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民大

 白语茶座 2021-01-26

遇见民大,是个意外。

说是意外,却又觉得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最重要的韶华岁月都在民大渡过,让我一生刻上了民大烙印,彻底成了一个民大人。

初遇民大

2004高考填报志愿,参照标准为高考估分和历年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在填报志愿之初,我根本没考虑过云南民大,一心只想着报省外大学,后来因估分低于一本重点线几分、有亲戚在民大任教、父母觉得女孩子去省外太远,以及哥哥在云师大读书方便照顾我等原因,最后我屈从于他们报了云南民大,选择了据说当时录取分数最高、就业率最牛的专业。

8月份,高考分数出来,我的分数上了一本重点线,很快就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一切已无法更改。我只能在亲朋好友欢快的祝贺声中,带着父母的嘱托,踏上开往省城的列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开启了我与民大的缘分。

初遇民大,我带着一点不甘心,一点小懊悔。云南民大,坐落于一二一大街和学府路之间,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算的上绝佳,与云大、云师大、昆理工等高校同属于学府路高校圈。民大校园不大,建筑也有些许分散,校园景色比不过云大,校区大不过云师大和昆理工,唯一比得上的就是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校园建筑,以及众多民族学生和民族学科。当然,最出名还有校内的民族博物馆和每年元旦的篝火晚会。

身在云南,这个有着2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就读于云南民大的同学基本来自省内各个民族自治州,早已习惯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因此,大家对于民族认同、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意识不强。在民大读书,除了校园歌舞晚会多一些,时常听到各民族同学用民族语交流,间或看到穿着民族服装的同学走过之外,似乎与别的高校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民大,作为理科专业的我,每天辗转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过着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有时,参加班级组织的西山爬山、海埂烧烤等活动,间或参加学院篮球赛、文艺晚会、再蹭一下学校的元旦篝火晚会。那时,初高中同学大多在昆明读书,因此,最大的乐趣便是周末到各个学校找同学玩,逛一逛各自的校园,顺便聚餐分享各自的大学生活。

在民大,在这个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院校,我初步确立了云南的民族观,对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民大,在这个兼容并蓄的校园里,我遨游在书海之中,穿越于一场场时空交流之中,毫无意外,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丰硕成果。毫无意外,给四年民大岁月提交了圆满的答卷。

在民大,那段纯真的青春,年少轻狂的岁月,看起来漫长,却又像流沙一样无时无刻在逝去,想挽留时,一伸手,有限的时间却已在指尖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切似乎来得太快,一切又走得太过无奈。

在云南民大的时光,我的民族认同并不强烈,对本民族的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有的,只是对民大这个字眼有了别样难舍的小情愫,一份弥足珍贵的校园生活,一份割舍不掉的珍贵友情,一段埋头苦读的充实岁月,以及一种难舍的民大情怀。

幸好,在这里,我开始慢慢爱上了民大!幸好,在这里,我的人生,第一次深深地刻上了民大烙印!

再遇民大

最早,听说中央民族大学,源于村子里一位本科到博士都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叔叔,虽然没见过他,但他的大名却早已如雷贯耳。

再遇民大,除了对云南民大那份难舍的民大情愫,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源于村子里这位在北京的叔叔了。因此,考研时毅然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又一所被称为民大的学校。去民大考研复试的时候,叔叔来机场接我,虽然未曾谋面,但在那么多接机的人当中,也许是强大的民族基因,我们还是一眼就确认了彼此,一见面他就用白语跟我打招呼,一下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亲切感。之后,在民大求学的几年,他成了我生活学习上的引路人。

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我,又一次走进了民大。只是,这次踏入民大带着雀跃的心情和对帝都新生活的憧憬,我与民大的不解之缘也这样一路延续下来。

中央民族大学这所民族院校的泰斗,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并不起眼。校园还是不大,半个小时就能绕校园一圈,上课不用坐公交,甚至连自行车也很少使用。但地理位置绝佳,一墙之隔便是国家图书馆,与风景妙曼的紫竹院毗邻,同时,被北理工、北舞、北交大、人大,北外、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高校围绕在中间。

如果说,云南民大为我确立的是云南的民族观,那么,中央民大为我确立的则是中国的民族观。如果说,在云南民大我收获了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那么,在中央民大我收获的则是实地田野调查研究。

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优秀学子,在这里,大家说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饰,欢度各自的节日;在这里,汉族俨然成了另一个少数民族,普通话也不算大众语言;在这里,一个宿舍的舍友,可能就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六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今天跟着蒙古族同学去蹭那达慕节日,明天跟着穆斯林同学去蹭古尔邦节,后天带着她们跟着自己去参加在京白族三月街活动;在这里,我们骄傲地向师友介绍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谦虚地聆听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里,我们各自保持着自身的民俗习惯,却又相互尊重彼此的民族生活习惯;在这里,我早起可能为晨读,而她早起只为做礼拜,大家都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在这里,每周有开不完的舞会晚会,一片歌舞升平,但每周也有听不完的学术前沿讲座;在这里,我们以言行共同秉承着“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民大校训,也共同谱写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团结之歌。 

身处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远离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家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也变得强烈和清晰。在来中央民大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的民族身份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也从未对自己的故乡大理和白族身份有过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对有着文献名邦称号、拥有灿烂白族文化历史的大理,及天天都说的母语-白语、经常穿在身上的白族服饰,也知之甚少。每当听同学们兴高采烈、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介绍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时,我开始感到羞愧,羞愧无法把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民族栩栩如生的介绍给他们。于是,我开始努力了解自己的民族、走进自己的文化、主动学习白文,向研究白族的师友请教,节日时盛装穿上白族服饰。

在民大,在这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大集体,我这个来自祖国边陲小镇的白族人,开始真正感受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民大,在这个充满多民族气息的小校园,我这个管院人(管理学院学生),收获了一群研究发扬白族文化的师友、一群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志同道合的闺蜜朋友。

幸好,在这里,我深深的爱上了民大!幸好,我的人生,再一次深深地刻上了民大烙印!

再见民大

如今,虽已离开民大,但我依然时时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段在民大历练的人生旅途。

民大,没有沧桑的百年历史,没有山水风华,没有夸张的表情,有的,只是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但却无法阻挡它成为永恒的民族百花园。

民大,没有喧嚣的盛名,却依然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我那亲爱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就在这里,成了本民族的第一位大学生,第一位硕士,第一位博士,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名动天下。

此刻,我仍然不敢说民大的校园景色有多美,不敢说民大的基础设施有多好,也不敢说民大的学术氛围有多浓,但我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民大所教会我的包容、理解、博爱,是其他任何一所学校所不能给予我的。

也许,民大对于我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给予我知识,给予我宽阔的视眼,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人生的教养。

我想,无论离开多久,都会记得民大广播台的那句——你好,民大。无论走得多远,都会记得只有民大人才能理解,才能体会的《家园》、《再见民大》的默契。无论走得多难,都会记得民大精神,一种民大人半个世纪传承的精神。

 或许,某一天,在某个彩霞漫天的季节,在某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在某个红叶飘飞的黄昏,我,会回来。

 再见民大,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重逢,不是为了歌颂,而是为了守候。再见,只为再见!

感谢民大,——你用你的狭小,让我感受到了博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