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RI I3 入耳式平面振膜圈铁耳机体验测评报告

 趣听耳机测评 2021-01-25

趣听官方QQ群:369372120

在群内可获得耳机推荐,进行心得交流,还有最新动态。

···················

样机来源:厂商送测

样机类型:市售量产版

本次带来的是一个在国外小有名气的耳机品牌:TRI的产品,可以说TRI也算是一个标准的“chi-fi”品牌,之前有接触过但没有写过测评,那么这一次就把他们旗下定位次旗舰的产品带来给大家看看。

这个型号为I3的耳机,售价达到了1099元。单元配置比较独特,采用了平面振膜+动圈+动铁的形式,这样配置特殊的产品价格却只有1099元,成本其实是比较高的,那么到底声音表现如何,平面振膜单元运用到入耳式耳机当中又会有哪些优势呢?我们也比较期待。


TRI I3 入耳式平面振膜 圈铁耳机

01.包装与配件

I3的包装盒非常简单,普普通通的一个黑色天地盖纸盒,这就构成了I3包装盒的全部。包装盒看起来有些像是品牌通用的中性包装,体积不算大,比较扁平,这样适合出口节约物流成本。

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由于耳机本身的成本过高,导致需要在有限的成本当中去尽可能地控制,所以I3的包装盒以及配件可能并不是非常亮眼,在我们测评的很多千元价位耳机当中,可以说I3的包装配件是最一般的

包装盒正面 

配件方面没有太多可以说的地方,I3搭配了一个质感还算不错的翻毛皮收纳包,只不过这种收纳包估计只有在百元耳机上才更容易看到。两幅不同声音风格的硅胶套以及一对记忆海绵,就是I3全部的配件阵容了,确实是对于千元价位的国产耳机来说,略微有些“寒酸”。

 配件全家福

02.外观与做工

耳机本体

在外观设计上,I3也采用了时下流行的亮面金属配色,铝合金电镀机身确实有着非常不错的质感。耳机的设计语言偏向简洁干练的风格去做,没有过多的线条与元素去装饰,非常耐看

在工艺方面I3还是非常讨巧的,因为它的机身并非整块料使用CNC加工,而是先以熔铸的形式造成胚子,然后再进行表面CNC加工,虽然看起来工序会多,但实际上成本相比起纯CNC加工的腔体来说,要低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I3的接缝部分看起来略微粗一些的原因。

接缝部分做工

至少在设计上I3仍然是比较中性的,没有太多“独特”的地方,所以基本上不会有因为外观导致的两极分化问题。整机的做工方面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虽然缝隙是宽了点,好在公差上控制的还算到位,并且很讨巧的把透气孔做到了缝隙部分,这样一来就不需要额外钻孔,在开模的时候就可以留出位置。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I3的出音咀部分使用的并非常见的尼龙调音网,而是长条形滤网,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污垢堵塞,即使有异物也很容易清理,这和国外用户大多油耳朵有关系,所以从根本上就避免了“偏音”的隐患,细节上开始值得肯定的

滤网部分做工细节

受限于成本,I3标配了一条“够用”的线材,四股编织的无氧铜线材,MMCX接口,好在线材比较柔软,也设计了滑块,基本不存在听诊器效应。线材本身的做工还是非常好的,碳纤维配饰的插头也有些高端耳机的样子。不过耳机本体的重量实在是高,达到了40多克,如果不是绕耳佩戴,那感觉别提多酸爽。

I3的佩戴舒适度还是很好的, 毕竟采用了类定制的设计,与耳道的贴合度非常高,即使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存在什么舒适性的问题。不过还是要说一下,耳廓较小的用户可能并不太喜欢I3这样体积偏胖的腔体。

标配线材

3.声音表现

千元价位的塞子目前在市场上还是比较多的,大都声音素质比起同价位的国际品牌好很多,那I3的声音水准到底如何,其实我们也一直挺期待的。由于第一次接触TRI这个品牌,对他们的调音风格也不是很熟悉,不妨看看到底他们对声音调教的功底怎么样

单元配置本身就是这款产品的一个核心卖点,I3分别搭载了10mm平面振膜单元,负责中低频,一枚8mm动圈单元,一枚动铁单元组成,动铁当然也不是娄氏,看样子负责高频到极高频部分

本次测评主要使用专业声卡和便携播放器作为前端。对比参考天天动听T4,水月雨KXXS、IKKO OH10以及NF AUDIO NA1。耳塞套参考标配硅胶套,耳机已进行50小时例行煲机,试听曲目参考《趣听耳机评测试音集》

旷世QP2R便携音乐播放器

旷世CMA Twelve 解码耳放

听感与风格印象好在I3的声音风格上还算比较均衡的,调音偏年轻,整体的解析力也要比S2和T4这些强很多。实际上I3的调音还是照着偏杂食的路线去做的,所以大部分风格的音乐也都能拿捏的比较准。从素质上来看,I3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问题,妥妥的千元主流水准。

我们主要还是对它所搭载的这枚10mm平面振膜单元感兴趣,毕竟在之前平面振膜单元的的耳机各个个体积巨大,而I3可以在小尺寸腔体内做出来,并且还是以中低频单元出现,所以要发挥的便是平面振膜单元的实际优势,声场和低频。

在声场表现I3着实令人惊喜,纵向和横向声场的表现都要比S2这种本身声场较大的塞子强很多,由于低频本身的气势感到位,即使在听一些大编制音乐的时候,也能有这较高的还原度,这个是我们刚开始没有想到的。

三频表现:实际上I3的动铁分频点是比较靠后的,所以不去刻意地听极高频的内容的话,很难去察觉到,如果你察觉到了,会发现其实动铁的分频衔接处理的不是非常完善,好在分频点靠后,不会影响整体的听感表现

不太清楚I3使用了哪颗型号的动铁单元,实际I3的高频表现是不错的,解析力和延展性以及细腻程度都要好于NA1,但是我认为有些略微偏亮,这导致在听一些录音质量较差的ACG音乐的时候,会感到有些吵。

中频部分的密度尚可,但是中频风格偏薄,人声的线条感差了些,显得有些扁平,听起来反而有些“监听”味儿在里面,不过从听感和耐听程度上来看,还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

I3的低频量感不算大,但也足够,在一些低频本身较多的音乐当中,可以听得到一定的量感。I3的低频亮点在于绝佳的低频控制力和下潜,确实能明显地感受到I3保持着一定低频量噶的同时,下潜做的非常优秀。低频密度不错,集中度也很高,要比KXXS的好听很多。

I3频响曲线

总结总的来说,I3在声音表现上仍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千元市场上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我们也很乐意推荐这款产品。但是不得不说,能看得出来在细节上确实显得有些“不拘小节”,如果说能把包装和配件以及产品的细节上优化一下,想必是更好的

进入2020年,国产的HiFi耳机逐渐地在将一些国外的品牌从千元的价位清除出去,因为很显然,几乎整个产业链都掌握在我们手中,那么话语权就会不一样了,这两年Chi-Fi品牌的崛起,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优点:腔体做工较好,声音表现均衡,声音素质较高。

缺点:重量略高,包装配件一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