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对谈:商业与艺术并重

 导筒directube 2021-01-26

因为新冠肺炎的肆虐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剧,多国的电影节展均不同程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月的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SXSW受疫情影响正式取消,而亚马逊,苹果,Netflix,Facebook,Twitter和Starz都取消了今年SXSW划。有媒体预估此次将带来至少3.5亿美元的损失,SXSW的取消不光对于美国的独立电影人是重大打击,更波及了全世界即将汇聚于此的艺术家、音乐人及其他的创作者。

而3月底在亚洲地区备受关注的第4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44)及第18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18)此前也早早2月下旬由也宣布将延期举行。

作为亚洲区内最悠久的电影节之一,香港国际电影节于本土以至亚洲制作在国际影坛上鲜为人知的时期,已早行一步成为放映亚洲电影及其回顾系列的先行者,因而备受国际推崇,更成为区内不少电影节的参考蓝图。现时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己发展成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动,更是亚洲其中一个最享负盛名的电影平台,让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业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赏精彩作品。电影节除了作为一个华语电影的交流平台展示华语电影的多元化制作,举办座谈会、著名导演讲座、展览及派对等活动,更是让市民大众能亲身观赏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作品

第4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主题设计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总监利雅博确认,两大电影活动均会延至暑假期间举行,Cine Fan电影节发烧友四、五月活动则会取消。另外,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总监王庆锵表示,第18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将继续与第24届香港国际影视展同期举行。此前香港贸易发展局已宣布今年影视展将延期至8月27至29日举行。

「导筒」带来2009年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张靓蓓采访时任主席李焯桃的文章,她在前言中写到“尽管电影之路越来越难走,当年的这群人,仍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着,就算已离去的人,也奋斗到最后一刻!”,也希望此话能够勉励广大电影行业的同仁以及热爱的电影的人们。

李焯桃

香港影评人、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等影评结集。近年编有《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向动作指导致敬》、《一一重现──杨德昌》及《浪漫演义──电影工作室创意非凡廿五年》特刊等。

张靓蓓

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并于美国佐治亚大学(UGA)视听传播研究所获硕士学位。资深媒体人、作家、影评人,曾在台湾“中国时报”、中时晚报、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原台湾电影资料馆(现台湾电影中心)等机构工作,后专职从事写作。张靓蓓长期关注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华语电影,留有大量与电影人的访谈记录,其中尤以2002年出版的导演李安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知名。2019年10月14日,张靓蓓因病辞世,享年67岁。



香港电影节开始的主要初衷,并不是一个很有计划、很有政策的事,当初只是一、两位在政府内部的官员(都是公务员),本身很喜欢电影,看到国外有电影节这回事,觉得香港也可以办,那时候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对于港府高层来说,就是一个国际活动而已,就去办吧。

        刚忙完香港国际电影节,李焯桃赶在离港前,接受笔者的电话专访,畅谈他规划影展的经验。和这位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节目掌舵者聊开来之前,我们谈到大家初识的夏威夷影展,当年杨德昌、但汉章都还健在,彭小莲也以新片参展,陈凯歌从纽约前来,王童、焦雄屏及笔者从台湾去,李焯桃从香港、托尼·雷恩从英国,大伙相聚在夏威夷,一周内,无数个侃大山的畅谈夜晚,彷佛重回眼前,谁知,那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电影之路越来越难走,当年的这群人,仍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着,就算已离去的人,也奋斗到最后一刻! 

——张靓蓓

张靓蓓(以下简称“刘”):你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工作多久了?什么时候接任主席之职的? 

李焯桃(以下简称“李”):我从1982年就加入香港国际电影节了,中间2000年到2001年离开过一年,所以有二十多年了。我是2005年接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艺术总监”,负责规划电影节的节目、出版,及跟影片有关的事,属于艺术方面的工作。我们还有一位“市场总监”黄顺恩先生,他负责行政、Marketing方面。 

张:今年香港电影节已经是第33届了,你20多年做下来,觉得有些什么变化,尤其你身在其中,会有更不一样的体会,能否谈谈这方面? 

李:简单来说,香港电影节刚开始的时候(1977年),就是一个小小的、本土的、面向香港观众的一个“文娱活动”,一个英属殖民地的event,把文化娱乐活动结和在一起,是给本土观众看的,是个让他们感觉舒服一点的一个活动。 

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海报

张:在我们印象中,香港国际电影节一直是亚洲地区办得很成功的一个影展,当年台北金马奖国际影展就向你们借鉴许多。因为香港国际电影节除了引进世界各国的电影、打开本土观众的视野、让香港观众能够透过电影来看世界之外;同时也很注重香港本地的电影整理,当初是怎么规划的? 

李:回头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香港电影节开始的主要初衷,并不是一个很有计划、很有政策的事,当初只是一、两位在政府内部的官员(都是公务员),本身很喜欢电影,看到国外有电影节这回事,觉得香港也可以办,那时候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对于港府高层来说,就是一个国际活动而已,就去办吧! 

1977年是第一届,规模很小,可是非常成功,当年仅只一个场地放映,几十部电影,但是票房很好,一、两天内票全部都卖光了。 

所以第二年高层就很支持,官方多半如此,一个活动成功的话,当然你就可以有多一点的预算,活动就可以做得大一些。所以1978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忽然间规模大了许多。你刚才提到对香港电影、影人事迹有计划的做整理、研究,就是从第二届之后才出现的东西,那是因为香港有些有心人也有这个vision,整理香港的电影历史,对于香港电影回顾部份,做了不少专题,出版特刊,中英双语,把相关的研究传递出去,使得中外人士都能够接触到,这部份后来成了香港国际电影节一个很好的传统。直到21届之后,香港电影资料馆成立了,才由他们来整理。 

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由市政局成立,以放映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为主。第二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电影回顾系列,亦始于该年度,电影节每年均会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电影丛书,自此成为电影节的标记。由第三届(1979年)起,香港国际电影节逐渐成型,由放映国际电影、亚洲制作,以至当代香港影片及回顾系列,奠定及后三十年的电影节模式。

电影节本来是由官方主办,后来反而从官方主导转而变成一个半独立的机构,成立了香港艺术法、交给香港艺术发展局来主办。所以从公营机构转而成为半民间机构,独立运作,工作人员不是公务员,但是政府拨款给艺术发展局,他们再拨给电影节来做。 

这样过了三年,过度到现在,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组织“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政府以前补助的那笔钱还是有的,现在我们另外再去找多一些赞助、partner,把规模搞得更大一点。 

张:今年已经办得很好了,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李: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只是你们看不到。 

张:所以还是有进步的空间!你们已经做了33届,亚洲电影奖今年是第3届,投资会是第7 届,这样的一个组织架构是怎么建立起来的?目标是什么? 

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不一定是要做大,做成什么样的规模,说实在的,很多时候反而是都是“因应时势”而改变。 

所谓的“时势”,就是看外面其它的电影节,外面国际上整个的趋势,譬如主流电影、艺术电影各方面的发行形势,现在和以前就有很大的改变,所以电影节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也有所改变,其实也不是扮演角色,而是保持距离的比例会随之改变,譬如以前比较单纯,电影节就是一个文化交流活动,跟生意、市场离得比较远、比较开。 

像“香港国际影视展”,一如戛纳市场展,开宗明义就是电影市场,去那里看片,就是为了买卖影片、谈交易的,买家、卖家在里头。“香港国际电影节”就完全不涉入这些事,就是选片人、影评人、观众、导演…在里面,与观众交流,我蛮怀念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电影就是电影,电影节就是电影人的聚会。现在都已经变了,因为你还是那样做的话,会越来越难生存。 

凭首三届的努力,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渐建立世界性的重要地位,亦为邻近地区所举办的电影节起指引的作用。当时纵然还未设立竞赛环节及影片买卖市场,香港国际电影节凭着高质素的节目、勇于发掘亚洲和中国的新制作,以至为香港电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举行连串的座谈会和编制知名的电影丛书,在环球得到高度评价,有助于本土及海外推广香港电影。

尤其拍电影越来越难,如果电影收不回成本的话,就没有下次了。要收回成本,就要卖片;要卖片的话,现在连艺术电影都交给sales agent,就由他们来控制这部电影到底要去哪个电影节,去A电影节,不去B电影节。而他们看重的就是,去了那个电影节,能不能卖出片子?或是卖不出影片,起码能够收回成本。 

或者去到那里,可以埋下一些伏笔,将来可以卖出片子,因为那个地方会有很多买片聚集…,这些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因此,电影节越来越难跟生意完全脱节。另一方面就是“媒体报导”,这方面对赞助商很重要,如果一个活动没有记者报导、没有观众参与、没人知道的话,赞助商为什么要赞助你? 有媒体报导,有明星,有观众,就能聚集人气。 

张:所以“亚洲电影大奖”是为了聚集人气办的吗﹖ 

李:对,你说明星为什么要来,媒体为什么要报导、厂商为什么会赞助你,其实都是扣在一起的嘛! 

电影节有媒体报导,明星才能够多曝光。一旦很多明星、媒体来了,人潮就会聚集,观众当然期待有很多明星,起码不会没有明星,变成你不能不这么做,明星、媒体来了第一年,第二年再来,就容易啦! 

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奖杯

张:你们今年媒体就有850多人? 

李:对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和“香港国际影视展”放在一起办的原因,“香港国际影视展”是3月22号至25号举办,那是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活动,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他们完全规划影视市场的事情,卖片、买片,他们有收场租费,办了很大的活动,几千人从国外各地前来谈生意。 

这些人来,对我们有个好处,就拿片来说,会比较有利。因为这里吸引了有许多影片的买家前来,有买家,就会吸引发行商,如此一来,对我们的邀片工作方便不少。其实这也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很难说哪个先、哪个后,“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及“投资会”和“香港国际影视展”的功能是相互辅助的,这些人当中许多人的身份重叠,有些投资人本身也是片商。 

所以四项活动先后在三、四月间同时交错进行,就会吸引他们来香港看看,就在考虑跟某一个project合作的同时,也能看看手上的片子能否找到买主。有时候,我们电影节的某些节目本来就要请他过来,因为都是香港主办,所以中间可以有一些调动,即:用同样的预算,邀得更多人来。 还有活动一开始,我们就举办“亚洲电影大奖”,那个活动就能聚焦很多媒体、很多明星前来。第一天来的很多人,常常因为其它活动吸引他们多留上几天。 

第21届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

张:这些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就是香港电影金像奖。 

李:“亚洲电影大奖”跟“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两回事,后者基本上是香港本土的电影颁奖,台湾、内陆都会前来报导,主要使用的语言是国语、广东话,由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办。 

“亚洲电影大奖”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之前是“香港国际娱乐博览会”,由梁朝伟担任娱乐大使,它的开幕活动就是”亚洲电影大奖”,3/22号举办的。两个奖是分开来的,前后相隔一个月。 

张:现在大陆电影市场起来了,对香港电影有什么影响﹖两岸三地的电影人也都聚焦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譬如今年就举办内陆的独立制片专题讨论﹖ 

李:这个是很自然的,其实大陆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内陆的电影市场发展很快。 很多年前,外国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而且持续的对这个潜在的大中国市场进行市场调查。 

大陆市场目前虽然还不是很成熟,很多事情也还有待改进,但是大陆市场带来的冲击依然很大,譬如这几年内陆兴建了很多电影院、屏幕数目也增加很多,票房每年节节高升,快速飙涨…,这些都对外资造成很大的吸引力。在上海电影节里,也都反应出外界对大陆市场的兴趣。 

2000年至2004年期间,香港国际电影节曾由多个政府部门及法定机构,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200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正式公司化,成为独立的非牟利团体,并由第29届开始举办电影节至今。

张:香港国际电影节很开放,譬如就从小节上来看,我们在取得数据方面很便捷,上网搜寻就有。连络人,工作单位也马上有所响应。 

想请教你的是,如过要办好一个电影节,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李:现在很多人急切的去参加上海电影节,就是看中大陆市场的潜在力,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些知名度,或拿个奖,希望影片能在中国发行、希望能赚大钱,所以都去那里找关系!(其实”上海电影节”先天就有很好的条件吸引人前来)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

简单的说,就是要有一个”专业、理性化的管理”。目前要做好国际影展,要不就是和国际接轨,与目前国际上的做法同步,无论从选片、邀请嘉宾、安排节目、媒体接待、观众照顾等等,很多很多,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如果因应国情不同,要跟一般的国际电影节做法不同的话,想要另辟蹊径,就得做到中外都能接受你的这一套,甚至让要外国人也觉得,你跟我虽然不同,但你也办得很好。要办好一个影展,除了硬设备之外,软件方面不能忽略,譬如管理方式,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不能管得太严。 

张:就你丰富的经验,要办好一个电影节,除了你刚才讲的”理性化的管理”之外,从头开始做的话,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基本步骤? 

李:电影节是电影嘛!电影才是最重要的,每个地方遇到的困难点都不同,在内陆的话,可能在收集节目方面,会遇到不少困难。香港国际电影节的问题则在于场地,但在节目安排上,弹性很大,基本上一些人情、非艺术的因素不会跑进来干扰选片,每个电影节的节目都有自己的品味,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节目单里,你不会出现这样的疑惑”哎!怎么会有这一部片子!”不会因为谁是谁的好朋友等人情,而纳入某部影片,在一般正规的国际电影节中,不会有这种事发生。 这个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把关”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负责选片,选片人要有这方面的眼光、视野,同时选片人的人际网络也很重要,他跟外头的关系,而且这个选片人,最好能有权力把关。如果有上级单位施压,说要哪部电影进来,他要能挡。其实有时候是大家都知道问题所在,只是改不改得动。 有时候没什么改进,也可能是因为上头觉得这个不重要,是观念问题。 对于参加电影节的人来说,不论你是普通的观众,还是国外来的嘉宾,电影节都要贴心照顾,每个参加的人,都很重要。往往从一件小事,就能反应出一个电影节的水平,那就是每个受人尊敬的电影节都不应该犯的错误。比方说,”节目表”这件事,不论是戛纳、威尼斯或是香港国际电影节,还是金马奖国际影展,每一部片子都会有Index,方便观众搜寻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部片子哪一天在哪家戏院上映,主创是谁、简单的剧情介绍等,这些已经是所有国际影展共通的做法,是大家想都不必想的基本动作。 

譬如我要看某一部片,我只要知道片名,就能在节目表中搜寻到所有相关信息,在哪天的哪个场次、哪家戏院会放映这部电影。 这只是一件很简单、很小的事情,其实很容易就解决的,但又是最基本的。 

其实很多事就从根本做起,其实大陆在很多方面都有一种水平了。可是这方面却尚未做到,其实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可能他们觉得不重要,但这对国际上一般电影节、及参加电影节的人来说,它是蛮重要的,因为这些信息完备,每个参加电影节的人就可以凭着一本节目表,安排自己一天的行程。 我觉得,你要尊重每一个参加电影节的人,电影节本来就是为这群人服务的。 

张:听你这样说,又让我想起跑戛纳、威尼斯的那段日子,每天晚上都是看着隔天的节目表安排隔天的行程。很难想象,要是到了现场才知道这部电影要在哪里演,会是什么光景!大概只有观光客才能那样,对于我们这批每天连看四、五场电影、连赶几场记者会、外加专访的”影展客”来说,那样准会抓狂! 

因为就算事前信息充分之下排出的行程表,经常为了多看一部好片,我们都跑得两腿快断了,所以参加影展,”球鞋”是必备工具!现在想想,真是感谢那些编排节目表的人,对我们的尊重与照顾。 

李:节目要弄好,要从观众的角度来便利他们。 方便他们买票、选片、看片。 方便他们去到他们要去的这个电影院。方便他们这方面,大陆做得还不够。 

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海报

张:你们今年电影节有”电影大师八堂课”,这是从何时开始的﹖效果如何﹖ 

李:从2005年开始的,那次是做日本导演成濑已喜男(《浮云》为其代表作之一),一百周年纪念。这回是做安东尼奥尼、博格曼,他们的影片租版权太贵了,我们办不了,所以用个变通的方式,由各行专家来上课,放映DVD,由他们讲解,这个单元还蛮成功的。我们现在在外面已经放映了40个节目了,让有兴趣、喜欢电影的朋友继续讨论。 

张:你们popular的内容和art的内容都兼顾! 

李:我们喜欢的是”两条腿”,安排popular的东西,是为了要争取更多的经费,要到更多更好的片子、那些我们想要的片子。现在要做marketing,电影节才能生存。 

另外一方面我们不能忘本,”艺术片是我的本”,就像你刚才说的,电影是文化,一定要守着。因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的风格是这样,里面也有很多多年碰不得的东西,没有错。我们的电影节目那么大,很冷门的东西也没少,而且会多到你根本看不完的。 

基本上我希望做到”各取所需”,每一个人选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无论哪一种影迷,都可以在这里充分找到足够满足他的电影。 

几年这样办下来,你自己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最困难的事情又是什么? 

李:其实很单纯,我自己去电影节看片子,就是看到我希望看的电影,而且是很好看的电影。我在规划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节目时,也是本着这个想法,觉得本地观众应该有机会看到的片子,就引进来,然后大力宣传,然后人坐得满满的,反应很好,这就是我最满足的时刻了。 

还有,有时候请到一些很有名的导演来到香港,然后观众很欢迎、他也很开心,跟观众沟通,双方都很满足。譬如今年请到波兰导演史高·林莫斯基,去年请来英国导演Peter Greenaway、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俄罗斯的沙基波杜夫、王颖等人,他们都在香港文化中心的大剧院,下面几百个人坐无虚席,整个会场挤得满满的,演讲之后观众反应非常热烈,散场后还围着导演问问题,久久不肯离去,我在旁边看着,就觉得很开心。 

张:这次《东邪西毒:终极版》特别选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你觉得怎么样? 

李:这次放映时我们犯了错(长叹一声,十分无奈),令到现场看片晚了很多。遗憾已经造成,没办法啰,放映之后我们做过检讨,类似的情形将来应该不会再有。 

不过当天晚上的event办得很盛大,明星都来了、红地毯啊、酒会啊、媒体啊,很热闹,吸引到很大的曝光率! 

这些活动有时候是需要的,对我们的赞助商来讲,这次活动他们都很满意,他们需要这些,而我们也需要他们,不然吸引不到好片子。 

王家卫《东邪西毒:终极版》 (2008) 

李:对了,你今年去不去戛纳? 

张:我不去了,你会去吧? 

李:会去啊,工作关系,不过今年李安有片子会去啊! 

张:是啊,他还在忙后制,要到五月初吧。 没想到今年如此热闹,四位华语导演以不同语言、不同片型入围戛纳影展竞赛项目,李灼桃今年的戛纳之行,注定丰收,不仅先睹为快,同时也为香港影迷选得明年的电影飨宴选取佳片。 

来源:《影响》杂志五月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