有PDF文献和我做的思维导图百度云链接。码字不易,尤其是对于打字较慢的我而言,如有可能希望得到大家的打赏。赶紧步入正题啦!!PS: 简书不经常登录,建议关注简书和 医科研 微信公众号获取新的分享文章,然后通过邮箱联系我。

摘要部分

作者主要介绍了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多功能肽包被的金纳米粒子 (Au@Tat-R-EK NPs ) 的形成,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个是金纳米粒子,如果金纳米粒子进入细胞乃至细胞核中,和放射线结合将大大提高放疗的敏感性;第二个是多肽部分,由三部分组成

(1)细胞穿透和核靶向肽(GRKKRRQRRRPQ)该部分可穿透进入肿瘤细胞的细胞核

(2)可被组织蛋白酶B裂解的多肽序列(GFLG),提高对肿瘤组织的特异性

(3)两性离子(防污染)的多肽序列,保证在血液循环中不被讲解。通过以上的精心设计的纳米组件,和放射线结合可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放大放射线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否有生物兼容性

作者验证了因该纳米组件的直径约 5nm, 可以在体内快速清除,不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因此,该纳米组件有望转化到临床应用上去,也为今后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响应的纳米医学提供了启发。 

背景

作者首先指出放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作用,但也会破坏正常细胞的DNA双链结构,带来副作用,从而必须限制放射线的剂量。因此作者将目光放到了放射增敏剂上来,由考虑到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通透和保留效应(EPR effect),所以考虑设计纳米材料相关的放射增敏剂。因Au由与生俱来的优势,

1.有高原子序数的原子,2.良好的生物兼容性,3.可作为成像引导的治疗参照物,4.可作为运载药物的纳米载体。随后,作者介绍了Au@Tat-R-EK NPs 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他们相互连接的机制。 

然后作者概述了Au@Tat-R-EK NPs 杀伤肿瘤细胞以及在肾脏中排泄出的主要作用机制。 

结果部分

1.纳米组件的物理学特征

image
image

2. 组织蛋白酶B处理后的细胞摄取

image
image

3.体外试验验证放疗增敏性

image
image
image

4. 体内试验验证放疗增敏性

image
image

5. 药代动力学、分布和清除

image
image

6.生物兼容性

image
image

文章总结

总结:作者精心设计了 Au@Tat-R-EK NPs 这样的纳米组件,不管是体外试验还是体内试验都证实了该纳米组件对肿瘤细胞特异而有效的杀伤,同时该纳米组件还可在通过肾脏(主)和肠道(次)排泄出体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克服了之前研究中心存在的一些障碍,(1)循环半衰期短,(2)非特异性分布,(3)过快速清除出体外,(4)增敏效果差,而该纳米组件可很好的克服这些障碍。也预示着 Au@Tat-R-EK NPs 可能可以转化到临床应用,给病人带来益处。

重要名词解释

EPR效应: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 正常组织中的微血管内皮间隙致密、结构完整,大分子和脂质颗粒不易透过血管壁,而实体瘤组织中血管丰富、血管壁间隙较宽、结构完整性差, 淋巴回流缺失,造成大分子类物质和脂质颗粒具有选择性高通透性和滞留性,这种现象被称作实体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简称EPR效应。EPR效应促进了大分子类物质在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分布,可以增加药效并减少系统副作用。

福利

PDF和思维导图文件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NQUMawb6jDCM-ZFcjw25g  提取码:ame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