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秦韵37:长安古乐汉唐风八音齐鸣传九州

 网闻博报 2021-01-25

国风秦韵37:长安古乐汉唐风八音齐鸣传九州

    听到西洋音乐,就会想到西方世界。听到马头琴,就会想到内蒙古。听到葫芦丝巴乌,就会想到彩云之南。听到埙乐,就会想到汉唐长安。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你都不能否认这个艺术规律。不管你懂不懂科学,只要你知道阴阳相对论,你就能够听懂三生万物的天籁之音。

    “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潜台词,就是原始野蛮。西方人会赞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但西方人却学不会尊重地中海对岸的非洲人和伊拉克人。你可以不知道文明的定义,但你不能不知道世界上唯一连续承传的古老文明。你可以不知道落后的概念,但你必须承认断代的文明绝不代表先进。

    中国最让西方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就是秦始皇陵所在的古都西安。西方人仰视这个地方,不仅是羡慕中国文化,更是对中国古老文明连续承传的顶礼膜拜。不怕没文化,就怕不知道中国最珍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哪里。

    外地人争先恐后地来看西安风景,美景中的西安人在看外地人看西安。城里城外,台上台下,过客匆匆都是在参演着一场历史连续剧。

    2019年夏季,是一个难忘的夏季。本季最火的电视剧,便是“梦回盛唐”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在昔日的“汉唐长安”,一群追梦人则继续演绎着一场中国文化复兴的实景剧。

    蓦然回首,自从盛唐以后,曾经是“宫廷雅乐”的埙乐就日渐衰微了。一千年后,西安临潼姜寨遗址考古出土了陶哨,这就引发了一股埙乐文化复兴热潮。

    到了2003年,在书院门古文化街,两个街头摆摊的摊贩冯宝庆和黄建军与民间老艺人王胜祥因埙结缘,由此便开演了这场起于民间的埙乐文化复兴实景剧。

    2018年10月27日,2018丝绸之路“埙颂中华”高端论坛埙乐系列艺术活动,在西安丝路艺术大剧院隆重开幕。本次高端论坛由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埙、陶笛专业委员会承办。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盛典,就把古都西安的埙乐文化复兴实景剧推向了高潮。

    不久前,在接受网闻博报采访时,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埙、陶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俭回忆说,“埙颂中华”高端论坛埙乐系列艺术活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国当代名家名曲音乐会、2018“埙颂中华”高端论坛和全国邀请赛。在全国邀请赛开赛之前,由“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简要讲述了“长安古乐”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并由其本人所创立的长安古乐团现场演奏了几首经搜集整理复原后的唐代名曲,从而为本次全国邀请赛拉开了序幕。

    2019年7月25日,为了记录和求证埙乐文化复兴的重大事件,网闻博报专程采访了“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

    回忆起自己参加2018丝绸之路“埙颂中华”高端论坛活动的亲身感受,李铠博士欣慰地说,那场活动参与面广专业性强,把埙乐文化复兴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度。埙乐文化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长安古乐团”也是西安目前唯一包含埙乐的综合性古乐社。

    李铠介绍说,文以载道,就表明文化是个大概念。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中国文化之根是大道。乐器制作和演奏技法,都是“术业有专攻”之“术”。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不同,中国民族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在这八音中,用陶土或黏土制作的埙为“土音”。打击乐、吹管乐、弹拨乐和弦乐“八音齐鸣”,样样都不能缺,这才是完整的中国器乐文化体系。再从历史发展演变角度来讲,绝不能遗失了明清以前的中国古代器乐文化。长安古乐与西安鼓乐的概念差异,关键就在于此。

    李铠解释说,长安古乐,西安人又称它为“西安鼓乐”,是用成套乐器再现千年中华乐曲的古老乐种,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完整保存古代宫廷音乐和都市音乐。自唐朝以来的一千三百多年间,广泛流传于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一带,是至今保留在民间的优秀古老乐种。盛唐时万国来朝歌舞升平,李唐王室成员多在宫廷创制演奏乐曲。按民族国家将其划分为“十部乐”,即宴乐、清商、西凉、高丽、天竺、龟兹、疏勒、安国、康国、高昌。按演出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站部伎。

    据了解,2009年10月1日,长安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长安古乐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被联合国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李铠说,在该项中国区22处遗址中,陕西段7处组成之一的“唐·荐福寺”,有唐寺、唐塔和唐传长安古乐,也是该项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唯一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作为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独有的汉唐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被世界音乐界、历史考古界和文化旅游界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陕西千年活文物”和“汉唐遗音原生态”,是西安市通行世界的一张“音乐文化金名片”。

    只有鲜活地贴近社会和人民群众,才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踏着“西安年·最中国”的节奏,李铠在新年伊始就奏响了中华盛世辉煌的长安古乐。

    2019年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一曲汉唐丝路散乐《郁金香》在西安博物院·小雁塔·方丈殿里回荡,将人们带回了盛唐雅乐的殿堂。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长安古乐传习所、西安环城西苑埙乐团等单位,联袂为来自全世界各国参观西安小雁塔遗址景区的游客奉上了长安古乐联奏、唐诗原生态奏唱、乐府原生态吟唱、阿宫腔新唱、埙独奏及其他民乐独奏等精美的文化盛宴,开始了为期15天的音乐文化展演与社会音乐文化教育志愿者公益服务活动。担纲这次活动的总策划和总指挥,就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知名非遗音乐家、文化学者李铠博士。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正月初十一,长安古乐音乐会接待世界大地游客听众36场,人数达4000余人次,覆盖全国大小城市40多个,外国及港澳台胞、华侨听众40多人次,研学旅行学生及家长64人。当时有媒体报道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长安古乐铸精魂,牢记我是中国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文化自觉自先行。

    早在2017年1月18日,凤凰网陕西文化频道就曾经有一篇对李铠的专访。报道称,以唐代宫廷音乐为传承主体的长安古乐(亦称“西安鼓乐”)被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称为“世界音乐活化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岁月,长安古乐一直活跃在国家祭祀盛典与民间庙会舞台上。李铠博士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长安古乐)、丝绸之路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批准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长安古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佛乐三项中华非遗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李铠表示,自己带领的传承非遗音乐的古乐乐团叫西安佛教古乐社、陕西长安龙族妙音古乐团,这是一社一团。自汉唐时期古都长安至今仍保存的1840年1月以前的中华古代传统音乐,就叫长安古乐。唐朝时期,长安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音乐是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盛唐以后,长安古乐就从宫廷走进了民间。

    他说,唐代长安城有108个坊,为官民居住区。至清代时,西安城内还保存有72个坊里面都修有庙。每一座庙都可以理解为是这个街坊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经济交流中心”。72坊各有自己的乐社,他们就是在民众中流传千年的长安古乐民间乐队。平时坊里的民众拜的是这个街坊的庙宇所供奉的神,而其祖庙则在终南山,我们叫这是“子孙庙”。平时只要哪个坊有庙会,四里八乡的百姓都会去参加,庙会上有卖小吃、耍百戏的、唱秦腔的、奏古乐的。每年各坊乐社还要去终南山的祖庙进行朝拜。过去没有宾馆,每个坊就会在终南山祖庙附近,街区民众集资建立临时休息地,谓之“汤坊”,方便这个坊的百姓由西安城内去六十里外的终南山朝山进香,吃饭歇脚。民国时期,终南山存在的汤坊就有72所,而民间古乐社则有近百家之多。

    李铠介绍说,乐谱的传承是我们非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自己与大师兄——中国古代音乐学专家李健正研究员整理的古乐谱,为其师长安古乐民间艺术大师余铸先生生前所藏。书中辑录乐谱2000余首,许多珍稀古谱世界罕见。

    他说,长安古乐社本是一种民间音乐社团组织,乐社成员由本街坊居住的百姓、教书先生、士兵、僧侣、市民等组成。所以为了提高演出积极性和文化含量,考虑到乐社的不断发展,长安古乐在庙会上有一项十分有看头的“斗乐”传统。庙会是长安古乐依附的文化舞台,没有了庙会也就没有了长安古乐的重要文化生存形态,就像没有了庙会也就没有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生存。现在的长安古乐因为庙会文化改变了,内容也随之有所改变。长安古乐以前参加庙会叫“朝山进香”,现在叫“文化惠民”。群众不仅可以在庙会上看到西安的十几家古乐社的身影,还可以在许多文化交流场合看到长安古乐,尤其是对外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李铠认为,我们的庙会传统不会消失,古乐也一样不会消失。古乐的传承工作我们一直在做,虽然古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但古乐是中华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历史发展总会是轮回式的,到了一定时候人们又会重新认识古乐、热爱古乐。长安古乐目前正紧随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乘着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劲强东风走向世界。李铠坚信,历史始终会不忘初心、也会不忘“初事”和“初人”。

    网闻博报还注意到,2018年12月4日至6日,第六届国际传统医学大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荣获大会组委会颁发的七个奖项和荣誉。大会组委会主席、泰国皇室旺猜亲王签发并向中国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颁发了“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科技成果奖”,向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李铠博士和中华古琴研究传习所执行所长蔡伟艺分别颁发了“泰国皇室健康顾问”荣誉聘书。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还获得了大会授予的“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示范基地”、“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著名品牌”,蔡伟艺先生与来自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的郭曼女士还分别获得“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杰出贡献奖”。

    据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保护传承主力团队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是陕西英才委员会下属的非遗文化和非企业专业机构。李铠现为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龙族心理康复音乐治疗研究所所长。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的非遗音乐家们传承守望二十余载,在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的带领下,采用长安古乐民间传承大师余铸先生所授的“六唐”非遗音乐,即唐传乐律、乐器、乐调、乐谱、乐曲和乐式,对汉唐丝路非遗音乐进行了原生态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利用。

    如今,他们采用原生态汉唐宫廷乐队的27人“三部”编制,使中华古典民族乐器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齐鸣”,精彩演绎汉唐宫廷法曲《满园春》和丝路名曲《郁金香》及唐宫名曲《醉龙吟》与《柳摇金》,再次让千年前的汉唐雄音继续为今日陕西英才重走“一带一路”壮行。

    李铠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华世界李氏宗亲联合会副秘书长。2017年9月23日,由中华世界李氏宗亲联合会、秦商联合会、中国商界文联、中国农林卫视、中国文化交流网、武功县政协主办,世界李氏宗亲总会、老子故里河南鹿邑、李姓郡望甘肃陇西及世界各地李氏宗亲机构协办,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明珠国际集团承办的“2017大唐贞观文化朝圣大典”在武功姜嫄水乡举行。在活动现场,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世界李氏宗亲联合会副秘书长、陕西李氏宗亲会秘书长、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李铠博士亲自司鼓,并带领他的传承团队全程演绎千年前的“华夏正声”——长安古乐。

    在接受网闻博报采访时,李铠坦言,自己传承“汉唐遗音原生态”的长安古乐,不仅是传播“五调八音”的“华夏正声”,也是传承李唐王朝的“宗亲文化”,更是在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

    这种深入骨髓的“天下意识”和“家国情怀”就使李铠确信,包括埙乐文化在内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传承,本身就面临着一场“文化战争”。

    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首届夜大的李铠,对长安古乐文化传承就带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历史发展总会是轮回式的,到了一定时候人们又会重新认识古乐、热爱古乐。这就他的历史观,也是对于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的文化自信。

    追根溯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早已变成了古远的民间传说。然而,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大道文明,却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自从“尧舜禹之变”和“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经过“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就形成了“百代皆行秦政治”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天下兴亡分分合合,强盛不过汉唐,明清难忘项背。

    李铠认为,传承和弘扬长安古乐,就是在寻找和守望我们的精神根脉,更是为了创造超越汉唐的历史辉煌。否则,只是沉迷于宋元明清及民国的春花秋月,又怎能看到汉唐长安的大气磅礴豪迈旷达?

    谈到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李铠直言,最大的障碍和祸害就是“文化汉奸”。他气愤地说,数典忘祖损公肥私的“文化汉奸”最可恨!特别是一些留洋回来的知识精英,他们不是“言必称希腊”就是“言必称美国”,偏偏就是瞧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李铠举例说,你可以翻开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看一看,究竟在传承中国音乐文化还是在弘扬西方音乐文化?教科书里还剩多少中国传统古典音乐文化和红色乐曲革命文化?就连人们以前耳熟能详的《二小放牛郎》、《浏阳河》、《南泥湾》和《十送红军》都没有!如果真要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让长安古乐“进校园进课堂”。在中国的高校和中心小学,为什么西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捷足先登“进校园进课堂”呢?这不是“文化战争”和“文化侵略”又是什么呢?

   李铠说,西方音乐文化的“文以载道”,传播的都是西方价值观和人生观。拿枪打敌人不可怕,不拿枪的敌人才最可怕。欲灭其民族,先灭其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再强大的外部敌人都灭亡不了中华民族。然而,“文化汉奸”却以温水煮青蛙的手段进行“洗脑”,从内部腐蚀和摧毁中国文化。因此,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中国公民,都要自觉地揭露和打击这些“文化汉奸”。

    有道是,风物长宜放眼量,观鱼胜过富春江。中国拥有世界上唯一连续承传的古老文明,就肯定存在着无形的大道文化精神基因。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在古都西安的延绵承传,也同样是因为有来自民间的地气底蕴。君不见,李铠博士依然在挥舞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旗帜冲锋陷阵,发端于书院门的埙乐文化复兴实景剧也还在继续。古都西安民间大众的文化自觉,才真正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希望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