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规则,公众号文章不再按发布时间推送,而是依据互动程度,包括留言、点赞、转发、朋友圈分享、设为星标等,所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吧,不错过最新消息喔! ▼ 写这首有点冒险,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完呢? 作品名字就叫The Echo/回声,这是20世纪的作品,作者古拜杜丽娜尚在人世。 古拜杜丽娜在1969年,为小孩子写了一部钢琴组曲《音乐玩具/Musical Toys》,一共14首,《回声》是里面的第12首。 2015-2016年的英皇考级,6级曲目曾选了《音乐玩具》的第14首《森林音乐家》。 Sofia Asgatovna Gubaidulina | 1931- 如果不看乐谱光听音频,《回声》这个作品真的没什么意思,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听或优美,我相信大部分人,绝对不会听了以后说:干你!太好听了我好喜欢啊卧槽太美了!! 但我还是介绍给大家,因为觉得它真的很有意思,给学生弹很好玩,也让他们开拓眼界! 封面图为什么要弄一个汉堡包呢? 因为……古拜杜丽娜现居德国“汉堡”。 好吧,这个有点冷~ ▼ 标题叫“回声”,作者是怎么表现回声的呢?我们先看看乐谱: 看到上面乐谱圈着的那个“X”了吗? 这个不是重升号哦,而是“哑键”,也就是用手轻轻地按下琴键,不能发出声音,让这个琴键的制音器离开琴弦;然后另一只手去弹相应的琴键,被弹那个音的琴弦振动,就会带动之前哑键的琴弦,继而发出泛音。 比如上面谱例的第1小节,就是右手提前按下sol,不出声,左手弹低音的do。 这样即使左手离开琴键以后,右手的sol这个音的琴弦,因为共振,还是会有嗡嗡嗡的声音,这就是作曲家想要的回声效果了。 而且,大家发现了没有,上面谱例头4小节,右手四个哑键音sol-#fa-la-#sol的音程关系,其实是巴赫主题“B-A-C-H”,也就是♭si-la-do-♮si的三度移位,算是古拜杜丽娜埋的一个小梗吧。 ▼ 古拜杜丽娜为什么要弄一个这么“怪异”的演奏法呢? 是因为泛音列。 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我们弹钢琴,就算只弹一个琴键,但它的琴弦可不是单身狗啊,不是单独振动的,当全部制音器都松开时,一根琴弦的振动,会带动另外频率的琴弦,总之就是多人运动(这个…这个……),这就是共振了。 什么?你不知道振动产生声音? 牛顿听了想打人…… 泛音列在乐理书上也有讲,比如do这个音,当弹下去的时候,其实钢琴上会响起这么多的音: 但弹do这个音,♯fa是不会作声的,因为它不在do的泛音列里面;如果弹si这个音,那它会响起另外一系列的音,这次就有♯fa了: 这个就是泛音列。 所以古拜杜丽娜,就是让小孩子通过弹哑键,了解泛音列的。 这个作品其实很有意思,但在录音里可能听不出来点什么,所以录了个视频来讲。 ▼ 除了泛音列的接触与了解以外,我个人觉得古拜杜丽娜在这里还有一个训练点,那就是节奏: 作品开始4/4拍,10小节以后,变成了10/16拍,而且有433、334、343这三种节奏规律(上图红色数字);第18小节回到4/4拍;然后在第27小节,又变成了10/8拍。 对于这个程度的学生来说,一个曲子里面有三种不同的拍子,变化了四次,这样的节奏算是比较复杂的了。 虽然看起来有点晕,不过其实也还好,就是数拍子的方式改变一下而已。 一开始4/4拍,可以数大拍子,四分音符为一拍;到了10/16拍的时候,就数小拍子,十六分音符为一拍,按照节奏规律来数,比如第11小节数“一二三四、一二三、一二三”,第12小节数“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 这首《回声》要求拍子十分精准,所以一定要这样数,不然你的左手会找不到拍子的。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好极好的节奏练习,因为在传统作品里面,不会有这样的节奏变化。 完整电子乐谱获取请参看: ☟ ▼ 前面说过,这个作品如果不看乐谱只听音频,确实不太好听,但是知道了它的内涵与训练点之后,还是挺好玩的! 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三百多斤。 如果说优美的旋律就等于姑娘漂亮的外表,《回声》就属于三百多斤那种等级了。 有些妹纸虽然不是美女,但去撩…与她说话真的很有意思,这首作品也是:虽然没有优美的旋律,但真的很好玩哦! 乐谱由日本的全音樂譜出版社(Zen-On Music)出版,不过个人建议:如果是对现代音乐特别喜爱,希望接触更多新鲜好玩的音乐,又或者是古拜杜丽娜的粉丝,那买这个乐谱挺不错的,不然我怕你买回来以后骂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