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掉牙”的相声还能火成这样!郭德纲不屑演它,徒弟反倒抢着上!

 相声迷 2021-01-26

相声界有两种贡献是最无私的,一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这是替祖师爷传道;另一种则是不断创新段子,这是给相声门里置下的产业。每段新相声的问世,不一定都能在日后惠泽后辈艺人,但至少给观众带来了足够的新鲜感,给相声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马季,毫无疑问是中国新相声发展的一面旗帜。他创作上演的新相声不胜枚举,其产量之大、质量之高在同辈相声艺人中独占鳌头。提到马季,很多观众马上能想起《找舅舅》《多层饭店》《百吹图》《五官争功》等一连串耳熟能详的经典佳作,但有一段相声似乎总被遗忘在不显眼的角落,这段就是当年马季和于世猷合作的《劳动号子》。


即便没听过这段,单从段子名字也能猜到一二。《劳动号子》是典型以学见长的段子,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实,笔者一直认为诸如此类的作品不适宜一遍拆洗一遍新。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程度高度发达,需要人力集体协作的劳动越来越少,“号子”的用武之地也随之锐减。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观众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号子”。


在这样的前提下,重新搬上舞台应该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其包袱效果也可能趋于平淡。然而,事实上马季先生的这段《劳动号子》不但没成为尘封的历史,反而在青年相声演员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可能马季本人也不会料到,若干年后,这段相声会成为“马家军”常演常新的把杆活。


这段《劳动号子》当年经马季、于世猷二位演绎后风靡一时,但此后却很少被其他演员再度上演。就连马季的弟子们也只有刘伟、赵炎和王谦祥、李增瑞两对搭档使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它竟会在徒孙当中得以传承延续,像李寅飞、刘金霏都曾上演过师爷的这段代表作。不止“马家军”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像德云社的孟鹤堂、张鹤伦、刘筱亭,天禧苑的窦晨光,大逗相声的李涵,喜笑会的赵立同也都以各自的表演风格在台上老活新使。


总体而言,这段历经数十年的创编相声大致有两种使法。“马家军”基本延续了马季的表演风格,以学和逗见长,将重点放在了柳活学唱,插秧、打夯、踩水车等等劳动情景下仿学各自的劳动号子。本身这块活就不是一头沉的柳活,捧逗之间需要配合默契,一唱一和严丝合缝,才能达到学的理想效果。老话说“一柳三火”,柳活使响了必然是兜四角的好。而号子这种柳儿节奏简洁明快,唱起来朗朗上口。欣赏这样的表演,或许包袱不是各个都火爆,但却能给观众带来艺术上的视听美感。


而另外一种使法,更侧重舞台表演。例如德云社的演员们善于通过肢体动作来诠释包袱。学唱号子也不去过分追求非像不可,而是另辟蹊径,以歪学歪唱组织包袱。例如孟鹤堂在学搬运号子时,额外加了一番“出殡”的包袱。可能有观众觉得这算外插花支岔了,但包袱使出来的效果却无形中被放大了。有意思的是,《劳动号子》从郭德纲的徒弟到再传弟子可以说是争相上演,且每演必火。可唯独师父郭德纲从来没使过这块活。


其实不管哪种使法,能让这么一段带有时代性的相声在当下焕发生机都是值得欣慰的,本来不可能成为产业的段子,因此进入了中国相声的宝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