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家灯火】姜思学:《齐鲁纪行》(一)

 昵称73531636 2021-01-25
【总第025201期】



齐鲁纪行
作者:姜思学

 

1999年,初夏,我们一行六人——李国毅、王曙光、马健、张晓东、陶乃文和我,前往山东高校考察学习。说是“考察学习”,实则是给大家一次休闲旅游的机会,也算是对平时工作的肯定和奖励,名额有限,有此机会算是一种殊荣。
因为主要目的是度假旅游,所以并无指定的考察团“团长”,行程也没有既定的安排,可能是我说了烟台有朋友的缘故,所以决定取道大连先往烟台。

 

朝游蓬莱

 

烟台确有要好的朋友——王玉国和张平!两位都是校友,也曾做过几年同事,玉国还是老乡,一个在开发区财政局工作,一个在商业银行工作。听说我们要去烟台,两人凌晨三点就到码头接站。大连到烟台的客轮夜里九点半开船,航程约六小时,三点接站,难为两位哥们了——其实两人一宿没睡,为了接站,约人打了大半宿麻将。
船到码头,两人就将我们接到开发区的一个酒店,洗漱一番,吃过早餐,玉国就开车带我们去游蓬莱。
蓬莱是天下名山,也是久负盛名的海上仙山。仙山不独蓬莱,神话传说中还包括方丈和瀛洲。《列子·汤问》则认为仙山本来有“五”,但为何“三仙山”卓然名世,其他两座则杳杳冥冥?当然,这是有缘由的——列子·汤问》中大夫夏革回答汤王问话时说:


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以是,岱舆、员峤二山便不复存在,无数仙圣也迁往别处去了;只是“方壶”变成了今天的“方丈”。


当然,“三仙山”也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罢了,只有蓬莱一阁昭然实存,登上蓬莱阁,方丈、瀛洲似不远矣!
玉国为我们请了一位女导游,在导游的引领和讲解中,原来对对蓬莱模糊的了解渐渐清晰起来。
蓬莱阁始建于宋嘉祐六年,阁高一十五米,坐北朝南,木式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曲榭,是游人登临远眺的佳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乃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阁上诗咏很多,但袁可立的“海市诗”、“序”及其为人却颇多嘉许。其海市诗序曰:


仲夏念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于平日沧茫浩渺间俨然见一雄城在焉。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世传蓬菜仙岛,备诸灵异,其即此是欤?
海市仙山,仅寥寥数语,已竭尽其貌。及其为人,明人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则极尽叹赏之笔!值得一提的是,袁可立以推官之职,顶住巡抚压力,洗雪一桩冤案,时称“雷鸣案”——因人犯乔一琦从法场上被解救出来时,天空无云而雷。


还有一事,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袁可立在查办涉倭案件时,发现被指为倭寇同党处以极刑者一时竟达数百人之多,甚至有妇女和儿童。原来,一些高官权贵贪于邀功,将日本的普通渔民也当成海盗或倭寇。袁可立刚直不阿,不顾威胁利诱,对案件进行重审,先后使数百名日本无辜百姓和渔民免遭屠戮而获释。高风亮节,善恶分明,于此可见一斑。这样的官员,诺大的中国,今天似乎一个也无!
蓬莱阁上有著名的蓬莱十景,若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狮洞烟云、神山仙市、晚潮新月等,时间所限,不能一一尽览,但蓬莱阁西侧的避风亭却颇多趣味,不能不看。此亭东西南三面无窗,亭北临海的门窗却豁然洞开,亭外海风狂啸,亭内燃烛不灭,人立其中,风声满楼,却无一丝临风的感觉,亭曰“避风”,实至名归,此亭又名“海市亭”,袁可立的《观海市》诗便镌刻在亭内墙壁上。


将近大半天的时间,游览结束,导游要求我们对她的工作给予评价。校报编辑马建是我们公认的“笔杆子”,所以评语就由马建执笔,大意是对此次导游甚为满意云云,但结语却是“下次我们‘不’来!”似此,前恭后倨,不知所云?马建重新审视一番,原来是笔误,不过无需重写,遂在“不”字下添加上“走针”,变成“下次我们‘还’来!”如此,文通意顺,导游也就满意了,大家却打趣马建或恋蓬莱或恋导游,有“不想走”的意思!





作者简介
姜思学:一九六二年生人,黑龙江省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学科带头人。现供职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哲学,哲学史,周易概论等课程。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明华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