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中裸奔,让我确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Epoch故事小馆 2021-01-25

九月,北京的“秋老虎”还没褪去,雨一场一场地下,好像每多下一个雨点,空气中就多一份氤氲,也多一丝凉爽。可能九月的雨的确有劲,透过天空、房檐、窗户玻璃,直达宇辰的心里,效果却适得其反——让他心中的一个念头越浇越旺。

后来宇辰终于耐不住心里对雨水的向往,打算来一场雨中裸奔。

 “裸奔者” 

脱光身子,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下就着雨水一路狂奔,跑累了,就停下脚步,仰头接受雨水的滋润,好像只有在雨中才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即使是在晚上无人的街道,每次裸奔前,宇辰却还会为“是否会被别人看到”而忧虑半天。

但小时候对雨水和水中世界的喜爱让他顾不得那么多。幼年时的宇辰还没看过《雨中曲》男主角在雨里跳踢踏舞的经典场景,但每到别的小朋友因为雨天而躲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宇辰更想在微雨中跳个舞。

图片源于电影《雨中曲》

渐渐地,宇辰爱屋及乌似的也对暴雨产生了好感。在雨水中,仿佛自己全身都可以得到雨水的冲刷,享受自然与身体亲密无间的触碰。此外,在暴雨中更能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威严:“人类世界被大自然湮灭了,有种世界只有我一人或是末日的感觉。”

但宇辰还不只喜欢雨中裸奔,不论是微风习习的春天午后,还是淫雨霏霏的夏天傍晚,宇辰都喜欢坐在老家院子里,裸着身子静静地坐着。于他而言,不管是春风、秋风还是暖风、晚风,只要吹到人的脸上,每个人都会有“被世界温柔相待”的亲切感,舒服又温馨。这些体验让宇辰兴奋,他开始坚信,或许只有此时,我们的身体才是“活着”的。

后来,他渐渐证明了自己的推论:躺在被日光晒过的被子里,绵柔的床被与身体接触时,有种被拥抱的安全感;一个人坐在充满热水的浴缸里,身体与水接触的瞬间,有时身体不自觉的打颤,汗毛竖立的刹那,仿佛整个身体感觉都活了起来……

也是这些时刻,开始让宇辰意识到原来身体是如此地细腻敏感且富有感受力,于是,宇辰开始热爱不穿衣服静坐在院子里的时光。在他看来,未被衣服束缚的肌肤是享受的,被衣服束缚的肌肤却有一种“渴望”,宇辰可以感受到这种渴望,“我甚至能感受到身体被束缚的部分在向我抗议”。

   解放大象 

如果说解放自己的身体是宇辰处世哲学里的第一步,那解放其他动物则是他的另一目标。

90后的宇辰是生物专业的学生,学习期间,他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大象。还在大一时,宇辰看了纪录片《地球公民》,纪录片中在马戏团表演的大象Tyke对宇辰触动颇深。

影片中的Tyke在表演中暴走杀死了它的训练师并伤害了10余人,之后被近百发子弹击中后躺在血泊中死去,当子弹一发一发地打向Tyke时,它不仅站在原地丝毫不动,还似乎非常疑惑的样子。

图片源于纪录片《地球公民》

影片这一幕让宇辰印象深刻,并越发思考“大象既然可以轻易伤害人,为何还要听命与人”这一问题,并渐渐产生对大象的同情。

这一问题一直在宇辰心里萌芽、成长,并让宇辰开始着手行动。大二的时候,宇辰就申请并创立了大象保护社团,与社团好友共同策划多次“抵制大象表演”活动。为了践行“解放大象”的Slogan,他们深入马戏团内部,企图阻止正在进行训练的训练师,“当时我甚至想把大象从笼子里放出来”,这一疯狂的想法没能持续多久,宇辰和他的好友就被另一景象震惊——当天凌晨,宇辰和朋友躲在马戏团后台,突然看到工作人员击打大象的场面。训象师拿着木棍,每一下都结实地打在大象身上,而大象呢,却一动未动,连声都没吭。

毕业后,宇辰有更多机会参与大象保护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宇辰自费参与国外学术项目实习,前往肯尼亚和柬埔寨等国家从事大象研究与保护工作。

但在与大象深层次的接触的过程中,宇辰也有了一种矛盾。研究生期间,宇辰和同学去边境农村调查大象,亲眼目睹了大片庄稼被大象破坏、吃光的过程,也听到了不少村民对大象的恐惧和愤怒,他甚至看到了在村里的祭台,而这些祭台中有许多村民都死于大象之“手”;在国外调查的宇辰听说有人因为生活所迫要杀掉大象时,开始重新思考“大象与人”这个话题:一边是被大象迫害的人,一边是被人杀死的大象,作为研究与保护者,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图片源于纪录片《大象的别样世界》

一些过去的定式思维也在深入研究后被宇辰主动打破。

研究生期间,宇辰在旅游景点做宣传志愿者,遇到骑象的游客就主动上前科普大象保护的知识,这种“碰钉子”的宣传让他吃了不少闭门羹,更有甚者会粗鲁地让他闭嘴。为此,宇辰感叹,很多公众之所以不想接受科普,是因为他们不想有负罪感。

像往常一样,宇辰为每一位骑象游客进行科普,当他与一位美国游客交谈时,美国游客听完宇辰的科普后,礼貌地表示感谢,又对宇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近距离接触大象的机会,因此我是不会放弃零距离触碰的机会的。而且任何人想去骑象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可能一辈子也只有一次机会。”这番话让宇辰开始反思,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只在书中读到过大象的人,因此不该剥夺他们与大象接触的乐趣。宇辰渐渐和游客们产生共情,获得了更多感悟。


 一箪食,一豆羹 

因为把大多数时间奉献给自己喜欢的大象保护工作,不计回报的付出,也让宇辰变得拮据。毕业五年,没有收入来源,让宇辰体会了一把“陶渊明”式的生活状态。

他在乡下院子里种菜,常年不买衣服,手机已经好几年不换了,现代生活的消费浪潮好像与他无半点关系。但宇辰也有“软肋”,他唯一喜欢的零食是可口可乐,“要是有可口可乐,多难吃的菜我也能吃下去”。

图片源于电影《小森林》 

但这种简单且随性的生活也伴随着烦恼,当有人问他“工作是什么”的时候,他还是会尴尬许久,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因为他的生活状态,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相距甚远。宇辰是痛苦的,他的痛苦在于,他清楚地知道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也知道自己的解释无法被理解。

父母的生活质量也是宇辰的“心病”,“我想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看到父母劳累,宇辰总想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且父母年龄过大,疾病以及家庭突发事件等风险也让宇辰担忧,这很可能会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轨迹,“要是有钱,这种担忧可能会弱一些吧。”说完,宇辰哈哈笑了。

尽管有诸多对于现实的考量,宇辰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写文章与翻译书中度过。每天亲自下厨的三顿饭与家人一起分享,家务与农耕也会亲力亲为;家里的黑狗也需要散心,宇辰就在晚上吃饭后拴着狗围着村子遛一圈,既锻炼了身体,又缓解了心情。

 图片源于电影《小森林》

现在这种状态究竟好不好?宇辰也拿捏不准。如果生活是一道十分制考题,他给自己的内心世界打了8分;又因物质上的匮乏,他的总成绩变成6分。大象研究让他心里充满满足感,但他唯一介意的,是写了近四年的大象文章,至今没有人主动向他约过稿。说到这里,宇辰有点悲伤。

宇辰身上有很多以想要以梦想为生的年轻人的影子,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些充满矛盾的时刻:经济的窘迫、对家庭的责任感、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和外界的不理解。仅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坚持下去,真的能“不改其乐”吗?宇辰和我可能都给不出答案。但至少明天,当他再次查阅关于大象的最新资讯、重新思考那些思考过一遍遍的关于大象的问题时,他是感到满足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