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年1500篇的劣币如何驱逐?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接着上篇,继续吐槽。

有些话要吐个尽兴。

不久前,我在一个公开平台看到了一位“知名时评人”的一段时评简介,至于什么“新华、人民、光明等中央媒体网站特约评论员”这种有自我吹嘘嫌疑的就暂且不谈了,毕竟适当“自我包装”的心情可以理解。谁没点炫耀心理,我还常常觉得自己是个舆情专家!

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十分、非常、极度吃惊,这哥们说自己“2017年共撰写了评论文章1500多篇”。天!这是什么概念?1年365天,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写4篇评论,还不带节假轮休。我甚至怀疑是不是网站编辑忙中出错多加了个“0”。

要知道写评论不同于写散文、写游记,需要在已经呈现的大量信息中找寻充分的逻辑关联,并不断地用论据去支撑起自己的观点,以便让公众在阅读中形成对所述观点的情感认同、事实认同和观点认同。更重要的是,因为评论往往涉及一些已经广泛引发关注的舆论热点,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作者还要懂得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分辨出哪些可能是虚假谣言,哪些可能是恶意炒作,哪些可能才是真实的舆论民意。这些不仅需要时评作者具备敏锐的判断力,最重要的是需要充足的时间。

我写舆情、舆评和时评也有近3年时间,时间不长却也不算个外行。写这类文章最耗精力,从真实情况的了解、舆论反应的收集、线下问题的剖析,最后到写作视角的选择,都要进行十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仅打腹稿往往就需要5、6个小时,最终形成文稿少说也得8小时。闲时私下问了几位战友,我这速度还算是出手快的。

而反观这哥们,1年1500篇,每天4篇,除去睡觉8小时,不吃不喝、全线作业,4小时1篇,还要不间断地连续1年,OMG!

这样的评论质量能好到哪去?而更让我感到困惑和悲哀的是,这种流水线作业出来的评论却能屡屡以特约稿件的形式出现在各大权威媒体网站的首页首屏;这样的评论员却每每成为各大权威媒体的时评专家、特约嘉宾,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每逢一些互联网舆论热点事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恶意营销、极端碰瓷、无良段子在带歪讨论方向和舆论节奏,比如这几日的疫苗丑闻,自领导人批示开始,段子、碰瓷、营销频频刷屏朋友圈、微信群,矛头直指党和国家根本体制。的确,企业的无良令人发指、监管的失职令人愤怒、国产信誉的损害已无法挽回,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把国产“搞死,情绪愤怒最终还是要回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这就需要权威媒体的评论找到激扬浊清的切入点,将公众的情绪激愤有效疏导到对违法行为的全面查处、对渎职失职的严厉问题、对暴露问题的监管完善等正面讨论轨道上来。这些,1年1500篇评论的这些所谓“特约评论员”和“时评专家”能做到吗?不能!

事实上,我想吐槽的还不止如此。这些“时评人”因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往往会按照命题作文的写作惯性,为了写而写、为了说而说,在文中大量使用极端情绪词汇,而不会去关心舆论的动态变化,绝大多数都造成了网民的抵触和反感,导致许多“可以化解的舆情无法化解”“可以说清的事实无法说清”,甚至引发负面连锁反应,沦为“高级黑”“低端红”。可我们的很多平台仍不惜以自损公信力的代价继续为其站台、发文,何其哀哉!

另外,这些人带来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也在不断蔓延,他们流水线作业写出的那些“赞歌式”“扣帽子”文章,已经让很多心怀“一份为国为民心思,总比尸位素餐要强”的战友心凉、意冷,只不过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罢了。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