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品德力、道德力、核心价值力养成(小学生、幼儿)

 少儿中医启蒙 2021-01-26

果雪儿

学前教育频道

第一章 儿童品德力基础

1

儿童品德力概念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可以说,品德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做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并付诸于实践时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效能。品德力,也可以理解成为“品德影响力”、“品德感召力”。

      “自天子以至蔗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无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虽然古代没有“品德力”这一表述,但思想渊源较为明显地表现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 品德力的思想渊源由来悠久,在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品德力区别于品德,首先,品德力依附于品德而存在,品德力更强调品德的实践作用。其次,针对品德在实践过程中带来的效果是推动还是阻碍,可以把品德力分为善的品德力和恶的品德力。善的品德力也就是起促进推动作用的正向品德力,恶的品德力也就是起阻碍作用的反向品德力。

        而考虑惯常理论话语和习惯性思维中,北京果雪儿国学教育中心在这里的儿童品德力概念,更确切和严谨地说是儿童身上所具有的正向的善的品德力量。对应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立德树人”,这个已经立好德行的儿童,我们就说他具有了“儿童品德力”了。应该说,儿童品德力是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而产生的修养力、实践力、影响力、魅力,它若隐若现,平时看不见,但又实实在在的存在。

2

儿童品德力特点

      有人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征,把儿童品德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

         0~1岁,是适应性时期。这个时期不可能有道德认识,也不可能有意做出什么道德行动来,婴儿需要的是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

    1岁~3岁,是品德萌芽阶段。机械地以“好”(如“乖”“对”“好人”)与“坏”(如“不好”“不乖”“坏蛋”)为标准,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此时,儿童掌握不了抽象的道德原则,道德行为是极不稳定的。

      3岁~6、7岁,属于情境性品德发展期。这时,儿童道德行为的动机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情境暗示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始接受系统而具体的道德品质教育。

         6、7岁~11、12岁即小学阶段,这是品德发展的协调性时期。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低年级,道德行为还依赖教师、家长的指令,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到了高年级,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

        从儿童的以上四个阶段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品德力具有非常明显地区别与成人的独特特点的。北京果雪儿国学教育中心把儿童品德力的特点分成两个阶段,来做一下考察总结。

幼儿阶段儿童品德力的发展特点:

1、儿童品德力还非常弱小。

      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来自家长,家长说对的,儿童也会倾向于说对;家长说错,儿童也会倾向于说错。

2、儿童品德力还非常表象、浅显。

       因为偷吃零食,打碎了两个碟子。在让儿童做道德判断时,儿童会认为打碎碟子多的那个孩子错了。

3、儿童品德力还带有很大的表面性、具体性,并易受情境的暗示。

      因此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均缺乏稳定性。

小学生阶段儿童品德力的发展特点

01

儿童品德力兼具幼稚性与可塑性。

      稚嫩性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是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强,说明他们有巨大的、可开发的潜能

02

儿童品德力兼具模仿性与易变性。

      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斯等人曾通过实验证明:榜样在儿童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榜样甚至还可以抑制儿童的某些行为,使儿童抗拒外界的诱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观察到小学生对榜样的模仿,如行为模仿、言语模仿、衣着模仿、甚至有思想观念及价值追求的模仿,有的班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带有老师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明小学生最善于榜样模仿学习。

03

儿童品德力兼具自我中心性与缺乏自律性。

      6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纯粹的“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儿童还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区别开来,将自己与外界混为一谈。这时即使能够接受社会规则,也不会按规则行事。

       6~10岁的儿童,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规则的倾向,但是这些规则又被理解为权威人物的制定,因而只能服从,不能违背的。儿童倾向于客观责任,服从公正、抵制性的惩罚,只看结果不看动机。

       10~12岁儿童属于自律阶段,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而不是绝对的东西。在道德判断上开始注意主观责任、公道公正和报应性的惩罚。

      一句话,儿童开始认识真正意义上的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规则,实质是儿童有了真正的义务意识。

3

儿童品德力的意义价值

1、国家层面上,坚持立德树人,助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领导还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2、社会层面上,助力社会风气好转,营造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

3、学校层面上,促进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疏于德,存在“软、浮、虚、乱、散”问题。

4、家庭层面上,进一步推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精神落实。

5、儿童健康成长层面上,儿童品德力的养成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多表现为自私、讲假话、没礼貌、任性、粗暴、不爱惜公物、行为无拘无束、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长。

6、儿童品德力的养成呼唤更多儿童品德养成指导师的出现。

       金三角人格理论指出,智慧力、品德力和意志力,是重要的"成功人格三要素",而品德力的作用更加基础而重要。可以预期,随着儿童品德力的重视和落实程度,从历史维度接续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从现实层面解决纷扰的儿童成长问题,还可以从学术层面助力新时代中国儿童成长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自信。

第二章 儿童品德力内容

1

儿童品德认识

       儿童品德力从主体的“内得”能力(即主体品德修养力)和“外施”能力(即主体的品德实践力和品德影响力)来说,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儿童自身的品德知识力

       也就是儿童通过“社会影响”及“自我改造”(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第二,儿童的品德实践力

       即儿童把自身“修得”的“道”付诸实际行动(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活动过程)的能力;

第三,儿童的道德影响力

      也就是儿童把他的品德知识力、实践力付诸过程中,所呈现的自身魅力,对他人和社会以及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力。

       据此,北京果雪儿国学教育中心提炼出来儿童品德力的金字塔。塔基为儿童对品德的了解、认识,塔中为儿童对品德力的习得、修炼及实践,塔尖为儿童品德力影响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境界,即品德知识、品德实践、品德境界。

       儿童品德力内容的品德知识部分,最起码应该包括了这些内容:

1、爱心爱国、爱家、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

2、尊重。讲文明,讲礼貌,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大方,好客,别人讲话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做客,有礼仪。

3、诚实。讲真话,拾到东西要交公,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

4、责任。勤劳,俭朴,有责任心,尽量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乃至于洗碗筷,打扫居室卫 生,捡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等。

5、规矩。凡事有规矩,守纪律。

6、乐观。勇敢、坚强、活泼、开朗、有自信心。

7、勇于奉献。

8、勇于创新。

9、合作。

10、宽容。

2

儿童品德能力

         中国古人历来强调知行合一。儿童品德力的内容除了知识的认识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习得部分。

        儿童的身心都在剧烈的发展过程之中,都非常得不成熟,所以儿童品德力的习得,更要讲求“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我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

1

有好奇,就大胆开始

       起点,是量变的开端,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万事开头难,头三脚难踢。正确的事情,要大胆尝试。

2

有兴趣,就大胆行动

       言必信,行必果。吾道一以贯之。不能畏手畏脚,不要怕做错了,以身作则,模范带头。

3

有喜欢,就多坚持一会儿

      不要担心不完美,不要害怕做不好细节。喜欢了,就多坚持一会,就更加认真一点儿。

4

有热爱,就大胆说出来

       除了开始、行动和坚持,就要勇于表达,敢于说话。张得开嘴巴,才更能够呈现一份热爱。

       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则性表达,当然还要结合具体的方式方法,在第三章里面会有详细呈现。

3

儿童品德层次

      儿童品德力的层次,也就是儿童品德力达到的境界,需要不断的磨砺砥砺,才可以不断提升成长。

       儿童的品德生活也从来不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不仅有消极的因素在骚动,而且也有来自善的积极的冲撞;不仅有对过去行为的反省,而且有对未来的道德冲动和设计,甚至有着始终不懈的坚守。这些都有意志的参与,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自制力的养成。

       儿童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理性对儿童的情感的控制过程。

        可以通过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来培养儿童的品德气节,播种下一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扣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中国传统道德中关于气节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如何对待富贵贫穷,如何对待生死福祸,如何对待荣辱功名,如何对待权位爵禄,以及如何待人待己等方面,包括“立志”“弘毅”“德操”“大行”“大节”“节全”等重要内容,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穷达见廉,成仁取义。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讲给孩子们听,或者组织孩子表演起来。

        当然,儿童品德力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北京果雪儿国学教育中心希望通过儿童品德力的养成,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着崇高追求、树立中华信仰的新人。

第三章 儿童品德力养成

1

儿童品德力的家庭养成

      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德育环境。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子女都娇生惯养,十分溺爱,事无俱细,一切包办代替,把孩子养成了“小皇帝”, 阻碍了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也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拔苗助长, 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出现;还有部分家长,自身价值观就有问题,对道德标准不屑一顾,认为按照标准做的人都是傻子,从而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 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道德的标准,但却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出的问题没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好,错过最佳教育时机。

01

转变观念

        我们的家长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 道德认识,认同我们的社会道德标准,相信我们的社会总体上还是公平的。这样,对孩子的行为才有引导的方向,才能与学校的教育相协调,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不是让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而是为孩子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但是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02

 环 境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儿童入学前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以及反映图式。在此过程中,父母及家庭是最重要的参照系,是被模仿的主体。鲁迅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责任。

      房室清,墙壁净。整体环境要干净清爽。家庭不论贫富,干净利落都是必要的。窗明几净,给人以视觉上的清爽。列典籍,有定处。相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以及其他各类书籍,都要备一些儿。做到既有主题,也不单调;既古老,也时尚。借助现代化的视听设备,营造立体的文化家庭环境。这些经典的音乐乃至于经典吟诵声音,对于孩子脑袋开发以及文化启蒙的熏陶,都是有着不可取代的背景性价值,难以忘怀,永留心间。

03

身 教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因此,家长必须要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家长必须要为幼儿做出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邻里、同事友好相处、关心别人,力争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

        作为家长要明白,良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极大,因为父母比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亲和力。孩子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家长在一 起,且从出生以来,最初的道德认识和标准全都来自于家长,家长思想、言行、为人处事, 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 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老百姓有一稳中有一句俗语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 镜子”,这足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因此作为家长,为了孩子,要不断提高对自己 的要求,为孩子做好表率,做一面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好镜子。

04

 活 动

       家长为孩子更多的创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孩子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和锻炼。更多带领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环保活动,支教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并在活动中帮助孩子学会抑制自己的欲望,加深孩子遵守家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意义的认识,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还可以经常用生活实例向孩子讲解家规和一些社会规则的涵义,使孩子从“必须遵守”到理解有一个初步的转变。

        根据家庭情况,以及周边亲友邻居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晚间、周末时间、节假日等,开展一些活动,或者对某一个主题开展交流,或者对某个人物某本书籍开展研讨,或者就是简单的读书会。不仅仅是活动内容,这种活动本身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培养、生活品德培育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一个更大的家庭里面,品德的氛围会变得更加浓郁,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作用也会更大。

05

  氛 围

        对孩子好的行为表现,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教育和纠正。有条件的父母,还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诵读、一起思考、一起创造。

06

家风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家里建立一个好家规,这个家规应该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和具体化,使儿童生活在有良好道德的家庭环境中。

2

儿童品德力的学校养成

1、教师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谓教师引领,指的是教师用榜样感化儿童,引导儿童。凡是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儿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往往能够起到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受老师高尚人格长期的熏陶,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同样的人格,从而直接影响儿童的良好品德品质的形成。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首先,教师要统一认识,把育人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第一位。。

        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挥好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

        最后,就是落实,再落实。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2、课程渗透

       儿童的品德行为和品德意识是在与外界环的不断作用下而建立的,对于儿童园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儿童的品德品质。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从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品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3、活动参与

       儿童思想单纯、思维跳脱,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游戏活动不仅符合儿童的特点,同时也是儿童认知世界、改变自己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团结合作,懂得谦让,树立儿童正确的品德观。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所不及的生动活泼。好的活动可以真正解放学生的身心,可以给他们带来比课堂上和生活中更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快乐和自由。

        良好品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优势。

        如:通过开展“你丢我检”、“弯弯腰”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邀请法制交警作《遵纪守法》和《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手拉手”活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逐步树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开展书法、绘画、歌咏、拔河等各类竞赛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培育学生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帮助他们把老师的期望化作对自己的责任感,做学习的小主人;开展“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活动,体验父母辛劳和家庭生活,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帮助他们把父母的期望化作对家庭的责任感 ,做生活的小主人;组织学生到社会进行参观、访问活动,了解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树立对民族的责任感,做社会的小主人;通过参于小养植、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培养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以上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种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丰富情感。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品德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品质的形成。

        需要强调的是,儿童思想单纯、思维跳脱,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游戏活动不仅符合儿童的特点,同时也是儿童认知世界、改变自己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团结合作,懂得谦让,树立儿童正确的品德观。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如果一个儿童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同学,教师要引导儿童说:“对不起”。让被撞的儿童说:“没关系。”通过这种礼貌用语的使用,来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还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许一次两次儿童不以为然,但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儿童会慢慢理解到品德内涵。

4、德育环境

        环境是部书,育人于无声。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构筑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文化墙、班级黑板报为主体的多层面全方位的 立体文化宣传网络,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片绿叶都有情。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

5、生活养成

         生活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在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渗透品德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质。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有方方面面,清晨养成儿童主动问好的良好习惯,吃饭的时候教导儿童要不挑食、不剩饭,午休的时候要教导儿童不打扰别人休息等等,这些生活中养成的良好习惯都会一点一滴汇聚成儿童的品德品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生活中积极开展一些关于品德教育的活动,例如在植树节可以带领儿童一起参观植树活动,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品质,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可以让儿童为父母画一幅画,养成儿童孝顺父母的品德,在国庆节可以播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动画片,以此来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在生活设施上也可以渗透品德教育,例如在水龙头旁边贴上“节约用水”的标语,在墙壁上贴上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的图画,通过对儿童园环境的建设来熏陶儿童,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品质。

6、家园共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要重视家庭教育这个“基础”力量,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注意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等,指导家长正确作好家庭教育工作,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7、奖惩机制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来自老师的评价能让儿童明白自身的水平和处境,帮助儿童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儿童作出肯定或否定评价,这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认,奖励能使儿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因此,奖励对儿童园德育来说是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儿童的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让儿童充分了解自己得到表扬的具体原因,这样不但能让儿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以便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还能增强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因为儿童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关注自己,注意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

3

儿童品德力的社会养成

1、社会意义上的个人日常养成

        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儿童,个人的独立养成自觉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说也是如此。注重生活中的独立德育,不应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只有生活中的德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有效的、也是最有教育力的。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生活提供给人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育本身。因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空间提供给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情景。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养成热爱环境、理解他人、关爱生命等良好的品质。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儿童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过程中,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自己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儿童通过家校共育所获得的品德力,再回馈到社会中去,就要做好家、校、社会教育之间一致性。

2、社会意义上的伙伴朋友关系

        儿童通过主动积极地交朋友,与人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互动,也助推自我品德是否力的影响,获得自信心。

3、社会意义上的社区养成

       儿童通过参与社区共建活动,参与社区举行的节日活动、讲座活动、运动会、读书会、环保志愿小卫士等等,融入社区,建设社区,奉献社区,在社区中品德力的养成亦同步提升。

4、公共场所的社会养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有规则有纪律的社会,儿童参与适合自身的一些场所,比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的活动,不仅仅开阔了视野,也让自身更多贴近社会融入社会。一些诸如超市、游乐场、公交车站等常规的公共场所,对于儿童品德力的自觉养成,也是不断验证的过程。

5、与外国人的交往以及走出国门的养成

      有条件的儿童,所居住的地区有很多外国人;或者儿童能够走出国门,去外国走进外国人的生活中去,这对于儿童爱国、包容、友善、学习等品德力的锤炼,有着巨大的作用。

幼儿园国学课程

国 医 启 蒙

3-6岁幼儿国学主题课程

国内第一套将国学与幼儿园

五大学习领域双璧融合的绘本

开创了国学主题新形势

立即预定

王老师 18500389897

幼儿国学玩起来

中华文化活起来

全人格养成教育推广起来

学前教育幸福起来

果 雪 儿  国 学        

      与 您 天 天 见 

果雪儿学前国学教育

目标:

力于推动中国学前教育

中国化、世界化

理念:幼儿国学玩起来

宗旨:全人格养成教育

原则:

幼儿享受国学

幼师享受教学

家长享受共学

 近期活动报名 

儿童每天三分钟

21天《三字经》速成

马上报名

儿童每天三分钟

21天《弟子规》创新传承

马上报名

幼儿国学游戏

创新应用指导

马上报名

《三字经》诵写讲

教育教学专项培训指导

马上报名

端午节3天小长假

20节诵读指导线上课程

马上报名

北师大 幼儿园园长

学前国学教育研修班

马上报名

精品文章

1、国学,跃动在天安门广场……

2、什么是“国学”?史上最富创造性的回答

3、国学幼儿园与别的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

4、幼儿园未来发展有哪四个大趋势?

5、国学幼儿园教育理念是什么?与其他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

6、教育部全面排查的全日制读经教育,后来怎样了?听听这些人如何说

7、园长必知:国内外幼教理论理念,最后一个超乎您想象

8、新时代新幼教新宣言:放手让小朋友玩国学游戏,在国学游戏中幸福成长

关于我们

1、果雪儿介绍

2、果雪儿部分产品

3、果雪儿课程特色:合一动作操

4、果雪儿服务内容

5、小学生国学经典原典推荐

6、2016年果雪儿总结

7、2017年果雪儿总结

8、2018年果雪儿总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