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家灯火】陆黄生:《换一个角度看巴黎---续》

 昵称73531636 2021-01-25
【总第018003期】



蒙马特高地,故事多


读过马塞尔-埃梅《穿墙记》的人都知道,从前有一个异人,名叫杜蒂耶尔,住在蒙马特区奥尔尚街七十五号公寓的四层楼上,他有不费吹灰之力穿墙过壁的奇能。这个超现实、富有教益的寓言体小说,与蒲松龄的《崂山道士》相仿,异曲同工,讲得都是穿墙术,但风格迥然有别,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今天,到过蒙马特的人,还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雕像,一个穿墙而出,但又被卡在墙中的文中主人翁杜蒂耶尔先生,他的躯体在蒙马特与石墙永远化为一体。看到这雕像,仿佛可以听到他倾诉的满腔幽怨,哀叹他断送的如日生涯,追悔他犹如朝露的爱情。


198753日,达丽达(Dalida),雄踞世界乐坛30多年的一代歌后,在蒙马特寓所里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悲情地走完了54个春秋。她在临终这样说道,生命已不能容我!请宽恕我!今天在她故居前的广场上安放着一尊她半身雕像,胸部被人摸得铮亮,说明崇拜者无数。丰满而刚毅她,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因解不开心中的郁结,突然离开人世,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1995年,台湾青年作家邱妙津,在巴黎香消玉陨,她以人生的终程,在巴黎绽放出美与爱的忧伤之花。她以生命为代价证明了她曾经的誓言,用自己的一生來证明美与爱,她的最后书信《蒙马特遗书》,诉说着又一个悲悯的蒙马特故事。
蒙马特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蕴含的故事特别的多,又是一个特别能创造新故事的地方。到过国巴黎的人,无论你去没去过蒙马特,它都会进入你的视野,因为它是巴黎城的高地。
蒙马特在巴黎不仅是地理海拔的高地,而且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神高地。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包容了宗教、艺术、爱情,同时也包容过残酷与悲凉。蜿蜒小径,各通其所;洁白的圣心教堂,高高耸立在山丘之上,无时无刻都在折射着光芒,这光芒透进人们的内心,照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无比景仰;教堂边的小丘广场,艺人如织,游人如潮,让人惬意无限的路边咖啡馆,座无虚席;山坡中的葡萄园、风车餐厅与狡兔酒吧,闹中取静,一派田园风光;多国语言涂写的爱之墙,让人驻足流连,深感创意无限,烂漫情浓;文人骚客聚集的浣衣舫,被认为是印象派画家的前方哨所,不断诉说着新老艺术家的传奇故事;位于高地西侧的蒙马特公墓,安葬着众多为世人所敬仰的历史文化名人,同样也是著名的观光景点;山脚边的红磨坊,夜夜笙歌,灯光璀璨,延续着巴黎的白昼,尽情、热烈、奔放。
蒙马特(Montmartre),意为战神庙的围墙。此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小村落。因考古学家西奥多-王珂奎尔(Theodore Vacquier)研究确定了这片区域为战神庙围墙遗址而得名。1657年,古董商和当地历史学家亨利索瓦尔在修道院花园内找到了相关遗迹,关于它的历史得到了进一步证明。


据维基百科介绍,这里很早就有宗教活动,早在三世纪就这里创建了圣彼埃尔教堂。虽然这座教堂目前的知名度远不及紧邻的圣心教堂,但它在历史上享有更高的声望。这座教堂由圣丹尼(Saint Denis)创建,后毁于法国革命,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教堂是19世纪重建的。
高高矗立的圣心大教堂,由白色石灰岩建造,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罗马与拜占庭相结合的风格。教堂门口有两层台阶,从南侧沿山坡而上,使教堂显得更为突出的耸峙、高大。大门口有三扇拱形门,门顶上有两座骑马雕像,一座是国王圣-路易九世,另一座是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教堂内有许多浮雕、壁画和镶嵌画。圣坛上方是巨幅天顶壁画,高大的耶稣伸开双臂站立中央,身后有光环,头上方有展翅飞翔的和平鸽。耶稣两臂斜上方有两排天使恭敬站立,圣母随侍右侧,左侧为举旗天使,脚下为下跪的主教与卫士,他们的后面站着向上帝祈祷的各色人物。


在明媚的春光下,我们站在蒙马特的高地上,仰望湛蓝的天空,迎着习习的凉风,目光所及,一望无际,美丽的巴黎,屈居脚下,一览无遗。那景致,实在让人感到惬意,那一刻,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心中不免漾起幸福的涟漪。
紧邻圣彼埃尔教堂和圣心教堂的西侧,是一个叫小丘的小广场。这个广场不仅是人们欢聚消遣的集会场所,而且是一个画家和艺术家的聚集地。每天这里总是游人如织,画里和画外的风景,总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和谐。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和谐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它就是矗立在教堂西南侧一块空地上的那座青铜雕像,叫LA BARRE(拉贝拉),他神情自若,双手插在风衣的口袋里,笑迎着熙来攘往的人们。这位仅活19岁的贵族,十分崇尚自由,他仅仅是因为没有向教会的游行队伍表示敬意,而被处以极刑。他被砍下头颅后,与伏尔泰的哲学词典一同被焚烧。在法国,拉贝拉被认为是基督教反叛的典型,他与让卡拉(Jean Calas)、皮尔-保罗-思文(Pierre Paul Sirven)等被列为伏尔泰的死党,是当时教会的眼中钉,肉中刺。


中午时分,我们在小丘广场与一位来自台湾的画家进行了交流,并从她那里买了几个小画件作为留念。这位画家在巴黎生活了十几年了,她告诉我们,来蒙马特参观,爱墙和狡兔酒吧是不能错过的。我们依她所指,继续向前参观。
经查阅资料得知,狡兔酒吧可以说是巴黎有名的娱乐场所中最古老的一家了。虽然它只是一间酒吧,但毋庸置疑它是蒙马特最有艺术气息的一处休闲放松的地方。“狡兔”这个奇怪的名字来自于画家安德雷-吉乐(André Gill)的一幅奇特的画,画中一只人性化的兔子从一只平底锅中跳出,从此这只兔子就与这个酒吧结合在了一起。最初这间酒吧叫“吉乐的兔子”,随后又被改为现在的用名“狡兔”。这间酒吧曾吸引了像毕加索这样大师级艺术家。


酒吧老板弗雷德爱好艺术,甚至他自己也进行一些艺术创作。当时酒吧的常客如果没有钱或者不想付钱,可以用一张自己的画代替酒钱来付帐。这样弗雷德就收集了许多著名画家未成名前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毕加索等人的作品。据说在1989年,半个世纪前毕加索在“狡兔酒吧”用来换酒喝的一幅画在世界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的纽约交易厅上以四千多万美金出手成交。四千多万美金,是一个天文数据,可是当初只是一次酒钱。狡兔酒吧在弗雷德的儿子接手后,仍传承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名家。
因为当时没有做好功课,不知这个酒吧的法文名称。来回穿梭于风车等各式酒吧门前,看着人们在阳光下,尽情享受着各自的美餐。我们误走了几个街区,无奈中连比划带说问及一位当地老太太,似懂非懂,在她的“指引”下,我们又走了两个街区,还是没有找到地方。谁知正当我们发愁的时候,这位老太太提着菜篮竟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微笑着问我们是否已经找到地方。在得知结果后,她亲自带我们到了这里。这位老太太真热心,后悔当时没有留下她的照片。我们谢过老太太之后,近距离观察这家酒吧,外表极为普通,甚至与国内村野农舍一般,实在没有任何奇特甚至可书之处。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它居然在白天不营业,到晚上才开始营业,未能目睹它内在的英容。我们只好在门前稍息片刻,照几张相,悻悻然离开了。


狡兔酒吧的背后,是一片山坡葡萄园。早春中,依然枯萎凋零,这姿态显然还没有走出之前的冬天。
 在环顾四周的视野里,狡兔酒吧上方葡萄园旁的一座建筑物墙上,我们的目光被醒目的“黑猫”标志所吸引。“黑猫”(Le Chat Noir)曾经是19世纪巴黎非常著名的卡巴莱夜总会俱乐部。俱乐部的显著标志就是一只黑色的猫。它18811118日在Rouchechouart大道84号开业,由艺术家鲁道夫-萨利斯(Rodolphe Salis)创建。它的模仿者包括圣彼得堡的流浪狗和巴塞罗那的四只猫。萨利斯说:“黑猫是世界上最非凡的卡巴莱。你与巴黎最有名的人靠着肩膀,在这里会见来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外国人。”这个俱乐部并不是一个娱乐性酒馆,而是旨在创造一个如同启蒙运动时期先哲们哲学沙龙一般的文化交流场所。所以它声显赫,名人云集,但不知何故于1897年关闭,传说有三,一是音乐厅粗暴,二是非法钢琴交易,三是黑猫杂志。它的关闭,让1900年巴黎博览会时,专门赶来看它的毕加索等人大为失望。


现今,我们在蒙马特依然可以看到黑猫的身影,半山坡有新的黑猫咖啡馆,有黑猫商店。下山的时候,我们在一个街心花园中看到两尊塑像,他们是著名画家欧仁-卡里埃尔(Eugene Carriere)和黑猫俱乐部成员之一,新锐派画家和版画艺术家史丹伦(Théophile AlexandreSteinlen)。
巴黎人喜欢浪漫,从来不缺创造浪漫,巴黎爱墙就是其中一例。爱墙位于蒙马特高地半山腰上的一个街头小公园里,爱墙约有40平方米,由511块规格为21x 29.7厘米的深蓝色的长方形瓷砖贴成,瓷砖上用311种语言和方言的手写笔迹写满了同一句话“我爱你”。爱墙左侧的汉字“我爱你”,很是抢眼。在墙的上方还有一幅漫画,画中女郎身穿深蓝色吊带裙,斜倚在一张小桌旁,画旁边一行小字写道:“保持理智,勿要强求(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


爱墙的发起者弗雷德里克-巴隆(Frédéric Baron)是法国一位以写爱情歌曲见长的音乐家。也许是受法国弥漫于整个国度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1992年他开始收集和记录下了1000多条用 300多种语言写就的“我爱你”的手写体,并于1998年就此撰写了一本书。巴隆早期的爱情歌曲都是在他居住在蒙马特高地时写下的,因此他选择这里作为爱墙的归宿。爱墙不仅是为相爱的有情人而建,它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地方。
早在1925年,徐志摩在诗中曾就这样写道:“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我还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命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即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巴黎的“爱墙”已跳出了徐志摩诗句,不仅可以围成个人墙内的自由,而且成了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人们心中的向往美丽爱情的象征。
蒙马特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承载着过往的历史,不断续写着各种新的故事,丰富着它的内涵。


入夜,蒙马特山脚下红磨坊,灯光闪烁,乐曲悠扬。很多游客,都把红磨坊当作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作者去巴黎之前,就听说了这个地方,第一次去巴黎的时候,团组受导游的游说,大家相约都去红磨坊观看节目。国内很多听过而没有去过红磨坊的人,对此褒贬不一,以为那里只是藏污纳垢之所,其实不然。节目很有特点,热烈奔放,观看者趋之若鹜。不过导游也说了,这里的“流莺”比较多,毕竟文艺范们不时需要打情骂俏激发灵感,另外少数人的生理需求也需要得到满足。在西方的许多国度里,“流莺”是合法职业,她们中的许多人还怀揣着政府颁发的执业证书呢。因它位于蒙马特地区,所以也是本文不可或缺的内容。
经历了普法战事后,曾因战事过度操劳的人们,需要寻找一个放松的地方,消遣娱乐,当时的酒吧和歌舞厅就成了人们的首选。因为舞台的华丽,灯光的炫目,舞姿的完美,歌喉的亮丽,环境、香槟的宜人,还有那舞女们不时的春光大泄,撩人心扉,很快这里就成为艺术家们寻找灵感和相互结识的地方,也逐渐成为市民娱乐消遣的重要场所。
蒙马特,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还会用宗教、艺术、香艳、甚至悲情,来形容它。





【作者简介】陆黄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油气储量评估师,SPE会员,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19837月,毕业武汉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后又在测井专业、地质构造专业深造,先后取得测井硕士学位和构造地质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储量评估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解决本专业工作中的技术问题有较强的能力,对石油测井的地质应用、工程应用有较深入研究。在非洲加蓬担任石油勘探项目经理长达5年。业余时间,喜欢旅游,交友、写游记。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明华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