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问道老子:什么是“执大象天下往”的“绵绵若存”?

 网闻博报 2021-01-25

36.问道老子:什么是“执大象天下往”的“绵绵若存”?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三十五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能够把握大道有形之象与无形之气的运化奥秘者,天下人自然就会心向往之。而且,追随者之间也不会发生互相侵害的矛盾斗争,大家都相安无事泰然自若。他们同吃同乐的祥和景象,让过往的行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欣赏。如果用言语来表述大道,听起来又似乎是淡然无味。看不见,听不明白,而大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难以估量。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参考阅读一下《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段话的大意是,生养世界万物的道像空旷的山谷一样自由自在,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宇宙之源。这个众妙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如此开开合合循环运动延绵不断,自然而然作用无穷无尽。

     以经解经,我们还可以参考阅读一下《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们睁大眼睛看不到它影子,就称它是夷。竖起耳朵听不到它的声音,就称它是希。伸出手来触摸不到它,就称它是微。通过视频、音频和感性直觉这三种方式,都不可能探测到它,因为它原本就是浑然天成形神合一。它的上端看不到白光,下端也看不到黑影,就像变化万千延绵不绝的丝线波动一样难以准确描述,循环往复始却又终保持着无影无声的状态。这种无形之形无象之象,就可以称为恍恍惚惚的仿佛若是。你想要迎接它却找不到它的头,你想要追随它却看不见它的尾。不过,只要你能够把握住这个原本就存在的大道,就可以驾驭今天万事万物变化的大局。通过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可以感知的这个宇宙起源和运动过程,就是自然法则的大道。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人之初本自然”,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样,这才是人的先天本色。所谓正邪善恶,都是后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无形之气”社会环境习惯养成。如果从主观内因与客观外因的相互作用来讲,当然还是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的“自我造化”。人类与鸟兽鱼虫低级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主观意识能动性的智慧发达,这才真正是“普世人性”。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人格修炼成长,都是一个闻到、知道和修道的发展变化过程。当遭遇到事业挫折和人生困惑之时,人们就更需要继续问道。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共同敬仰的道学宗师,“孔子问道于老子”便是这样一个“传道受业”的历史缩影。以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系统运动思维来看,老子是在传承“三皇”时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其他“诸子百家”,要么是在传承“五帝”时代“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常道,要么便是传承常道“术为道之用”和“术万变而道不变”,也就是追求功利实用的“术业有专攻”。

    如果说,老子是“老师的老师”,是天道与人文的自然系统学开山鼻祖,更是“哲学家的哲学家”。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则大多归于“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学科分支。包括“西学东渐”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也同样归于“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常道“术为道之用”和“术万变而道不变”。

    如前所述,就像中国人“知道不知道”的口头禅一样,在经“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后形成的《尚书》版本中,也幸存着这样的记载:“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由此可见,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在传承“三皇”时代以前的“大道”,而不是“五帝”时代以后的“常道”。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的“三皇”时代,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而自“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奴隶制小康社会,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再从“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到“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有汉必有奸”以来,都是这种“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常道”文化传承,也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名可名非常名”。于是,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不均衡发展的恶性循环。

    话说在当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之际,“诸子百家”中的列子也在问道。列子比老子要晚生一百多年,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列子学说本于“黄老之道”,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和《黄帝神游华胥国》等寓言故事,就出自于《列子》这本书。

    我们今天从“问道老子”,又追踪到了“问道列子”。当年列子“问道于黄帝”,而黄帝则是神游八极“问道华胥古国”。由此,我们便可以隐约发现大道踪迹。自从“盘古氏开辟鸿蒙”,再经“有巢氏教民建房筑屋”,再到“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再到“华胥氏教民结绳织衣”,再到“伏羲女娲兄妹磨合成婚”,再到“伏羲氏教民作易八卦通天道”,再到“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再到“黄帝战蚩尤替天行道”,这便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始制有名”。下面,我们就共同欣赏一下《列子·黄帝》片段。当然,其中难免会有“神话传说”色彩的“玄之又玄”。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肤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已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这里大意是说,黄帝被尊为公社联盟首领的第十五年,因天下百姓拥戴自己而沾沾自喜。于是,就开始注重自身的养生保健,用歌舞娱悦耳目,用山珍美食满足感官享受。结果,却弄得肌肤枯焦面色霉黑,整天头脑昏乱心神恍惚。又过了十五年,因为忧虑天下腐败丑恶得不到治理,于是就事必亲躬竭尽全力改善民生。结果,还是弄得自己肌肤枯焦面色霉黑,整天头脑昏乱心神恍惚。黄帝仰天长叹说:“我的淫奢罪过真是太深了!保养自己的弄得浑身是病,治理天下万物也同样是弄得一片乱麻!”于是,黄帝就放下了日常繁杂的政务,离开了宫殿寝室,取消了值班侍卫,撤掉了钟磐乐器,削减了厨师膳食,隐居到宫外的普通大众简陋宅院,凝神静气清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努力降服和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冲动,长达三个月对身外的政事都不闻不问。

    有一天,黄帝大白天睡觉时做梦,游历到了“华胥之州”的华胥古国。这个华胥氏之国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距离现在的齐鲁之地有几千万里。因为不是乘船、坐车和步行能够到达,所以就只能是一次精神之旅。那个国家没有老师和官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那里的百姓没有私欲嗜好,生活自然恬淡。他们不以求生为乐,也以死亡为悲,因而就不存在短寿夭折之说。他们不偏爱自己和亲属,也不疏远外人,因而就不存在爱恨之说。他们不会执意地反对和叛逆,也不会有意地称赞和顺从,因而就不存在个人利害恩怨之说。他们没有什么值得偏爱与吝借的,也没有什么值得畏惧与忌讳的。因此,他们调到水里不会被淹死,跳进火海也不会被烧死。刀砍鞭打不会觉得疼痛,手抓指挠也不会觉得瘙痒。他们平步青云就像是脚踏实地行走,躺在空中就像是谁在木床上。云雾缭绕遮蔽不住他们的视野,雷霆爆响干扰不了他们的听觉,美丑善恶搅动不了他们的心绪,高山深谷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就像是精神自由的时空穿越。

     黄帝这一梦醒来,立刻感觉到神清气爽轻松自如。于是,他就把天老、力牧和太山稽等文武大员们叫来,高兴地对他们说:“我安闲地修养了三个月,清除了心中的私心杂念,降服了自身体内的心魔,真正感悟到了保养身心和治理天下万物的‘道为术之本’,但却始终得不到这种‘术为道之用’的方法和工具手段。后来,想着想着就困倦睡着了,而且还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我现在才懂得,带着个人功利私情不可能求得大道。我今天终于明白了,也至于得到大道了,只可惜不能用语言来给你们讲明白!”又过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万民安乐,几乎就像华胥古国一样,而黄帝却升天了,老百姓悲痛大哭,二百多年都不曾中断过。

     蓦然回首,在两千多年前的“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之际,“诸子百家”古圣先贤们都在问道。我们今天从“问道老子”,又引出了“列子问道于黄帝”和黄帝神游八极“问道华胥古国”。事实上,老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黄帝也同样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且,黄帝也有犯错和知错就改的时候。古往今来,人人都在问道,人人也都可以得道。归根结蒂,从闻道、知道、悟道、修道,直到“天人合一”的“得道多助”,还是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心善渊”的“公私之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