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家灯火】范洪璋:《端午时节话屈原》

 昵称73531636 2021-01-25
【总第053706期



端午时节话屈原


作者:范洪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世代流传的说法中,这个节日的起源是为了悼念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战国时期,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对内同楚怀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对外负责接待宾客,应对诸侯。他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长于外交辞令,起初深得楚怀王信任。但当时楚国内外各种矛盾尖锐复杂,以屈原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楚怀王稚子子兰为首的保守派,不仅在内政上势不两立,而且在外交上也表现为亲齐与亲秦两派的斗争。子兰等朝中权贵奸党趁屈原起草宪令之机,诬陷他恃才矜功,泄露机密。楚怀王偏信奸佞,开始疏远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派张仪对楚怀王施以诡计,诱骗楚怀王与齐国绝交。受骗的楚怀王恼羞成怒发兵攻秦,结果屡战屡败,丧兵失地。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派屈原出使齐国恢复邦交,使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屈原洞察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秦,于是在政治上与保守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楚怀王昏庸怯懦,听信谗言执意亲秦,将屈原罢免流放。
屈原在长期放逐中心忧祖国而救国无路,他将一腔爱国之情和满怀坚贞悲愤熔铸成感天动地的抒情长诗《离骚》。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肝肠寸断,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自投汨罗江,以死殉国。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来,沿江人民无不为之失声痛哭。他们驾着各自的小船赶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蛟吞食,他们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饱了的鱼蛟等江中动物放过屈原的遗体。从此,端午节成为重要节日,直到今天。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中国大诗人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及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共同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开展纪念活动。从此,屈原走向世界,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大象征。
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等。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同时他所创立的新文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的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对《离骚》这个题目,历来有很多解释。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也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很多楚国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匆匆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实现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叹一声,禁不住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啊!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这一句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比喻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屈原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达目的的路虽然模糊不清,但我要不失时机探索而行,体现了屈原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



梁启超曾经说过:“研究屈原,应该拿他的自杀做出发点。”郭沫若也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历史背景下,屈原将国家兴亡至于个人生命之上,凭着一腔忠肝义胆,誓与祖国共存亡。屈原毅然投江,是对爱国志士的激励,是对卖国贼的鞭笞,是对昏庸麻木者的断喝。屈原之死,死于爱国热忱,死于奋力抗争,他用平生最后一搏,将生命与信念的璀璨光辉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坚守他的灵魂,捍卫他的人格尊严,他用他的死昭示世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怒沉汨罗江,是一曲激昂慷慨的悲歌,一槌击破昏聩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空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龙舟竞渡,粽子飘香,香草荷包芬芳馥郁,雄黄酒浓烈威猛,菖蒲艾条插于门楣,五彩丝线系在了孩子们手上……此时此刻,请别忘记屈原——我们的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请别忘记这是一个关乎情怀与气节、怀念与敬仰的节日。
作者简介
范洪璋,1965年生于哈尔滨,文学学士,曾担任哈尔滨轴承集团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残疾人联合会杂志记者及主编、文化学校语文教师等职务,曾在《新晚报》《生活报》发表书评、影评、散文及古诗词鉴赏等作品。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