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地产不要中年人

 昵称73528701 2021-01-25
 1 ● 
行业变天了。
前两天朋友圈被一篇有关渠道之恶的文章刷屏,引起了行业大讨论,我们发了篇文章,谈了谈我们对渠道的看法
究竟是地产营销逐渐失效导致了渠道的兴盛,还是渠道绑架了地产营销?
冷静思考下背后的逻辑,没必要整个孰是孰非。暂且不讨论房地产营销有没有被渠道绑架,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下,房地产营销最近都干了什么。

首先从营销角度看,市场的变冷,业绩的增加,部分营销团队的原因,不得不依靠渠道。但是市场依旧也有很多项目不用渠道,依旧保持非常好的销量,比如这个

其次经济学角度来说,渠道存在就是合理的,它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成交的效率,成交原本对营销的路径依赖逐渐转移到了渠道。

第三点,房地产有点后知后觉,渠道为王的事在其他行业已经争了几十年了,渠道占据话语权是行业发展的一种方向,自建渠道是另一种方向。

从当年国美苏宁巨头掐死家电渠道源头,索要补贴与广告费,导致董明珠力主自建渠道成就格力霸业,到美团点评、携程垄断酒店线上渠道,你每在上面订一间房,线上渠道商要拿走15-20%的分成。

尽管中高端的大中型酒店集团,诸如万豪、洲际、华住等等,通过移动互联网转型、自建直销渠道等方式,部分摆脱了对线上旅行平台渠道的依赖,绝大多数渠道的最终结果都是赢者通吃。

第四点是,贝壳董事长左晖前几天的回应里,其中一个预测数据最值得地产人警醒:现在渠道占总成交的20%,未来几年会涨到50%。
如果未来一半的成交来自渠道,那现在的地产营销是不是也得减半?我们要讨论的是未来,但看看地产人的现状,他们都在干什么?
也给地产人加加油。

 2 ● 

几个业内的现象。
跟投
有朋友哭诉,前几年大火的跟投制度,现在成了鸡肋。现在很多房企对于中高层的高管,都要求强制跟投,这么设计原本是想把高管和企业利益捆绑,激发干劲儿,最终让项目和员工都赚钱。
然而,市场开始分化严重,很多城市项目情况急转直下,跟投成了烫手山芋。
以我朋友所在的某房企为例,高管没有选择权,集团要求全体管理层:要么跟投,要么走人。级别越高,比例越多。朋友已跨入中年,在集团是中层,退出机制几乎算是没有,此时也不敢离职害怕升职,离职了收益就没了,升职了就意味着跟投更多。
刚买了房,又有了孩子,新项目又要求跟投,怎么办?
朋友咬牙:贷款!
可两年过去,一算账,一个项目收益还没有理财收益高,另一个还不够贷款的利息。而本金和收益到账时间也遥遥无期。
无效加班
经常有地产业内朋友抱怨,圈内同学朋友想聚齐一次越来越难了。为什么?永远都有人在加班。一个朋友的记录是72小时没出售楼部。朋友自嘲这叫年轻:地产圈没有中年人,中年人哪敢这么玩命加班嘛。

深夜打开朋友圈,发现最多见的是地产人的“深夜打卡”:似乎加班到深夜已经常态化。

有的是企业加班文化盛行,有的是领导带头,为的是给更高一级的领导看:市场不好,可我们在努力

然而加班在干什么?很多都是毫无意义的熬时间,无效加班太多了。

朋友形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正在奋力登山的人,爬到半山腰却发现自己走了一条根本无法登顶的路,只是在原地踏步。

有个文青地产营销人在朋友圈痛苦地描述地产人的现状:

间接式混生活

送命式加班
做梦式暴富
神经式崩溃
最后习惯性自愈
潜规则
业内的潜规则和八卦实在是太多,就不说了。对于这样习惯潜规则下属的所谓渣领导只能说会有报应的时候。
被优化
虽然市场不好,现在的房企,却很少有裁员的新闻出现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现在很多房企想出了一个妙招,叫结构优化。这是取代裁员的一个更神奇的词汇。
企业怎么做到?降薪转岗冷处理。
不同意?

就像《黑镜》里的“屏蔽”技术:不喜欢一个人,可以屏蔽他。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和他绝缘,直至他消失。

现实版的也是如此,“被优化”的人被踢出所有工作群,不能参与所有相关工作,即使你去上班,也似乎与整个世界分离。

市场火热时,天下歌舞升平。市场冷淡时,需要开源节流,一切的问题都成了问题。通过人员调整,可以节约企业成本,把臃肿的系统简化修整,保障更高效的运作。

今年万科提升了人员效能,碧桂园结构优化掉了1.5万人,恒大产业人员调整了3000人……

有地产HR人士曾经分析,很多地产人在经历过快速发展期后,会到一个职业高原的平台期,无法再往突破。有的人会焦虑自省,有的人会停留在此。

如果在职场上无法始终保持在职业高点,或是突破这个平台期,竞争力就会大大下降。
于是就会有很多人一直在走下坡路,开始“混日子”。职场人期待的发展曲线是往上渐进的直线,实际上却很容易成为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很多人都期待在中年后突破瓶颈,成为企业高管,踏入职业经理人之路。但真正成为高管的能有多少?

30-36岁可能是地产人最焦虑的年龄段。、工资要求高、不扛造,背后的生活担子太重影响工作状态都是原因。

年过35岁、具有多年地产经验的中基层中年人,成为了HR们最不愿意接纳的对象。

观察这个年龄的地产人,大部分人的职业轨迹都是断崖式下跌的,看起来这是常态,也是宿命。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规模企业,基层中层员工的职能被单一化。久而久之,你只是航母里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当航母需要要减重时,会毫不犹豫的舍弃。

30-36岁会是很多地产人要面对的职场考虑期。这个年纪的地产人大多处于管理岗位,拿着不低的薪水,但更多的是没有升上去的,他们的精力和学习能力都已经跟不上年轻人,与此同时,十几年的职场经历也让他们多少产生了倦怠感,也随时都有可能被优化掉。当发生行业下滑、公司业务收缩,或是重大变动的时候,这群人往往最容易被当成“包袱”甩出去。

 3 ● 
做了8年置业顾问的小张发现自己的职业并没有起色,已经看到了天花板,现在自己的同事都是95后了,毅然辞了职,辞职干什么?他并没有想好。

企业的变态制度、无效加班、被结构优化…对于地产人的现状,应该如何解决?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房地产,怎么办?

一般做房地产的人都是斜杠青年,拥有多项技能,身边地产人转行做什么的都有,有跑去做乙方服务房地产的,有创业拿到风投的,有创业有跑山里开民宿的,但最多的,是去做了餐饮,我想可能这些共通之处在于,都特别能加班……

当然,更多的人留在了房地产,因为热爱。要保持活力,要养成应对变化的习惯,可问题是有有多少人能未雨绸缪,去尝试改变?

解决的通道就是通过加速曲线,积极拥抱变化,把自己甩出舒适区
是时候改变自己了。
当然所有人都喜欢舒服的感觉,但不适感才是提升个人表现力、激发创造力和增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成不变的工作可能让你感安心,并且能够掌控,而实际上,长期按既定程式工作会使你变得迟钝。
想想你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无效加班,沦为执行工具,忘记了自己原本要追逐的是什么:经历过一定次数后,便开始虚度大部分时间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办公室经历:这一周的工作,几乎不记得发生过什么事?
如果不走出舒适区,你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在浪费生命。
也许你应该精进自己了,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超越最少50%的人,才是有进取心的地产人最不应该丢掉的技能;不短视,不挣不该赚的钱。
当有些东西无法改变的时候,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加油,地产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