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两最常用的辨伪方法大揭秘!

 新用户12044471 2021-01-25

  银锭,俗称元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流通货币,也是广大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哪怕现实中很少见到,在电视剧里也总是会出现它的身影。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阳文银锭多数是在银锭未完全冷却尚呈朱红色时,用钢模打压上去的,因此铭文字呈凸型。阳文字体工整美观,内容精练简洁,字与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等完全为一体,银锭背面和侧面无打压痕迹。但在收藏中常常发现一些老银锭的背面或侧面有打压痕迹,这是因为:1、在钢模打压时银锭已经冷却了,钢模只有用铁锤打才能把字打到银锭上面;2、有些信誉好的银锭流到不同的地区后,经当地公估官员检验后没有重新铸造,而是打上当地的戳记,在当地流通。这类银锭的背面或侧面的打压痕迹更大,但银锭参与流通后,被打压的底部或侧面与整个银锭已显得很自然。

  臆造品这是最常见的假银锭. 臆造品是作伪者凭空想象而造出来的. 所以它全部或部分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最常见的是一些小锭, 其造型在历史中根本不曾存在, 例如锭面中 央本来应该平滑的马蹄锭, 却隆起了像座小山, 或是两个耳朵异常肥厚等等. 它们通常都是合金或锡, 或成色极低的银, 有时也会镀银或包银. 因此它们的重量都会较正常为轻. 也有一些臆造品是错配造型, 即是说其造型在历史上是真确的, 但是在时间上或地域上是错的. 举个例, 我见过一件马蹄锭, 睌清的造型, 铭文竟是[雍正年月]! 我也见过一些假银锭, 铭文上的地名完全是虚构的, 和一件宋代银铤的铭文是现代的书法. 形形色色, 叫人发噱. 2. 仿造品仿造品是作伪者参考一些真品而铸造的. 藏家稍一不慎, 很易被骗倒. 但它毕竟是仿制的, 仍然会有许多破绽, 如含银量极低或甚至不是银, 粗劣的手工, 铭文不自然或根本是错的书法, 明显的机铸痕迹, 人工的造旧造色等等. 有时候, 作伪者为了故作珍奇, 又或许是缺乏历史知识, 也会盖上与历史不符的戳印. 我见过一件广西的砝码锭, 盖上[道光几年几月], 又盖上[库银]戳印. 须知道[库银]这戳印要到光绪中叶才被使用啊!

  我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允许自 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 开始,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

  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市场上明代50两银锭价格已达三四万元,清代最小的银锭也达百元左右。银锭行情走俏,尤其是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一件“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以39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 交,创下了中国银锭拍卖的世界纪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