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情课丨上海交警事件引出的现实警示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跟踪分析后认为,事件之所以连续引发网上争论,主要源于舆论对事件本身存在自发性反馈、公众对涉事交警执法行为合法性与执法方式选择是否得当间存在误区误解,这些都间接造成网民在后续观点争论中产生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类排斥性思维暗示,导致该舆情引爆之初就出现“情感性站队”“对峙性评论”等加剧网上紧张态势的争论现象,随着后续被人制作“美国警察执法对比”“其他执法负面事件”这类拼接视频、字幕表情包的“正反极端节奏带动下,不同程度出现负面偏离。具体情况,个人分析研判如下:

一是舆论出现反馈性纠偏,形成争论基础。舆情引爆之初,网上声援“抱小孩妇女”声音急剧攀升,言辞措辞激烈、攻击态势明显,这与涉事妇女客观存在“抗法”“教育不改”等违法行为存在巨大的情感冲突,间接触发了舆论对其应有评价的反馈心理,集中表现为“力挺交警”“谴责泼妇”这类抵触性声音随之伴随性上升,由此形成正反观点的竞相攀升态势。

二是执法目的与执法方式间存在“串联讨论”之争,引发后续连锁争论。随着舆论“声援妇女”与“力挺交警”针锋相对反馈态势逐步明朗,围绕“执法目的”“执法方式”的次生话题争论同步趋热,不断产生后续连锁反应。分析后认为,造成许多网民将执法合法性与执法方式合法合规两个独立问题结合混淆讨论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舆论自身的反馈规律;另一方面则是受职业认同、自我视角等多重社会因素影响。建议上海警方可适时刊发相关评论,帮助网民辩清涉事交警整治违章停车的合法性与选择何种执法方式是两个独立的讨论事件,不能相互混淆。

三是对比美国执法标准,产生执法“背景”讨论偏离。事件触发全网围观后,有许多网民引用美国警察执法标准进行对比评论,用来表达涉事交警不应接受处理,由此引发二次争论。我认为,对比美国等西方国家警察执法方式可用来揭露一些“网络大V”评价同类事件可能存在严重的“双标”倾向,动摇其长久以来标榜的“天然正义”,但这只是对冲性理由,并不能以此作为评价我国同类事件的参考标准,否则易进入议题陷阱。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政治制度、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差异,我国警察是“人民警察”,执法方式的选择注重平民视角,要远比西方警察具有更多的过程柔性和方法柔性。就此事为例,涉事交警在采取强制措施时,要预先评估涉嫌违法一方的综合情况,以采取最为适宜及有效的执法方式,当然这可能是当前基层执法面临的一大难点。

四是拼接视频、表情包暗示“碰瓷”,恶意带动负面节奏,诱使舆论产生“反效果”。观察发现,9月2日前后,两段集中拼接“美国警察执法”“关联殴打执法人员”的小视频、表情包陆续在微信群、朋友圈中传播,再次引发网上负面围观。进一步分析认为,视频、表情包的制作者使用“场景影射”“表情暗示”等多种恶意诱导手段,同时扮演正反两角,试图再次挑动公众神经,误导不同群体的网民产生“各自站队”“情绪对立”等负面情感暗示,制造舆论混乱。

五是事件引发全网围观后出现的“并发症”效应,后续如何弥补将成一大难题。事件发酵讨论至今,已成全网舆论事件,受其影响和波及,广大基层警员群体中已不同程度出现“心灰”“意冷”等消极懈怠情绪,这将是事件平息后相关部门需重点关注和弥补的一大难题,建议内宣外宣同步跟进,重塑执法信心。

昨日,事情有了最新进展。上海警方称,涉事交警行政记大过,涉事女子警告处理。我认为,上海警方这个处理是综合评估了事件引发围观讨论以来可能产生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舆论效果后得出的处理决定,对涉事女子警告其实是一个补偿性处理,很好地保护了涉事交警后续各种线下干扰和麻烦。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