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秦韵:古乐传后世润物细无声

 网闻博报 2021-01-25

国风秦韵:古乐传后世润物细无声

    今天,人们沿着“一带一路”寻根溯源,就会来到古都西安感受“汉唐长安”风韵。“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地有秦人,秦人必有大秦之腔。李斯曾在《谏逐客书》一文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如果说,中国礼乐文化源于周朝。那么,《诗经》里的“秦风”,则是传承着“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遗音。就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绝不等于礼乐文化。只有循着大秦之腔的节奏,我们才能够隐约听到遥远的华夏古音。

    在西安,只要提起秦腔,人们都会说到易俗社、三意社和五一剧团。当然,每个秦腔剧社,都有道不尽的沧桑故事。不过,把这个“中国梆子腔鼻祖”与“中国吹奏乐器鼻祖”联系起来的故事,却发生在西安市五一剧团。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国吹奏乐器鼻祖”,就是被称为埙的吹奏乐器。所谓乐器,本身就是乐与器的合成词。自从“盘古氏开辟鸿蒙”,中国人就有了精神生活的娱乐享受。石埙和骨埙,都是相伴相生的物质文化产品。只是从“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以后,才有了泥土烧制的陶埙。因此,埙乐文化的起落沉浮,就贯穿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巧合的是,今天“陕西群众埙文化领军人物”黄建军,就出身于“中国梆子腔鼻祖”的秦腔剧社艺人家庭。

    1958年11月14日,在西安市五一剧团大院,“老黄家又添了小子”,这一下子成了大家奔走相告的大喜讯。这个出生在老黄家的小子,就是黄建军。他前面有一个兄长,还有一个姐姐。此后,他又多了一个弟弟和妹妹。那个物质财富“一穷二白”平地起的“大跃进”年代,却是一个“生得起养得起”的激情然绕时代。黄建军的父亲名叫黄功茂,是西安市五一剧团创建人之一。同事们都称他为“老黄”,也可谓是甘为人梯的幕后英雄和无私奉献的“老黄牛”。

    黄功茂生于1920年,去世于1993年8月20日。他是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老凹庄人,自幼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曾在陕西省蒲城县维新剧社学戏,主攻丑行。他师承荡金良和张海牛,担任过维新社社长。1949年4月,他率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勤政文工团,曾经担任过团长。1950年冬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野政文工团三队与勤政文工团合并,称为勤政文工团二队。自1953年开始,勤政文工团二队先后归西北军区后勤部西安办事处、西北军需生产管理局领导。1954年归属陕西军区后,易名陕西军区五一剧团。1969年交西安市管理,曾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三团。1982年,恢复西安市五一剧团名称。

    黄功茂从艺以来,在秦腔戏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众多丑角艺术形象。由他主演的传统折子戏《背板凳》、《考文》、《打草鞋》、《十八扯》、《白先生看病》、《顶花砖》、《阴司道烧窑》和《温先生看病》,以及秦腔传统戏《游龟山》等本戏中的丑角,在渭北一带颇有影响。他为人忠厚朴实,思想进步,工作任劳任怨。特别是自担任舞美队队长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叫苦叫累,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被誉为五一剧团的“老黄牛”。

    曾经与黄功茂在五一剧团共事的乔廷秀回忆说,老黄是个老革命,在解放前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受过“老虎凳”酷刑,造成了身体伤残。不过,他天性乐观开朗,有表演艺术功底,触景生情出口成章,给大家增添了不少的工作和生活乐趣。

    黄建军在回忆道父亲黄功茂时,还道出了鲜为人知的一段秘辛。他说,父亲已经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勤政文工团,却又要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于封锁线两边组织演出。因此,就遭到了国民党当局逮捕盘查。在拘捕期间,尽管受到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没有招供。幸好他在蒲城县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终于获得保释。

    黄建军坦承,父亲的为人处世,对他的人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长在这样一个秦腔戏剧艺人家庭,也使他自幼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黄建军说,他对秦腔戏曲伴奏的民族乐器感兴趣,还受到了五一剧团大院邻居的影响。当时,他家隔壁住着乔廷秀阿姨,是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古筝演奏师。乔廷秀阿姨的丈夫,也是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毕业的二胡演奏师。隔壁叔叔阿姨家的琴弦声声,总是令他心驰神往。于是,他就设法弄到最简易的竹笛吹着玩。没想到,从吹笛子到吹埙,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那么,这位出身于秦腔戏剧艺人家庭的黄建军,后来的命运究竟是如何改变的?且听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