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锐:游古城南京

 昵称73531636 2021-01-25
【总第095703期】

游古城南京


作者:张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青翠欲滴的绿色世界染上五颜六色。栾树稍挂满红灯笼,银杏树、水杉树披上黄金甲,火样的枫叶缠绵青松翠柏,勾勒出一幅色彩分明的金秋山水画,绚丽多姿,养眼又养心。
利用十一假期游历古城南京,是老董已久的夙愿,我们乘上日照到上海的旅游列车,前往南京。经过一整夜的行程,一大早就来到女儿帮助预定的旅店,因旅客还没退房,我们把行李寄存后,便开始南京各景点之旅。



走出店门,放眼解放路,整个街道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宽敞多车道公路,沿街大都是不足三层高的老旧楼房,透着城市古老的韵味。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长在公路两边千姿百态的法桐树。法桐树足有二、三丈高,原本的灰绿色树皮因年久风吹日晒已脱掉,露出灰白色的一、两搂粗的树干 ;树叉像粗壮的胳膊伸向天空,又像巨人倒立着将两腿伸向天空;树叶把街道遮盖地只有丝丝阳光透出,从楼上望下去,公路在茂密的树荫中,在公路上行走的行人和奔跑的汽车都显得影影绰绰。询问当地老人这些法桐的树龄,一位健谈的老人告诉我:“是民国时期栽的,已有百八十年了”。南京市街道两旁都是这种古老的法桐,成为南京别具一格的一道风景,每棵树似乎都在诉说着古老南京的故事。



雨花台
▲▲▲


南京最吸引我的游览景点当属雨花台,因为那是革命烈士的安身之处,每年当地市民和学生都去举行悼念活动,雨花石也成为我心中圣洁之物。
雨花台名胜风景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华门外1公里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景区。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最集中殉难地。1927年以后,沦为民国时期当局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



走进雨花台烈士陵园,雕刻着“雨花台”三个金字的巨石立在南门,巨石的下面是泛着银光而清澈见底的浅水池,水池北邻一片翠绿翠绿的带着露珠的小草,再往北是通往山上的一条宽敞笔直的通道。道路两旁层次分明地栽满了树木, 香樟树叶子已从绿色变成黄绿色,偶有几片轻轻的落到地上,我小心翼翼地捡了两片放在背包夹层,作为来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珍贵纪念。广玉兰树和山坡上形态各异的柏树、松树,把烈士陵园装扮得庄严、肃穆、多彩 。
我们身着素衣,怀敬慕之情,缓慢地向树林深处走去。我们来到尖顶方形的是用水泥筑成的“忠魂亭”。这座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万名党员捐资建造的,以怀念牺牲的烈士,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继承烈士遗志的决心。与其相伴的是由鲜花组成的巨型钟,会定时奏响《我是一颗小小石头》的童歌。走下台阶,东西两侧是《忠魂颂》浮雕,主题是"狱中斗争"和"刑场就义"。他们当中有地下党员,也有进步人士,各个浮雕壮烈凄惨。



再往北是海拔61米高的雕刻着“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金字的纪念碑,碑前立有题为"宁死不屈"烈士铜像,在纪念碑下是日夜不息的长明灯,代表烈士精神永在。我在长明灯前的平台上,肃然起敬地放上一枝白色鲜花,以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瞻仰烈士陵园我有过很多次,每一次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这一次也不例外 。
按着指示牌,我们又来到西侧的烈士集中殉难地及墓群——一个用水泥筑成的大门。烈士殉难地在树荫的庇护下,静悄悄的,阴凉阴凉的,连一只鸟都没有,似乎告诉烈士们,你们安静地在这里睡吧,已经享受和平生活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们。像这样的殉难处在雨花台有三处,还分别在东侧和北门。看着这个大门,我脑海里呈现出几百名烈士带着手铐和脚镣,在一阵激烈的机枪扫射下,倒在血泊中,鲜血浸透了土地,一大片尸体纵横交错地叠加在一起,尸横遍野。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约十万名。



参观完雨花台,我心情沉重地漫步在林荫路上,思绪连篇……。我们今天生活着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是炮火硝烟的战场,都曾染过烈士的鲜血,今天所有的幸福都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哪会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我们活着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有什么理由不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呢?有什么理由以权谋私呢?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


走出雨花台,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打车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基地,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



来到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馆外熙熙攘攘正在入馆参观的人群,为了参观有序,所有人都必须按着规定路线排队绕数圈进入。参观者大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年轻人,有一家带孩子来的,有结伴而来的,还有年轻人推着老人的,大约万余人。尽管秋老虎还在发威,但所有人没有喧嚣,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一排排、一队队、一圈圈、一个紧跟一个紧张而行,从开始排队到入馆近2个小时。
当接近纪念馆时,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一个矩形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的主体建筑外形,建筑物前面是一个妇女抱着一个三岁儿童惨遭杀害的雕塑。表现被凌辱的母亲悲痛之极,无力地手托着蒙难的儿子麻木地向着苍天呼号,参观的人们心情受到极大震撼,队伍里发出“惨啊”“惨啊”的感慨。带着这样震撼人们缓缓走进馆内,经过一个慢坡进入漆黑的地下。馆内没有常规照明灯,只有几处发着惨淡暗光的小灯。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一定是让冤魂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不惊扰他们的灵魂。



进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幸存者彩色图片墙”,至今幸存者尚有81位,他们每一个人故事都凄惨无比;馆内正中是又深挖下去的一个矩形棺木状的深坑,透过棺木盖下预留空间可看到一堆白骨,最上面的一具白骨人形完整,这是遇难同胞的白骨;馆内四周墙壁挂满了带有中文和日文的日军屠杀同胞的黑白历史图片,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
说南京大屠杀不得不提南京保卫战。据作家何建明《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和相关资料介绍:日军于1937年11月12日1日分三路攻占南京,对于来势汹汹的侵略者,民国时期当局统治者实际上没有抵抗的决心,又不能直接放弃,象征性召开三次作战会议征求意见,任命唐生智为司令长官 。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没来得及修整的部队,由于没有满编, 按统计,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约有8万人,其中新兵就占3万人。在战斗打响之前,当局统治者同夫人乔装从紫金山逃跑 。
战斗打的非常惨烈,日军几番拼杀,仍不能攻陷,出动几批飞机,直射重炮,杀声和叫喊声响成一片。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在八年抗战史上,写下了最悲壮的一页,八天战死3、2万人。在战斗打成焦灼状态时,唐生智受当局统治者命令也撤走,且没有组织有序撤退。守城前线官兵仍然在无总指挥状态下英勇战斗。



前面接到撤退命令的士兵撤下来,后边守城官兵仍然执行着战斗之初下达的“后退者格杀勿论”的指令,一时间,自己人打起自己人。撤退到江边的队伍因船少人多,很多人卷入长江的洪流中 。其余士兵全被日军堵在了南岸。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从1937年12月14日开始。 日军把大批守城士兵堵在江边,喊着“向后转,齐步走”的口令,让士兵集体走入江中淹没,并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对老百姓的屠杀更是惨绝人寰,集体屠杀,集体活埋,对妇女轮奸后并百般折磨后开枪杀死,他们进行杀人比赛,用活人训练刺杀……。手段残忍至极,丧尽天良, 40多天的灭绝人性大屠杀中,屠杀中国人30多万。南京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变成了一座死城。日军在南京城内任意纵火,繁华的的商业街被焚烧殆尽……。



看着一张张惨不忍睹的图片,听着一个个凄惨史实,心中激起无比愤慨,同时,心中泛起一个个疑问:倘若当局统治者不逃跑,下决心保卫首都南京?倘若在战争前组织好南京民众撤退?倘若被残杀的士兵百姓有一点判断和反抗……
近年来,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主要杀人凶手大都被引渡回国内,在南京审判后被枪毙。但是,侥幸活下来的人等到临死也没等到一句道歉。大屠杀已成为历史,但史实永远值得铭记,在和平环境下建设和生活,应是所有爱好和平者的愿望。


美丽秦淮河风景区
▲▲▲


去南京还应游览的地方是秦淮河景区,这也是我憧憬已久的地方。秦淮河是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和"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我对秦淮河的兴趣是来自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走进景区,我就被古老建筑所吸引,三层高的灰瓦小楼,房檐上雕刻着图案,古窗棂、古阳台、浅灰色墙体,古香古色 。带有古时风味和情调的各色小吃琳琅满目,逛街的、购物的、赏景的,人如潮水一般。
夫子庙和江南院相邻。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现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达到鼎盛。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 ,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 。



经过江南院来到仰慕已久的秦淮河,乍一看,秦淮河水碧绿碧绿的静默无声;仔细瞧,河面上布满一样大的小水洼。它既不同于波涛起伏的碧蓝色的大海水,也不同于清澈见底打着旋涡的小河水 。正如朱自清描述的:碧阴阴的,厚而不腻,冷冷的绿。我站在武定桥上,放眼秦淮河,河岸两边皆是仿古建筑群和披上秋装的树丛,而秦淮河就在建筑物和树丛中伸向远方。每座建筑物前沿挂满大红灯笼,古韵十足。在桥上用步丈量,河面大约40、50米宽,河堤整齐,经人工开凿。我从武定桥,经过文德桥,踏上文源桥,每到一处,都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向远方,力求最大可能观看到秦淮河面貌,寻找朱自清与俞平伯当年坐“七板子”游秦淮河的感受。我也很想坐游船下河观光一番,只是碍于价格。偶有一艘装饰的五颜六色的仿古游船从桥下驶过,河面荡起了微波,一转眼,河面又恢复了静默。桥上挤满了拍照的人,想拍一张单人照的空间都没有,若强拍,陌生人就进入背景,所以,只能拍景。真想不到,来南京旅游的人这么多,各个景点人满为患。



女儿一再嘱咐一定要看秦淮河夜景。为了欣赏秦淮河的夜景,我们在景点简单晚餐,在树下休息区寻找到一个空闲座位,边休息边等候夜幕降临。

夕阳慢慢落下,冷月还在梳妆,景区的灯光亮了起来。河对面的两条巨龙金光闪闪,恰似腾飞一般;河两岸古建筑上的各色灯光交织在一起,洒向天空,洒向秦淮河水面 ,也把古建筑群映得五彩缤纷。整个秦淮河景区灯光交相呼应,璀璨如歌。游船载满游客,伴着音乐,穿梭在秦淮河上。人们唏嘘着、赞叹着、抢拍着……。



好美的秦淮河,好美的秦淮河夜景,真是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我们漫步在淮河岸边的仿古商业街上,边赏景边游玩 。
但是,却总感到缺点什么,缺什么呢?,我想起来了,缺少“七板子”。


作者简介
张锐,笔名:白杨树,网名:大森林。生于1956年10月,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做过企业高管。现居住在山东省日照市,已退休多年。喜欢阅读思考,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近两年在网络发表20余篇作品,其中《我的知青老师》收录在《知青岁月》续编。文字将伴我后半生。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