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Zsy20151225 2021-01-25

中国自古便有'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之说,女性看似柔弱,实则内心坚强,尤其是现代女性,她们不拘泥于夙命之说,亦不畏惧世俗的眼光,智慧和胆气丝毫不输男儿。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曾记载了30位参加了长征的女红军,她们不畏生死,勇往直前,凭借超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红色战歌,堪称女性的典范,时代的楷模。

而其中的一位女红军,她一生都未曾获得任何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亲自扶灵,数十位将军送行,她是谁?做了什么?

她的死又为何会带来如此'山河共殇,九州同悲'的悲壮之景象呢?本期内容,就跟你讲讲女红军邱一涵以及她那段与旧时代抗争的激情岁月。

一、 幼年立志报国,青年参加革命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邱一涵,1907年1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芦洞乡丁家源村的一个革命世家,她的父亲和兄长都是中共党员,曾担任党内要职。邱一涵自小就生活在爱国情绪高涨的家庭氛围中,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多少也会受到家人的影响。

邱一涵自幼年时便见惯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蚕食与束缚:裹小脚、三从四德、男女性在婚姻地位上的不平等……

这一条条对待女性的不平等的'理所当然',那一幕幕让女子饱受摧残却无处申诉的'隐忍难言',这些都给邱一涵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亦成为了她青年时期参加革命的由衷缘故。

杜甫曾说:'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这便是邱一涵当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长大后,邱一涵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心更加坚定了,她相信终有一日自己也能够像父亲和兄长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为国效力。

1926年,年仅19岁的邱一涵加入了青年团,她在青年团内足足奋斗了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正式加入革命,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二、冒死抢救战友失右臂

邱一涵加入革命不久后,战争就爆发了。常年的斗争和作战时光洗刷了邱一涵的青春面庞,破旧的衣衫和沾染尘土的身躯却愈发伟岸。

像邱一涵这样的女性在革命队伍中本就罕见,而身处部队的她却时常忘记自己女子的身份,她每每来不及思考个人安危,一次次奋不顾身冲向战斗的第一线,然而,炮火和敌对势力终是对她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一次艰险的战斗悄然展开,一贯冲锋在前的邱一涵看到了一位战友正身处枪林弹雨的危机之中,她来不及思考就顶着头顶盘旋的战机和身后轰鸣的炮火,将受伤的战友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最终,战友得救了,可遗憾也随之而来,脱离危险的邱一涵拖着孱弱的身体和早已血肉模糊的右臂被带离了前线。

自此以后,邱一涵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右臂,而对此她仅仅报以微笑,从未有过后悔的念头,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三、万里长征只等闲

历史记载下的长征故事,伴随着无数先辈牺牲和离去,战火硝烟根本不足以彰显巾帼英雄的一生,而那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才是邱一涵一生中绝无仅有的革命史诗。

1934年10月,邱一涵跟随部队参加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红一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30个女战士之一。'长征之旅'中的各种艰难险阻非但没有挫伤邱一涵的意志,反而使她越战越勇。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长征历时整整七天,没有人知道在这七天七夜里邱一涵与战士们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其实每时每刻都是在和死神较量。

过草地时没有粮食吃,邱一涵就吃点野草充饥,她咬紧牙关,硬撑着走出了沼泽地。爬雪山时,邱一涵拄着根棍子,试图自己爬上去,但跌倒在雪地上后却怎么也起不来,幸好碰上袁国平路过,将她拉起来后要她坐到马背上,她却让人将一个受了伤的战士抬上马,自己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这件事后,有人说邱一涵'搞特殊化',她听后非但没有感到委屈,反而十分难过地说:'还有不少同志连马尾巴也没得拉,永远倒在雪山里。想起他们,我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在部队抵达广西的岁月里,时常有炸弹悄无声息在身旁爆响。

有一次,邱一涵他们进入广西,正在渡河,敌机对着他们扫射、投弹,有一枚炸弹就在她身边爆炸了,使得邱一涵当场失聪。长征途中,邱一涵创造的日行80公里的纪录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和连天的炮火突袭。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之际,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的雄伟诗篇。而袁国平也随后用原韵写了一首和诗:'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邱一涵一口气读完,连声叫道:'好诗!好诗!'于是,邱一涵连夜将诗文抄正,字迹工整、清秀,笔触间的喜悦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四、与袁国平革命路上喜结连理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在与旧时代作无畏抗争的岁月里,邱一涵不仅实现了理想抱负,而且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遇到了那个与自己携手余生的人,他就是袁国平。

邱一涵与袁国平相识偶然,却日久生情,加之志同道合,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喜结连理。婚后的两人生活甜蜜,感情和睦,邱员二人的默契协作、互相尊重让部队里的大家都羡慕不已,甚至也成为了部队里的模范夫妻。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婚后的第一年,感情稳定的他们就迎来了爱情结晶——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名可爱的小女孩。女儿的降生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但是夫妻俩为了更好地工作,决定把女儿送到乡下抚养。

但让邱袁夫妇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在乡下竟因为没钱治病而不幸地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她还未好好看过的世界。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伤害无疑是最大的,天底下有哪个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有哪个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个父母能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忍事实呢?

即使坚强如邱一涵,痛失爱女的苦也是她内心难以忘却的永远的伤。时隔多年,邱一涵仍旧对女儿的夭折耿耿于怀,直至后来儿子的降生才让她释怀了一些,以至于她把对女儿全部的愧疚和爱都加注在儿子的身上,希望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对于邱一涵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五、 皖南事变中,袁国平英勇捐躯

1939年抗战爆发了,邱一涵和丈夫袁国平都被调往皖南工作,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二人在这短暂的团聚之后便是永诀。

民国30年(也就是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项英率军部及部属9000余人奉命北移,6日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转移途中却遭到的重兵突袭,项英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了整七个昼夜,直至弹尽粮绝。

战斗中,将士们虽然作战英勇,但牺牲与被俘的将士却不在少数,只有极个别人突出重围。总之,这一役新四军损失异常惨重:新四军军长叶挺在谈判过程中被顾祝同无理扣押,项英突围后惨遭叛徒杀害,袁国平也身负重伤。

为了突出重围,战士们轮番背着重伤的袁国平试图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一行人在行至章家渡时正准备涉水渡河,敌人却趁机以机枪扫射,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掩护袁国平渡至北岸。

袁国平自知命不久矣,他不愿战士因为营救自己而造成更大的牺牲,于是他嘱咐部属突围后向党汇报,随后他掏出手枪,对自己头部扣动扳机,壮烈牺牲。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六、邱一涵身上一直珍藏着丈夫生前的照片

1940年12月(皖南事变前),邱一涵听从组织安排经上海转移到苏北盐城。

可没过多久,便听到了这个惊天噩耗:身负重伤的袁国平在突出重围的战斗中为了保全战友,悍然举枪自尽。

一时间,撕心裂肺的悲痛把让这位钢铁女战士一时间有如万箭穿心般痛彻心扉,要知道,血泊之中倒下的袁国平本是邱一涵唯一的牵挂!

那时候,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邱一涵都会凝视着丈夫的遗像,口中不停地念着丈夫的遗诗,回忆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的一幕又一幕,她坚信丈夫是忠心耿耿、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他为中华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痛定思痛之后,邱一涵擦掉眼角的泪水,重新振作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带着昔日爱人'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遗愿,继续与战友们并肩作战。

此后,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穷山恶水,她都一一无声走过,而她心中的那个不屈的信念却愈发强烈。

就这样,邱一涵在经历了短暂的痛失爱人的失意后再次坚强地站了起来,这一次她依仗无所畏惧与坚毅勇敢的决心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争胜利以来,邱一涵就开始了接管南京市的各项工作。其实,自新中国成立的那刻起,饱经风霜的邱一涵就已然没有了退缩的念头,她心头所念所想皆是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贡献力量。

后来,邱一涵又一度担任江苏省委常委等职务,她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只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地保卫这

份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据儿子袁振威回忆,袁国平牺牲那一年,母亲邱一涵只有34岁,但她却一直孤身独处,不管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珍藏着丈夫生前的照片。不仅如此,在邱一涵卧室上方的墙上始终挂着丈夫年轻时戴着眼镜、身着戎装英俊潇洒的半身照片。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七、 愿将头颅抛原野,不随池流逐浊波

'愿将头颅抛原野,不随池流逐浊波。'这是袁国平最后留下的遗言,也是邱袁夫妻二人共同的志愿。

于邱一涵而言,丈夫的牺牲无疑是她一生都难以磨灭的痛,更是支持她继续勇敢地活下去的勇气。

新中国建国之后,邱一涵曾经在袁国平修缮好的陵前合影,当年的革命佳偶,如今只剩她一人负重前行,而此刻于她而言,唯有胜利的阳光还可以聊做安慰。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八、战火纷飞难掩一身铁骨

在建国前后的很多战役之中,我们都能看到邱一涵的身影。

比如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一役中,邱一涵就是为数不多的女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哪一件大事她都没有落下。

对于战士们来说,邱一涵就是一个定海神针,因为她凡事总是冲锋在前面,给大家加油鼓劲,过草地的时候,面对敌兵的追缴,部队里缺衣少食的艰难境遇,许多战士都虚弱地倒地,是邱一涵把自己的干粮分出来,又一个一个把战友拖到了安全区,

而她自己也是很久没有进食了,就是这样一个从不喊苦、不喊累的女性用她的无私与勇敢给了绝望中的战士们生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即使战火纷飞,依旧难掩邱毅涵的一身铮铮铁骨!

九、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邱一涵任华中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期间,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

因之前胳膊受过伤,一直肿痛。为了照顾她,上级派发给邱一涵一瓶珍贵的鱼肝油丸,可是固执的她却一直不肯服用,反而派人把药送给校医院的伤病员补养身体。

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些罐头,后勤部门悄悄给邱一涵留下几罐,可她知道后,不但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还派人把罐头送给了缺少营养而患病的学员。

有人说她是老一套,她却不假思索地回答到:'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其实不仅仅是在工作中,生活上的邱一涵也是一个十分循规蹈矩的人。一次课外活动,邱一涵的儿子袁振威因为贪玩没有请假,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

邱一涵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他,还告诫他说:'纪律是胜利的保证,必须自觉遵守。'

一开始袁振威并不理解母亲的这番话,直到长大后他才渐渐理解了其中的道理。邱一涵不仅对儿子严格要求,对自己也是一样的标准。

邱一涵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捍卫了党纪国法的神圣与庄严,为党员干部们树立起了一个人人效仿的楷模。

十、炊事员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1948年,由于工作的需要,邱一涵带着年幼的儿子袁振威来到了大连。

当时大连已经解放了,许久没有见到父亲的小振威十分想念爸爸,邱一涵告诉他说爸爸现在在前方部队当炊事员。

有一天,小振威和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父母的职务:有司令员、军长、政委、教导员……问到小振威时,他非常自豪地说:我爸爸是炊事员。

同学们一听都哄笑起来,小振威当时就委屈地哭了,他跑回家扑到邱一涵怀里哭诉了事情的原委。邱一涵听后对儿子说:'司令员、军长、政委、教导员、炊事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炊事员烧饭,所有的人都得饿肚皮,就无法打仗,更无法打胜仗。当炊事员光荣啊!'

不得不说,邱一涵的确是一位伟大而又智慧的母亲,她既懂得如何去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引导他理解每一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地道理。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十一、对犯了错误的同志,采取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宽严适度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因为长期在纪委任职,邱一涵的铁面无私是出了名的,她一直致力于惩治腐败的工作,凡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地纠正澄清冤假错案。

在领导全省纪检部门惩治腐败的斗争实践中,邱一涵坚决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同志,她始终采取'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返正道。

邱一涵任职期间,《新华日报》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案例:全国解放后,徐州地区的一名县委副书记革命意志衰退,为了经营个人的安乐窝,他不惜侵犯群众利益,是当地有名的污吏蠹虫。这件事很快就被报请省委审查了,当时有个别领导提出:开除党籍,并且建议政法部门从严处理,并处以极刑。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针对这个提议邱一涵却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她说:'开除党籍是必要的,但这个人没有造成重大危害,且有悔悟之心,应宽严适度。'

复议时,省委领导批准了她的意见,此案的处理不仅向社会公众展示了党严格按纪律办事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党的人道主义律法精神。

十二、英魂陨落,上将扶灵

1956年,邱一涵已经49岁了,本就身体不太好的她却未遵医嘱始终保持着长期的工作,终于积劳成疾的她倒在了岗位之上,与世长辞。

彼时的邱一涵虽然只是副省级干部,但是她的葬礼却有无数曾经与她并肩的战友和为她哀痛的民众赶来,为她送行,场面尤为壮观。

葬礼现场,宋时轮、唐亮、钟期光三位上将亲自到场,与她的独子袁振威一起将灵柩送上灵车,众人一起凝望着邱一涵灵柩远去。

邱一涵的逝世引山河共殇,令九州同悲,无数人由衷感叹:中国现代绝无仅有的一位革命先驱和巾帼英雄就此离世人而远去了!

张震曾为邱一涵写下了这样的追悼感言:'默默地把悲痛埋在心底,把困难置之度外,以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准备迎接新的考验。'虽然邱一涵已经不在了,但没有人会忘记这位将革命信念贯穿人生始终的巾帼英雄。

她没有军衔,死后却有3位上将为其扶灵,几十位将军送行

试问,如若不是深入人心,邱一涵又怎会有此待遇?邱一涵把自己的一生都尽数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如此不计回报,默默付出,此情此意又怎会不令人为之动容呢?

邱一涵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红军战士一起走过了艰难而又漫长的的革命岁月,又带领无数的爱国志士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邱一涵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优秀党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在为党和国家的建设而殚精竭虑。

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她承受着女儿、丈夫离世的痛苦,毅然选择将伤痛藏在心底,化悲痛为力量,依旧为了自己所钟爱的革命事业而一往无前,不断砥砺前行。

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让她与伤病成了相伴的'老友',最终甚至不惜因公殉职,何其壮烈!在革命事业面前,邱一涵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战士,但在家庭上,她却略有遗憾。也许在她心里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面对女儿的离世她无奈,她愧疚,但事实上她确然是一位优秀的母亲,这一点从她潜移默化地纠正了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而在同事、朋友眼中的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伙伴,亦是一位优秀的领导。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有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战士而感到自豪和敬佩!

参考资料:

1.《西行漫记》斯诺

2.《新天地2007年12期 》

3.《新四军女兵》

4.《党史文苑2016年09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