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母校一封情书

 白语茶座 2021-01-26

入读大理二中时,那年我十四岁,第一次搭乘轮船,从洱海东岸的挖色横跨洱海来到洱海西岸的喜洲,在这里度过了三年高中岁月。

大理二中始建于1939年11月,其前身是滇西闻名遐迩的私立五台中学,至今已历经七十八个春秋。学校位于秀丽的苍山五台峰下,置身于重视文化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的喜洲古镇。上世纪40年代,华中大学西迁在这里办学,留下了老舍、徐悲鸿,罗培常等大师的足迹。1952年12月,五台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大理第二中学。2007年开始,大理市人民政府与华中师大经过10年的磋商和交流,2017年6月正式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

喜洲这座古镇,远离城市的喧嚣,依山傍水,炊烟袅袅,绿水相映,田园如织。大理二中就这样静静的镶嵌在其西北端,校园内的五台亭,碑刻,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五台育英的照壁,无一不在处处彰显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古韵。

十四年后,带着无尽的怀念,我再次来到了母校,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一切又都那么陌生,一草一木,都牵动出绵绵不绝的记忆,一砖一瓦都激起了内心深处的感动。我深深的沉醉在迷人的校园景色中,任思绪自由飞翔……

记忆中的大理二中,是那样朴实无华而充满魅力。绿树掩映中的几幢砖瓦结构三层小楼,宛若“品”字排列。前排每层一字儿十几间教室,被位于中间的教务处分隔两侧,左右两侧为综合楼,食堂,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我高中时,教室一直在一栋二层的教学楼,教室虽然陈旧,却明亮整洁。坐在教室里,起风的时候,常能听到教室外风抚树叶的沙沙声。靠窗的位置,也常能享受到筛过绿荫洒进窗户的和煦阳光。泥沙铺就的操场和校道,看似扎实自然,但遇暴雨过后,就仿佛人的身躯被划出几道伤痕。围墙外的大片田野,是我们午后晚读的首选之地。

如今,走进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一栋栋新的教学楼建了起来,新的教学设施安装起来,操场比原来的大了许多,塑胶跑道,绿茵茵的足球场充满了生机。母校正在用新的气象为学生创造宁静致远、优雅先进的学习环境。校园里各色鲜花珍奇斗艳,清香弥漫,青瓦白墙,石阶井然,水池典雅,门楼、照壁分布错落有致,若不是明白自己身在校园,还以为是在大理的哪户白族人家里呢?

我努力的寻找曾经坐过的教室,曾经住过的宿舍楼,曾经漫步过的图书室,这些地方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曾经在这里,我和一群壮志未酬的热血青年,多少次你追我赶,嬉笑怒骂,在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多少次,我们曾经在这里起早贪黑,挑灯夜读,畅谈理想。

我加快脚步,循着记忆去寻找那些曾经在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影子,可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影踪。何老师告诉我,十几年间,校园面积扩了几倍,布局也重新规划,有些地方拆了重建成了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随着脚步的移动,转过一条浓密的林荫道,忽然到了宿舍区。用手触摸着老宿舍楼的墙壁,我的心跳有点加快,记忆中宿舍区最热闹的当属位于北边位置的洗漱区,那里有一排水龙头,这里曾经是母校的一道风景。清晨,有一群人在等着刷牙洗脸,夕阳伴山,又见水龙头边上挤满了人,有的忙着提桶接水,有的忙着洗衣,伴着男女同学的欢声笑语,更似一曲交响乐。我快步走进去,发现那一排水龙头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青翠欲滴的绿化带。

走着走着,又一次经过熟悉的绿茵场。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在这里我曾经挥洒汗水,在这里我曾经为胜利欢呼,为同伴喝彩。虽然已经走出校园经年,但我明白,今后的人生道路仍然像这圆形的跑道,永远没有终点,我会一如当年继续挥洒汗水,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再次走到校门口,再一次回眸校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生命力,所有这些让我看到了母校的未来和希望,心中无限感慨。虽然,这里已成为我最熟悉而陌生的地方,但是,母校,你却是我这一生的情结。

这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十四年前,我在这里的跑道上洒下汗水。

这里,亦是我破茧化蝶的地方。十四年前,我在这里的走廊上沐浴阳光。

这里,还是我扬帆起航的地方。十四年前,我在这里的教室中埋头苦读。

此刻,我只能拾起那些如花的记忆,打开相机,调好焦距,按动快门,把这份记忆定格在相机里,珍藏在心底深处!

母校,再过经年,我还会再来看你,相信到时的你依然年轻!

《白语茶座》感谢儒芬茶叶全力支持白语文推广。

作者:闫正锐

值班编辑:Dual Weit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