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评丨不建议各地模仿乌鲁木齐公布领导私人号码方式的原因分析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舆论对于一项工作的公开评价,或许会有些主观和情绪化,但往往很真实、很直接。像乌鲁木齐这种公开向社会公布地方主政官员“一把手个人手机号的方式,网上反馈十分清晰“看似很为群众着想、很想为民解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等类似声音持续出现,事实上已经从舆论角度给出了不赞同、不认同等近乎定的观

因此,我建议不止乌鲁木齐,其他地方可能也需要引起一些注意,至少要该明白类似措施的舆论评价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好、那么正面。

分析认为,网上评价呈现不赞同不认同不支持等负面倾向,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公布私人手机号码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跟踪分析互动环节网上意见后发现,许多网民不认同公开官宣公布地方主政领导私人号码的方式,普遍认为工作与生活虽然紧密相关,但也要注意空间、时间上的适度区分,公布私人号码这种方式,后续极易给被公布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认为当地此举可能是出于好意善意,但有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不希望其他地方借鉴效仿。在这种“担心借鉴“害怕效仿”心态的反复作用下,促成了消息公开发出后的一波批评对抗。当然,舆论也给出了一个公众认为更可行、支持度更高的工作路径,公布线下具体职能部门的值班电话,同时辅以地方党委政府的值班督查督导电话。

二是误导市民造成正常诉求解决的路径偏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捷径心态”、“维高”倾向,能拨通市委书记电话的,一定不会去拨区委书记电话。在这种心态干扰下,乌鲁木齐的好意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公众会把所有事情解决的筹码都放到这些党政一把手身上,而忽略掉去询问求助具体职能部门、涉事企业的正常路径。我们很清楚,党媒采用这种官宣会无形之中加深公众的种“捷径”心态,进而诱发线下连锁反应,加剧公众解决路径的选择偏离。可以预测,乌鲁木齐在一阵看似“很得民心、很解民情”的舆论烟花之后,面临得将是一系列现实难题。

三是容易被个别群体挑起“人治”等话题对抗。新疆地处敏感区域,境外境内灰黑势力聚焦度高,容易成为个别灰黑势力挑刺攻击我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标靶。从评估网上负面风险来看,“还是人治思想作祟”“地方领导一句话就解决说明了什么问题”等歪曲言论将可能在一些极端网络社群中出现动员,将“职位督促落实”刻意解读成“官位一言堂”等有害话题,其对一些已经存在偏见心态民众的思想蛊惑力很强,需引起高度警惕。这也是我真心建议,其他地方不要效仿的最关键原因。

另外,我始终认为,做工作一定要围绕效果导向,形式服务效果、效果反哺形式,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工作循环。

舆论痛恨的是形式主义,而非形式本身,必要的形式可以促成效果,并且突出效果。如果只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对现实效果帮助不大,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那么这样的形式还是不要做,因为真的没有意义。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