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附小视频—台风中的塔台|“天鸽”接踵而至 空管应对全记录

 天晴111111 2021-01-26

芳言:“天鸽”前脚刚走,“帕卡”紧跟着。珠三角这个“七夕”前后风雨不断。在此次台风接二连三的造访中,包括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地的中南空管人在随风摇动的塔台中,在被吹破玻璃的楼体内,在当地公众“三停”“四停”的通知中,依然坚守岗位。不在空管行业,或许从来都不会理解这种坚守的勇气从何而来;身处空管行业才知道,这种坚守几乎是融入到血液之中的职业精神。他们,值得每个人学习。

帕卡:半小时迅速反应,两小时生命速递


8月28日,“帕卡”影响深圳其间,从深圳飞上海虹桥机场的MU5344航班上有运输造血干细胞任务,是为抢救白血病患者做手术用的。

由于航路因台风帕卡带来的后续恶劣天气流量控制严重,原计划13:30起飞的航班协调起飞时间是16:51,飞行服务室及时通报协调机场,用最短时间完成飞机地面保障,塔台管制室则联系沿途单位开辟空中绿色通道 ,航班最终在15:03起飞, 节省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为挽救生命赢得先机。

在应对“帕卡”的过程中,深圳空管站在汲取以往台风保障经验的基础上,要求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指挥协调,各部门严格落实防台风应急处置程序,使得台风期间空管运行保障依然安全有序。台风登陆前,党委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10余人连夜召开了防台风紧急工作会议,汇报讨论预防台风工作情况,全面检查梳理应急预案等工作程序,开展了防台风应急演练,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检验。

深圳空管站党委书记陈超说:“重点是看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和反应速度,手机是否当场接通;重点是看各部门整体配合情况,对台风趋势、影响判断的准确程度。”半小时内,所有部门负责人都到达单位现场

25日,“天鸽”影响刚刚过去,气象台又马不停蹄的组织天气案例复盘,总结“天鸽”保障经验和不足,认真改进保障措施,努力提升服务质量,26日,召开“帕卡”专题会商,在综合分析各项数据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准确预判“帕卡”的登陆路径及影响情况。期间共发布各类天气报告71份、天气预报37份、趋势预报25份、机场预警9份,为管制、航空公司、机场等用户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天鸽:带着头盔上班  顶风清理障碍

23日清晨,台风在逼近,窗外风雨交加,塔台在强风中摇晃不停。机坪上漆黑一片,早已没有航班起降。珠海市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三停”(停工、停产、听课)。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即便全市“三停”,空管保障仍然“不停”,因为空管人担负着及时了解天气最新状况并对外通报,提醒航空器严守起降标准的职责。即便身处台风眼,珠海空管人仍坚守岗位,在空中举起无形的“警示牌”。

风力逐渐升级,达到44米/秒。塔台外,往日海天相接的美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狂风暴躁地捶打着玻璃窗,透过缝隙发出凄厉的嘶吼。那种随风摇晃的恐惧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明白。但管制员们并没有退缩,他们戴起钢盔,继续有条不紊地执行保障方案,直至台风眼近在眼前才按照预案展开撤离。

随着风力加强,停电、停水、手机信号中断,航管楼旁的树木一棵棵倒下。作为市区与机场唯一交通纽带的珠海大桥宣布封桥。这意味着台风之前大家无法再返回市区的家中保护家人,家中一切都成为了未知。多少在岗职工在给家人发出“注意安全,我在单位很好”的信息后,便毅然放下手机转身投入到抢险中。

强劲风力夹带大量雨水渗进机房窗户缝隙,如不断积水势必影响设备安全。在这紧急的关头,技保部同事用早已准备好的胶带等救灾物资与雨水抢时间,保护设备不被雨水浸湿。通过近两个小时不间断的抢险,他们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刻,他们最无暇顾及的,反而是自己家中碎掉的玻璃窗和无孔不入的狂风暴雨。

在“天鸽”登陆珠海期间,由珠海进近的管制大楼、值班宿舍、停车场等多处建筑都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为确保安全又不离开岗位,一线职工头戴钢盔。

陈超表示,深圳空管站将尽最大力量支持珠海进近管制中心的灾后恢复建设,请中心全体职工安心,继续做好工作。

8月23日,雷达机务员覃福润在台风登陆前上山巡查设备,发现多处树倒塌,致使通往雷达站的唯一道路被堵,巡台车辆无法通行,他和司机不等不靠,主动下车召集人员一同清理道路上凌乱的树木枝干,大雨瞬间将人全身浇透,风雨交加模糊了视线,事后他毫无怨言:“当时只想着赶紧把树挪开上去,抢在台风登陆前确认设备没事。”

台风过境后,恶劣天气影响有所缓和。但由于处于暑运航班运行大流量期间,考虑到台风过境后的南珠三角地区正班、补班航班叠加,加上台风过后大量保障性通航飞行,台风后的流量高峰必将涌现。中南空管局各单位紧密联动,利用区域优化、流量管理等传统优势,快速疏导航班,为旅客出行提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