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

 新用户2356fYUI 2021-01-26

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

文/蔡朝阳

我今天要聊的是一个家长朋友提出的问题,请问阿老师,你总是说,要唤起孩子的原力觉醒,可是言之不详,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我几乎所有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都在谈这个话题,只是没有用问答体的形式而已。此外,家庭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在朝夕相处里的,我们不能说,是哪一次深谈,哪一次机缘,促发了这个孩子的学习。而是,这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非得家长用心不可。上次文章,我说我不佛系,很在意,在意的,就是等待这个孩子的原力觉醒。

其实,所谓“原力觉醒”,是个比喻,大概就是唤起孩子的内驱力而已。

内驱力这个东西的原理在哪里呢?就是,一个人的唯有去从事他自己所愿意从事的工作,他才会将生命的热情去赋予。否则,低效、摸鱼、磨洋工,什么都来了。打工人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孩子关于学习的所有怠惰,几乎都因为,他不爱体制内学校的这种所谓学习。

不爱,而又必须去学习,剩下一条路,就是逼迫。或者有技巧一点的家长老师,会用到交换,用一个虚拟的美好未来,去交换当下的煎熬。但是这个虚拟的未来,究竟是否美好,又另当别论。出于交换,很多人都在考进大学之前耗尽了他的忍耐。一旦考上大学,就再也不想主动学习了,除非为了文凭。好容易有了文凭,可以工作了,于是再也不学习了。我说中国人为什么三十岁之后就不再进步了,根源在于这个人的青少年时期,他全部的学习热情被消耗殆尽了。

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就是终生学习。一个能处事从容、游刃有余的人,都是保持了持续的学习力的人。不是这个人运气好,而是,他一直在不断学习。所以我常说,好运气属于那些时刻做好准备的人。而这个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他提升自我,改变自我,尝试一切新鲜事物的内在渴望。这就是原力觉醒。

所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探索能力,这才是我们的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这是需要从小开始呵护并鼓励的。以及,这种守护,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要求家长本人,是一个开放的,热爱学习的家长。

这不是一篇严密的论文,只是感想,我随便聊,关于如何去唤起孩子的原力觉醒,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三点。

首先,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这是需要从0-3岁就开始培养的,从日常生活里开始培养。比如吃饭这件事,中国家长多喜欢给孩子喂饭,孩子不吃,一边玩玩具,一边喂。我看到过一个场面,一位奶奶还不知道外婆,给一个4-5岁的娃喂饭,一手拿小碗,一手持瓢羹,从小区里,一直追到闹市区。令人莞尔。

当然这都是不对的。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吃饭,这是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吃的。而不是自己的事情。其实2岁开始,可以让孩子自己吃了。当然他会把饭粒菜肴弄得一桌子一地。很多爸妈都是为了节约时间,怕把地弄脏,为了方便,就给孩子喂饭。但这种为了方便,就耽误了一个极好的契机。孩子把桌子和地板弄脏,那就打扫一下呗。2岁的娃,学习自己吃饭,也是需要过程的,过一阵子,孩子熟练了,就好了。家长多鼓励,孩子就会带来惊喜。

喂饭这件事,可能会导致一个后果。孩子长大一点,要是跟你闹别扭,就会赌气不吃饭。为什么家长让孩子不爽了,孩子却要惩罚自己呢?因为,家长给他的心理暗示里,吃饭都是为家长吃的。你现在让我不爽,我就损害你最爱的那个宝贝,就是他自己。

当然,学习为自己负责的契机无处不在,曾经喂饭也没关系,别的日常生活能自我料理也一样。

最关键的大概就是上学这件事了,一定要把学习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否则,学习也是为了爹妈而学的,考试也是为了爹妈而考的,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学会为自己负责。

我的经验是,关于学习,从小学开始,你可以关心他,但不要替代他。

比如,写完作业,让孩子自己检查,看看回家作业有哪几项,列一个表格,做完一个作业,打一个勾。而不是家长替代孩子检查,尤其不必像阅卷老师那样批改,顶多例行公事签个字。有的家长怕孩子写作业不够完美,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可是独自面对老师的批评,不也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吗?孩子要是怕批评,自然下次会认真一点。孩子要是不怕批评,那也不错,以后他可以作业写得更快一点。

再比如,写完作业,就让孩子收拾书桌,整理书包,看看明天有什么课,要带什么书本和文具,做好准备。这些,家长只要提醒就好了,而不是手动帮孩子整理书桌和书包。需知,在你替代孩子去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一次让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我还有一点心得,就是让孩子参加靠谱的机构做的单飞的营队,跟别的小朋友一起混,爹妈不跟着。我曾经带着20多个孩子去日本旅行,一路上孩子们各种状况。有丢充电线的,有丢凉鞋的,还有丢钱包的。当然,我们尽量帮孩子们找回。但我也跟丢东西的孩子的家长说,这就是成长,是试错,同时也是游学的一部分。这次丢过了,有教训了,下次就会有进步。但至少孩子们没把自己丢了,不是吗?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把自己管好,把自己的随身物品管好,这个成长大了去了。

不过呢,这样的单飞营,也要看孩子的年龄段和心智成熟程度。孩子太小的时候,也不合适推他出去,这也是需要家长自己观察的。

当然,学会为自己负责,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孩子会有很多失误,有时候你放手了,孩子没做好,这就是教育的契机。告诉他,这是成长的必然,多失误几次,就好了。而不是指责,你看,你又弄坏了。指责会挫伤孩子的信心,而鼓励则会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力量。

其次,一定要支持到孩子的兴趣。

这里我想纠正一个中国的成语,叫做“玩物丧志”。我觉得玩物非但不会丧志,反而会激发你的潜力。

以我自己为例。年轻时特别喜欢玩游戏,至少玩过三款游戏,局域网版的《帝国时代之罗马雄风》、《传奇》、《魔兽世界》,经常会通宵地玩。一直到菜虫3岁,我玩不动了,才停下来。有一天菜虫跑到书房,看我在玩游戏,我就把他抱在膝盖上,跟他一起玩。现在菜虫自己跟小伙伴们玩《和平精英》,已经不带我玩了。

当时,常有正能量年长同事,或者正能量的封建遗少,出于惋惜或者鄙夷,就用“玩物丧志”这个词来形容我。那是20多年前的事情。但是20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些正能量同事他们的“志”,有没有被消磨,有没有醉倒在洗浴中心。但至少阿老师本人,还在持续成长。

有个小花絮。2000年代初的时候,我在玩游戏的同时,还是《计算机时代》这样的报纸的撰稿人。我当时居然给《计算机时代》这样的报纸的副刊写文章。你能想到吗?一个玩游戏的人,一个文学青年,给计算机类的报纸撰稿,把他玩游戏的故事,写成了副刊文章。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自我吹嘘,而是想说一个教育的原理:一定要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才会焕发出一种激情。

我一直认为,“刻苦学习”这个东西不存在。一旦一个东西需要你刻苦地去做,这个东西基本上不是你生命热情所维系的东西。因为你真正喜欢某一个东西,自然不眠不休,甘之如饴。需要你不断立志,悬梁刺股的那个东西,只是你的饭碗,仍不是你的事业,也不是真正体现你的价值的东西。

所以,支持孩子的兴趣,不是鼓励孩子去“玩物丧志”,而是支持他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这是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他一直能用自己的激情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他长大后一定也能复制这个心理过程。

比如,有孩子喜欢玩泥巴,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泥巴绝对是一件高级玩具,富有无穷的可塑性,这比玩乐高还好,有那么多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释放。

菜虫小时候喜欢玩沙子,每年夏天,我们都带他去海边沙滩。有一次去澳门,在澳门南边的海角,沙子都是黑色的,他一直玩一直玩,玩到天黑,天也黑了,沙子是黑的,人也黑了。但我们支持他。

有家长问我,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够专注,怎么办?我说,他在做一些大人勉强他做的事,自然不会专注,但是你的孩子的专注力一定是没问题的,不信,你找一个他喜欢的事情看看,他也会玩到天黑,专心致志,叫他吃饭都不理你。

所以孩子的玩耍不是贪玩,不是无益的,恰恰是最重要的学习。我有个同学,从小跟我不一样,他对机械格外内行,跟他爸爸一起修拖拉机,弄到满身机油,还开心的不得了。这跟我就不一样,我小时候也拆过闹钟,拆了又装好,发现零件多了好几个,但闹钟不会走了。我的同学连拖拉机都敢拆。后来,他在中日青年技工大比武中获得了一等奖,现在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工程师。

要点就在:玩耍就是最好的学习。

最后,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想说的是,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我们需要对成功这个东西有一个客观、正确的看法。

多数家长,一看到“成功”这个词,就会联想到鲜花和掌声,想到荣誉、名声、金钱,以及聚光灯。这是世俗意义上所谓的成功,可能也很重要。但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现。尤其是,各人从事的职业不同,有的人,其职业就是站在聚光灯下,可也未必成功。

我要说的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就是你所喜欢的一件事,你把它高完成度地做好,这个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愉悦,得到多巴胺的奖励。我说的是这种成功的心理机制。

否则我的朋友为什么要去跑马拉松呢?这不是自虐吗?但我们知道,这件事之中的那种成功的自我奖励,是任何外在的物质所无法替代的。

我写过一篇文章,谈论《徒手攀岩》这个电影,说,其实写作也是一场徒手攀岩。阿里克斯得到的成功,绝不是被拍成了记录片,而是,他享受这件事本身。就像我写东西,要是我写出了一篇文章,里面有新的见解,突破了我此前的思想,这才是我所谓的成功。而这个时候,我所得到的自我奖励,也许与《庖丁解牛》里“为之四顾,踌躇满志”比较相近。而这种愉悦,恐怕也只有得到过这种愉悦的人,方可以理解。

再举个例子,数学学霸,也有他的成功。《心灵捕手》里那个威尔,无非是个清洁工,为什么非要去解教授留在走廊黑板上的那个难题?因为,解题这件事本身是快乐的。

这种成功的心理机制特别重要。因为这种自我奖赏,才是促进一个人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的动力之来源。就像上一点所说,要支持到孩子的兴趣,因为这种对所热爱事物的全身心投入的心理机制是会迁移的,成功这种心理机制也会迁移。甚至可以说,你曾经成功过,你就会不断复制成功,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这样,就是人生赢家了。

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成功的心理机制非常重要。尤其是,这种成功并不能简单得到,即便是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也会有一个苦心孤诣的过程。有兴趣,有过程,有成功——求学阶段的学业如此,未来人生的事业,也无非如此。

有过成功的心理经验的孩子,自然会自信而阳光。这就是为什么体制内学校里,有些体育生,学习成绩一团糟,却又无比开朗的原因。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在运动中,在赛场上,得到了成功的奖励。

那么,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呢?

参见第一条和第二条,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去广泛地玩耍,去支持到他的兴趣,家长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出正向反馈和中肯建议。如果再还有追根究底的诘问,容我下次再谈。

以上,只是随便聊聊,不代表全部正确。教育由细节构成,各家都有自己的背景,纸短言长,言不尽意。我不可能用“知乎”体,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又则,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一种抄小路、走捷径的倾向。很多人会以为,育儿也是有诀窍,或者秘籍的,只要学到了这个诀窍,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一定会有什么奇遇,弄到了宝典秘籍,从此功力登峰造极。但这只出现在小说里,现实生活中,只有每天平凡的生活而已。

但生活需要炼金术,你的头脑,就是陶冶万物的熔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