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空管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民航强国根基

 天晴111111 2021-01-26

民航发展,空管先行。空管发展,基础先行。

今年9月位于首都机场辅路、占地面积126亩的空管“三中心”工程顺利开工。这个虽然跨度时间较长、但在获得可研批复后一年半就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工程推进速度,是民航空管系统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民航强国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面对我国航空运输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公众对民航出行品质要求日益提升的机遇和挑战,民航空管系统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坚守“三条底线”,满足行业发展新需求。

“民航空管系统将充分落实冯正霖局长在加快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建立安全、容量、效率和服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民航空管体系目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空管综合保障能力,提高服务民航发展水平。”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说。

快速发展中的

“关键之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近年来,我国民航航班量持续保持着10%左右的增速,民航运输规模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十三五”期间,我国航空运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作为民航运行神经中枢的空管系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成功应对日益增长的保障压力,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发展需求,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关键之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航空管系统日均保障航班14000架次,其中北上广三大区管中心日均处理航班分别超过5500架次、5800架次和5900架次。“如此大的保障量对包括空管自动化系统在内的空管设施设备的容量、可靠性和承压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业内专家表示。

此外,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场迈入千万级俱乐部,航班起降量越来越多,这也对民航空管系统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航班量比较小时,空管、航空公司、机场协同运行要求不高,很多事情可以人工协调。但是,随着航班体量的不断增大、社会公众对航班正常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空管、航企和机场对协同联动、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标准统一、互相兼容的系统设施支持”。

基于清醒认知面临的保障运行压力,民航空管系统以服务民航强国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组织领导、建设力度,夯实安全基础,增强保障能力,初步形成了全国通信导航监视基础网络+44个基层空管单位+8个高空管制区+5大运行保障中心”的空管基础设施新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空管系统基础设施步伐加快,共新增管制扇区111个,新增各类通信导航监视设备1430台套;各类空中交通管制扇区达到344个,不重复航线里程达634.8万公里。目前,空管七大区管中心竣工投产,“三中心”工程、北京新机场空管工程和成都新机场空管工程也正式开工。此外,民航空管系统还着力推进雷达设施建设,为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转变、缩小管制间隔创造了条件;加快推进飞行计划集中处理系统建设;推进新技术应用,在全国所有航路实现PBN运行,在新疆实现ADS-B管制运行,解决雷达信号覆盖不足的问题……

受益于民航空管基础设施的有力保障,民航空管系统五年安全保障了各类飞行超过1亿架次,幷依然在深挖潜力,顶住压力,为发展提供动力。

着眼全行业的

科学规划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研究是前提,科学规划是基础。民航空管系统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始终坚持立足空管,放眼行业,全力服务民航强国建设

据介绍,一个大中型空管项目从启动到建成,一般需要五六年时间。而在民航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极其容易出现项目建成之日就是扩建之时的情况。因此,近年来,民航空管系统尤其注重对民航业的发展预期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基础设施推进目标和计划。“比如,三大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和发展、航空公司运力增长、通用航空发展对空管服务保障能力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情况,都是我们在落实民航空管“十三五”规划、编制印发《空管系统中长期建设规划》及都是我们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民航局空管局计划基建部部长曾军介绍。

在充分研究行业发展预期和空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民航空管系统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完成“空管强基工程”,有效解决基础设施不足、保障能力不强、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具备每年1300万架次的保障能力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到2025年,实现新技术研究和推广、系统滚动升级,与国际民航接轨,完成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大幅提高设备国产化、集约化水平,具备每年1870万架次的保障能力。

到2030年,建成现代化空管系统,基础设施和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国际一流的空中交通服务提供者,实现从适应行业发展到引领行业发展的跨越式转变。

计划于2020年9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的空管“三中心”工程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一步。民航局空管局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张煜凡介绍,“三中心”工程完工后将形成以运行中心流量管理系统为核心,气象、情报信息高度融合的空管中央运行管理体系,并通过与航空公司、机场、军方等多方信息共享,形成协同联动、指挥高效的世界一流空中交通运行服务管理体系,满足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增强行业发展后劲

其中,民航运行管理中心工程将实现覆盖民航空管系统全行业运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国范围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飞行计划集中处理,实现空管、航空公司、机场之间进行通畅且有效的协同决策,提高全国民航运行的可预测性,提升运行安全水平与效率水平。民航气象中心工程将具备全球气象数值预报能力和亚洲区域航空气象预报预警与服务能力,实现气象资源全面共享,统一为流量管理与协同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服务。民航情报管理中心将建成一个服务对象众多、涵括内容宽泛、管理数据量巨大、质量要求严格、提供服务先进、面向国内外的航空情报数据中心,确保航空情报数据及时维护更新。

此外,民航空管系统的“十三五”规划,将全面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实施路径的首条,并明确提出要完善区域管制中心、终端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以及各类培训设施建设;完善甚高频覆盖,提供可靠地空通信服务,构建高效可靠的通信传输网络;继续扩充陆基导航设施,满足最低PBN运行需求,加快向卫星导航过渡;加快完善雷达、ADS-B、场面监视雷达布局,实现自动化系统联网运行;民航空管系统网络通信设备、中小型自动化系统、ADS-B地面站和数据处理中心全面实现装备国产化。

创新之路上的

不断探索

空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面对迫切的发展需求,民航空管系统需要创新意识,从加强领导、做好适度超前、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密切协同配合等方面多管齐下,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加快推进的过程中,民航空管系统各级党委均将基建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做到“重大事项过问,重大工作牵头,重大问题协调”,各地区局主要负责人每季度专题听取研究基建工作,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并完善基建工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激励制度。

民航空管系统还充分考虑空管运行一体化的特点,加强系统引领,努力做到“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对全国性、信息化、联网项目,雷达、自动化系统等大型关键设备的招标选型,涉及全系统的关键应用,和新技术应用、空管装备国产化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并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对于重大工程项目从全系统抽调骨干支持。

凡事预则立。在充分考虑民航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航空管系统在推荐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时,坚持适度超前,做好前期工作,主动作为推进新技术应用,科学确定项目设计目标年,管制中心等大中型项目土建按2030年为设计目标年,其中管制大厅和设备机房按50%预留,为发展留出预期空间

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环节众多,必须步骤上协调一致,严格按照相关时间节点对接跟进,民航空管系统着力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在机场空管工程建设中推广重庆空管的建设经验,推动空管和机场工程集中管理,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实现空管工程与机场工程“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此外,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民航空管系统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廉政安全。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由民航大国迈向民航强国的征程中,民航空管系统将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己任,努力争当发展排头兵、建设先行者,明确任务,积极进取,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空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空管现代化水平,不断筑牢民航强国建设根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