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格缪勒,19-圣母颂

 钢琴练习曲 2021-01-25

(图片与音频均来自网络)

演奏者:佐藤卓史

我觉得应该稍微说说“圣母颂”是什么,还有它的来历:

圣母颂,Ave Maria,也翻译成“万福玛利亚”,原本是天主教对圣母玛利亚的赞美歌。中世纪时,圣母颂的创作规则是一套一套的,但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比较自由,不再那么庄严肃穆,多少都带有世俗的情感,而不只限于宗教的范围。作曲家只是借这种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不像中世纪的音乐家那样,带着谦卑的宗教态度。

虽然天主教当年干下的贱事实在罄竹难书,但这些作品仍然反映了基督文化中光辉的一面。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

两个小孩一个是耶稣,另一个是施洗约翰。画作洋溢着人世间最幸福最美好的情调,圣母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充满着人性与生活的气息,就是一个平凡的女子,甚至有点小家碧玉的羞涩和单纯。

布格缪勒的这首《圣母颂》,简单而优美,像无词歌一样,渗透着一种虔诚却温情的气息,典型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圣母颂》。

作品是单三部曲式,缓慢的3/4拍,调性上是非常温暖的A大调。

为什么A大调是温暖的?听听莫扎特的第23号钢琴协奏曲吧,也是A大调。

乐曲采用了合唱体的四声部来写作,像唱诗班一样,很有教堂音乐的风格。


现在我们把其余声部扒开,只看看它的女高音,也就是旋律声部:


发现什么特点没有?它很容易唱出来!

这不废话吗?音乐难道不都是唱的啊?

还真不是废话,音乐中很多速度太快、音域太宽或者太复杂的旋律真唱不出来,这类音乐一般都是只能用器乐来演奏。

什么是“器乐化”的旋律?最简单地说,很难用嘴唱出来的那些就是了。

这也是19世纪圣母颂保留下来之前的体裁特点:速度缓慢,不能快,快了就不是圣母颂而是Lady Gaga颂了;旋律都非常优美、声乐化,节奏不复杂,容易演唱。

布格缪勒的这套Op.100,大部分作品的旋律还是写得比较器乐化的,但《圣母颂》是25首作品里面最为“声乐化”的一首。所以,我总认为别的曲子也就算了,但是这一首《圣母颂》,老师在教授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唱出来!

再看节奏,整个乐曲的核心素材其实就是下图这个节奏型:

这是什么?想到了吗?教堂的钟声

此节奏型像敲钟一样,贯穿全曲:一下、两下、三下、四下,慢悠悠的,舒缓、平静,就像是宗教精神的包容,抚慰着人世间的所有创伤……

中段调性转到了属调E大调,然后经过e和b,最后停留在♯f小调的属7和弦上。虽然转至小调,特别是减3和弦的加入,让乐曲多了一丝紧张感(第13小节),但总体素材上却没有对比,依然是这个节奏型的延续


乐曲最后的尾声(第25小节开始),请注意第27小节开始的dim. e poco riten,千万别忽略了,这个很重要!作者为什么要渐弱渐慢?

看最后的三个和弦:稳定,祥和,伴随着渐弱渐慢后pp的极弱力度,像不像教堂上逐渐远去消逝的钟声?


最后,一定要用踏板,不然音色就会干巴巴,没有意境了。这首乐曲细腻而温柔,是对学生的触键和踏板很好的训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