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禅让禹、夏王朝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隐情?| 经典中国通史06

 金色年华554 2021-01-26
舜禅让禹、夏王朝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隐情?| 经典中国通史06

相传舜推荐禹为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时,已经是83岁的高龄了。他仍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让位以后,出外巡守,表示不再参与联盟中的政事。

在古书中,“巡守”又作“巡狩”。巡是巡视,狩是打猎。古书中解释巡守为天子巡视诸侯所驻守的地方。这是指建立了王朝以后的事,在尧、舜时期,虽然作为部落联盟领袖也可到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所在地去巡守,但让位以后的巡守,更多的还是一种外出游猎的性质。

古代田猎打野兽是一种游乐,同时也是一种军事演习,是一种练兵的方式。舜的巡守是自何年开始虽然不知道,但应该是在让位给禹的三年之后。

舜外出巡守时,除率领军队外,还将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带上。巡守的路线是由北向南,一路上停停走走,跨过长江来到了苍梧山下(今湖南宁远南部)。但是舜终因年纪太老,病死在苍梧,葬在九嶷。这里也就是后来叫做零陵的地方,在现在湖南省宁远县南部。

舜禅让禹、夏王朝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隐情?| 经典中国通史06

在神话中有“二妃泪洒斑竹”的故事。故事说,舜带着娥皇、女英“二妃”南巡到了湘水边,二妃见湘江两岸长满了竹子,非常喜欢,于是舜就把她俩留在湘江边上等候他,然后自己率军继续向南巡守。

到了第三年,舜走到苍梧得病死了。凶信传到在湘水边上等候的娥皇、女英那里,“二妃”沿着湘江两岸抚竹恸哭,哭得眼中流出鲜血,血泪洒在青竹上,留下了斑斑痕迹,最后泪也哭干了,就双双跳入湘江中。

后人为了纪念舜和娥皇、女英,在九嶷修建了舜庙,在湘江边上修建了二妃庙,叫做黄陵庙,把湘江边上生长的竹子叫“湘妃竹”。把生长在洞庭湖和湘江流域的一种竹皮带有斑点的竹子,叫做“斑竹”,认为这是娥皇、女英的血泪所染。

舜之后,禹按照华夏部落联盟的传统,为他举行了祭奠,办理丧事,守孝三年。

虽然禹的势力已经很大,但还是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表示让位给舜的儿子商钧,自己住到老根据地阳城去。但是这时的形势已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所谓“天下诸侯皆去商钧而朝禹” (《史记·夏本纪》)。也就是四方拥护禹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都不去朝见商钧,而去朝见禹,表示拥护禹做领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舜禅让禹、夏王朝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隐情?| 经典中国通史06

“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这样诞生了。

从时间上来推算,这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的某一年。夏后即夏王,古书中称的夏后氏,就是指以禹为首的姒姓夏族。

禹建立的夏王朝,以原华夏部落联盟为基础,统治地区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大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当时这些地区是小邦林立,社会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虽然,禹伐三苗的胜利迫使这些氏族、部落统一在禹的领导下,但仍是一种联盟的形式。

而且,在当时,地处东方的东夷部落的势力也很强大。禹在征三苗时,曾想联合东夷共同出兵,可是“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 (《战国策·魏策二》)。因为东夷集团与三苗有婚姻关系,当然不愿助禹攻三苗。

但在东夷部落中的一些氏族、酋长,又与华夏部落联盟有联盟关系,如皋陶和益,都是来自东夷的氏族酋长,在舜时就担任过联盟中的职务,后又协助过禹治理洪水。所以尽管东夷之民不愿助禹伐三苗,禹也没有对东夷用兵。

禹建立夏王朝以后,为了缓和一些氏族、部落与夏王朝的矛盾,首先封尧的儿子丹朱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封舜的儿子商钧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北),使其“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史记·五帝本纪》)。

原来禹作部落联盟领袖时,曾准备推荐皋陶为自己的接班人,但皋陶死得早,禹因皋陶最贤,所以封其后人于英(即春秋时期的蓼国,在今河南固始东北)和六(今安徽六安境内)。

同时又封与夏同姓的姒姓氏族、部落和与夏后氏有婚姻关系的酋长们,如司马迁所说的: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以及原来的一些氏族、部落为诸侯。

舜禅让禹、夏王朝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隐情?| 经典中国通史06

安抚了原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各氏族、部落之后,为统一江南地区各氏族、部落和巩固对东夷的统治,“禹南省方,济于江” (《淮南子·精神训》)。

“省方”就是巡视,禹是以天子的地位到东南各地去巡守。当禹走到涂山就住了下来,和各方诸侯约定时间来涂山相会(此涂山又名当涂山,在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

到了相会的时间,从四方赶来的氏族、部落联盟酋长多达万人以上。而且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进玉石,小邦献帛,所以后世史家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这次与天下诸侯相会时,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的祭仪,表示禹是受命于天帝,是天之子,从而掌管天下。同时,奏起了大夏之乐,表演了干羽之舞。

许多边远地方来的诸侯、方伯们欣赏了这些声情并茂的乐舞,看到了如此有礼仪的祭祀,对先进的中原文化都赞不绝口,不得不佩服禹领导有方。加之在大夏之乐中,又歌颂了禹治水之功,干羽之舞又显示出夏军的威武雄壮。于是同声称颂禹的功德,都表示愿臣服于夏王朝,岁岁称臣,年年纳贡。

禹虽然也显示出天子的威仪,但是为了扩大夏王朝的疆域,巩固王朝的统治,将各地的氏族、部落统一于夏王朝,就封前来相会而未有封号的各氏族、部落酋长为诸侯或方伯,并和各方的诸侯、方伯协商,每年向夏王朝进纳贡赋的种类和数量,最后向大家宣布了规定的贡赋。这些来自黄河流域,大江南北的诸侯、方伯们也表示要遵照天子之命执行,不起二心。

舜禅让禹、夏王朝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隐情?| 经典中国通史06

涂山大会诸侯,是禹向天下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个标志,也是禹力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检验。

禹未用武力征伐而使四方诸侯(氏族、部落)臣服,一方面是禹平治水土、发展了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有功于全国人民,人心归服;另一方面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氏族社会发展到末期,各氏族、部落内部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在黄河流域和江淮两岸的一些氏族、部落内部,较早的开始了分化。

伴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阶级分化也日益明显,以掠夺异族的财富、人口和扩大地域的兼并战争也在增加。在这些长期的、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中,都力图将其他氏族、部落统一于自己势力之中。

以禹为首的夏族在这些氏族、部落中是势力最强大的,对三苗征伐的胜利,显示出夏军巨大的军事威力,因此统一的任务由禹的夏朝来完成,是顺理成章的事。

涂山大会以后,禹为了纪念这次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将各方诸侯、方伯进献的“金”(青铜)铸就了九个青铜鼎,象征着统一天下九州万国,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这就是所谓的“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左传·宣公三年》)。

(编者注:为了更好地普及我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我们将从夏商时代开始,对中国历史做一个连载。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夏商史话》连载06。)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夏商史话》作者为孟世凯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舜禅让禹、夏王朝诞生的背后,还有哪些隐情?| 经典中国通史06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