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站上的后浪,同时也在工地上

 Epoch故事小馆 2021-01-25

这两天刷屏的愤怒来自这则视频:

博主@曹译文iris 在b站更新了自己去“自家工地”体验打工的视频,过程中“凡言凡语”不断,称自己“多年马术训练下腰部柔韧性很好”,称工头讲话是“资本主义的酸臭味”。

自己却有意在结尾晒出了自己卡上一千多万的余额,并在工头(配合表演的)惊讶眼神里心满意足地离场:

被拿来对比的是另一则真实农民工的视频:@农民工川哥 在b站持续更新自己在工地上吃的午饭,语言淳朴内容简单,却总被质疑是“造假”“有团队”“好几个机位”,川哥的儿子屡次解释,好像都难以杜绝这种恶言恶语:


b站有不少川哥这样的农民工,视频的内容形式都很简单,也自有一批忠实的观众。

在他们的评论区和弹幕里呈现出了一种奇异的分裂感:越来越多人对此保持敬意充满理解,但也有不知从何而起的恶意和苛求。



川哥去年年底开始更新视频,视频的主题基本都是去工地带的饭,他喜欢用锅吃,最喜欢说的话是“锅底都吃干净”:


以及也终于买了房子,喜悦是溢于言表的:


在b站上同类型的up主里热度更高的还有@胖龙的小生活,胖龙260斤,肚子大,脑袋圆,胃口大,认证信息是“美食up主”,但放出的视频都是实实在在的民工生活:开车送货,在工地吃食堂:


同样受欢迎的农民工@民工小代 年纪稍轻,在镜头前也是大口吃饭、大量饮水。工地生活劳累,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能量的补给。

他喜欢吃鸭腿,偶尔没吃的时候,粉丝还会在评论区调侃:


但也有人说,小代是为了俭省,鸭肉毕竟是肉类中相对便宜的。

长期在外打工,儿子考试成绩优秀的喜讯也是在工地上得知的,即使是远程,晚上也一样高兴得要庆祝:


评论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很温情的,但是怀疑乃至嘲讽谩骂一样存在。

这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川哥吃自热米饭的视频,大多数的质疑都来自于:农民工怎么可能是这样的?


只要和他们本身的生活经验有所出入,或是只要和自己的预设有所出入,仿佛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对方是弄虚作假。

一句话概括就是,“他可是个农民工,怎可能如此形象体面?”

但如果真的更“农民工”一些,就会令他们满意了吗?

在胖龙的视频下,也一直有各种异样的声音:
       
仅凭他的刀疤和断指就断言他有前科(胖龙后来解释了是在工厂意外导致的受伤)    
         
指责他的指甲不够整洁

指责他不够勤勉自律才会身材肥胖(对农民工都要灌输这么强的身材焦虑吗……)

这些网络上有一定人气的务工者被放到了审视的放大镜之中,不管他们是什么形象什么表现,他们的身份本身,好像就意味着一种破绽。



农民工们究竟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许多网友对于这些吹毛求疵的质疑感到愤懑,纷纷晒出了身边的实例,意在证明,农民工身份并不总是意味着一种“底线的生活”。

他们的劳动力很有价值,甚至比许多更“体面”的工作更有价值:
     

更年轻一些的民工生活质量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颇有人气的年轻民工@啊黑man 长相帅气阳光,赚了钱会带老婆下馆子、给自己买了车:

       


还去骑车旅行——比许多白领可能都要更加自在:


当然这也是少数,大多数农民工仍然在一分一厘地辛苦赚钱,川哥早期的视频有许多都是在做工现场的随手拍摄,工作量多少、收入几何,他几乎毫无避讳。


小代前不久发布过一则视频,给大家粗略地算了笔账,关于自己在疫情期间被迫停工损失了多少、而疫情后加倍努力地工作又最终赚回来多少。

也是通过这些视频,很多人才有机会知道,打工其实可以赚钱,甚至赚得一点都不少。

但这种收益是以身体的严重劳损、没有稳定的生活和社会保障、和家人长期分离等等作为代价的。

川哥曾经回应过那些艳羡他的高收入、声称也想去工地做工的人,语言也是一贯得朴实:不鼓励,真的是辛苦钱。夏天暴晒,浑身湿透,手上都是茧疤。


更何况,这些所谓的高收入基本上要依靠工头的良心。

川哥就曾经被拖欠过工资,众多工友一筹莫展,工头几次推脱,到后来索性装病。回给川哥的消息,也是恶声恶气吃定了这些农民并不能真的把自己怎么样:




评论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那些温情脉脉的鼓励和喜爱中,有很多人的共情来自于“我家人做的也是这个”:


或者干脆是,“我也要去做工了”:

              

             

       


b站现在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亿,不难想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网络深度用户、都是年轻人。

在另一方面,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全国的农民工数量接近三亿。

其中,所谓“新生代农民工”(80年后出生)正逐渐成为主力,根据《2019年北京农民工市民化监测调查》,年轻人在农民工中的占比为50.6%,已经超过了半数。

虽然数据出处不同,但简单换算一下也不难得知,国内的年轻农民工数量,是以亿计数的。

一边是刻板印象里“潦倒邋遢”的进城务工人士,一边是标签化的“酷宅时尚”的b站用户,这两个身份标签背后有多少重合?

一定比许多人所想象的要更多。

半年前,《后浪》以刷屏之势引起了华语网络的大讨论,年轻人除了反感“爹味”的说教,更多人不满于《后浪》所塑造的那种“高端精英”的年轻人画像。

毕竟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可能是这样:出生于农民工的家庭,有一对辛勤做工的父母,自己留守在乡村小镇读书。读书是狭窄的但少有的出路。

他们中,成绩好的可能成为“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成绩略差的成为“我的二本学生”,或是没有考上大学,开始继续自己进厂、进工地的人生。

这不是什么可以被轻易忽略的“阶层差异”,这就是资源金字塔尖以外的生活主体。

经历过这一切的年轻人,是容易在劳资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对普通的劳动人民产生共情的:

这就是我们的来处,或至少是我们上一代人的来处;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打工人”梗这段时日的爆火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就算坐办公室、有更强的生活保障、看上去不必弄脏自己的双手,但和“打工”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没有区别。

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年轻人表现出的,是对于财富毫无掩饰的歆慕和崇拜。@曹译文iris最早在网络上走红,就是因为展示自己豪奢的私人衣柜,人设也一直是“有钱人家的真名媛”。

此次网络形象翻车,很多老粉一面表示失望,一面回忆,以前就是喜欢看她“正常地炫富”。

甚至这次视频爆出,还有人维护她称“她就是有资本看不起打工人啊”。

财富成了一种直接的通行密码,无需转化、无需变现。过去,许多背景不简单的二代们一生都努力想要挣脱的帽子,成为了今天的流行人设。

媒体人@萝贝贝就曾经在文章中指出,曾经的流行偶像许多都有家境贫寒为家还债的血泪史,一方面心酸,一方面对很多人也是一种激励。

但如今的娱乐圈,遍地通稿都是“人间富贵花”“二代小王子”,“有钱”成为了一个追星的萌点,所谓唱跳演在有钱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这几十年里,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物质生活水平也在短时间里好了很多,于是人们开始期待更多、更好、以及更快。一部分年轻人相信,巨额的财富会带来自由,而只要快速向前,就能离这种自由更近。

但是又有许多年轻人发现,自己启程后又被堵在路上,阶层、资源、资本的差异每一样都会拖垮自己。这种压力,并不是什么自律或是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不同圈层之前的隔阂日渐明晰,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都越来越趋同和单一,即使在同样的平台上,反对资本压迫和迷恋二代人设的年轻人,也并行在一起。

这些后浪与后浪之间终究难以合流,并且总是奔向各自的远方。

这种分裂,可能也是大时代现状的一种投射。




作  者 | 麻  薯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排  骨
图片 | 网  络


Epoch意为“新时代、新纪元”,也有“历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时刻”的意思。不论这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这都是一个有故事的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