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 裘曰修升任军机处行走之职以后,复又奉命来到新疆,向莽阿里克宣读了大清皇帝乾隆的圣谕。并对逆顽不化的副总督加以严厉镇压。莽阿里克对裘曰修敬佩得五体投地,主动要求带领他的队伍,去剿灭那个不识时务的副总督。于是,很快平定了新疆的叛乱。 为了巩固新疆的边防,裘曰修向朝廷建议设置伊里将军府,并保举莽阿里克担任伊里将军,拨沙洲五处为其屯粮所用。莽阿里克非常感激裘曰修这位结拜兄弟,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与裘曰修的关系甚笃。并且,莽阿里克从此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因而也巩固了清王朝对西北方的统治。 裘曰修成功地完成了对新疆的平叛之后,因河南数郡遭受特大洪灾,又奉命查看赈灾。此后还频频出使江南各省,查勘水利工程。由于功绩显著,又由于他熟悉河道水利情况,裘曰修被调任户部侍郎,兼顺天府尹。朝廷为了让他专事水利建设,故于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十二月免去了他的军机处行走职务①。 裘曰修一心专司其职,又经常出差在外,常常是家里只有熊桂芬一个人。熊桂芬也落得清闲,得以天天有时间呆在后宫陪侍母后。她时而陪母后说话聊天,谈诗论文,时而绘画书法,弹琴歌唱,甚至晚上也与母后相伴而眠。可想而知,这皇太后也不是一般的女人,也是一个绝顶聪明、富有文化知识的女人,如果熊桂芬学问不高,哪里与太后谈得来呢?皇太后每天听歌赏琴,抚今追昔,想到自己那苦命的桂枝公主,眼泪就禁不住在她的眼眶里打滚;她看着眼前这位结义的干女熊桂芬,又禁不住心花怒放。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皇太后唯一的女儿,使得太后心如刀绞,悲痛万分;如今,老天爷又赐给太后一个更加聪颖乖巧的干女儿,把这么一个与自己女儿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干女送上门来,送到太后的怀抱,真是苍天有眼,喜从天降,怎能不叫皇太后高兴万分!熊桂芬也确实是聪颖乖巧,对母后体贴入微,百般周到,很会投其所好,千方百计调动母后的情绪,把母后陪侍得心情无比舒畅。不但使皇太后由于极度悲伤而引发的病态一扫而光,而且使得皇太后容光焕发,青春常在。 皇太后特别喜欢听桂芬弹琴。熊桂芬也十分机敏灵活,每天弹的曲子她都是事先精心选择的,尽量不重复,并且很注意适合母后的兴趣和口味。什么《长恨歌》、《满宫怨》、《孟姜女》、《梁祝》、《寒窑相会》、《梨花闹园》、《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等。在激昂的琴声中,使太后似乎听见了,马蹄得得,车轮滚滚,大雁在长空哀号,小鸟在林间悲鸣;听见了山洪爆发,飓风呼啸,激流冲击着世俗的闸门;听见了“昨夜秋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在悠扬的琴声里,使太后仿佛看见了,碧荷涟涟的湖面上,一株并蒂莲在风中摇曳,两只水鸟在追逐嬉戏;看见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正在抚琴弹唱,“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伴随着雄浑的琴声,使皇太后浮想联翩,想到了高山,想到了流水,想到了自然界里的花开花落,想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想到了自古英雄多磨难…… 熊桂芬与皇太后情感交融,皇太后对待熊桂芬就像手掌上的明珠一样,爱不释手,比她亲生的母亲还要亲! 幸福的时光似织布穿梭,快乐的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眼就要到年底了。 熊桂芬的大儿裘麟写信给她,麟儿经他的几个同窗好友牵线搭桥说媒,由婆婆和叔叔作主,于今年中秋节订了亲,现在已与女方的父母商议好了,准备过了年就完婚。并且,麟儿在信中还说,二儿子允师也已经找好了媳妇,估计距完婚的日子也不会太远。 熊桂芬看完麟儿的来信以后,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但是,熊桂芬想到,一方面,她眼见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长大成人、成才,大儿已经科考中举,下一步还要参加会试,二儿也要参加乡试,的确由衷地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她自己目前是长期不在儿女身边,不能面对面直接关心和照顾儿女,作为母亲,她又感到很愧疚不安。丈夫效力于朝廷,长期忙得脱不开身,自己一定要禀明母后,想方设法说服母后,让自己回到江西乡下老家去,操办儿子的婚事。 熊桂芬怀着这样的打算,去见皇太后。这天,熊桂芬照例来到慈宁宫母后的身边,在陪伴母后谈笑时,把儿子的信送给母后阅。 太后看了,非常高兴地说:“女儿呀,你怎不早告诉哀家,原来哀家的外孙要成婚了,这是大喜事呀!哀家且问你,外孙是到京城来办婚事,还是就在江西老家办呢?” 熊桂芬说:“回禀母后,女儿想,还是在老家办为好。” 太后说:“傻女儿,你还不赶快回乡下去?哀家身边有的是人照顾。既然你家里有事,还天天在这里陪哀家干什么?” 桂芬娇嗔地说:“女儿舍不得离开母后。” 太后说:“哎,真是傻女儿。哀家不用你担心,你赶快回去,也正好碰上回家过年呀。”太后想了想,又说:“哀家的外孙就要成婚了,哀家可要准备点封赠赏赐,你皇兄也是要封赠一点什么的。这样,过两天你就走,但在走之前你可一定要到哀家这里来啊!” 桂芬连忙说:“多谢母后!有母后这么关心女儿就足够了,不要母后任何封赠,更不要母后告诉皇兄。” 太后故作生气地说:“傻女儿,哀家不跟你多说!你走之前一定要到哀家这里来一趟。” 熊桂芬回到裘氏府第,等丈夫回来以后,先把儿子的信给丈夫看了,不用说裘曰修也是有多么的高兴。熊桂芬又把自己准备回老家操办儿子婚事,以及皇太后要给封赠的意思向丈夫说了,裘曰修当然也是十分高兴。 过了两天,熊桂芬准备启程。她不能违背皇太后对她的一番心愿,在动身走之前,还是来到慈宁宫皇太后的身边,向母后辞行。刚好,皇兄弘历也在,熊桂芬连忙向母后和皇兄施礼请安。 皇兄指着旁边放着的一只大皮箱,告诉御妹:“朕赐给外甥一件十八节连环袍如何?” 熊桂芬说:“太谢谢皇兄了。”桂芬打开皮箱看,不止是一件连环袍,还有头饰品、锦缎、梳妆用品、陈设品等珍贵物品。 熊桂芬正在看得出神,这时皇太后也发话了:“女儿,哀家没什么送的。好女儿,哀家就把雍正皇帝赐给哀家的结婚礼物——这两只宝玉手镯给你,让你代替哀家送给外孙媳妇做个纪念吧。” 熊桂芬心里非常喜欢这对价值连城的玉镯,当然很想收下。但她不敢贸然接受皇太后的礼物,便一再推辞。可是皇太后执意要送,她再三推辞不脱,这才只好收下了…… 四八 熊桂芬同小菊丫环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双港裘村府中。春节过后,她的大儿子裘麟如期拜堂成了婚;二儿允师也在这年的中秋节之后拜了堂。到了腊月十六日,她的大儿媳吴桂珍给她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孙子;次年八月初六日,二儿媳胡小芳也生下了一个孙子。熊桂芬看着两个孙子接连降生,高兴得日日甜滋滋的,心里乐开了花。 熊桂芬跟儿女、媳妇和孙子们在一起生活。虽然儿媳请了奶娘,两个孙子有专人护侍,她自己作为婆婆和二品夫人,又增加了一个丫环小莲,还有佣人,各种家务事本不需要她操太多的心。但是,熊桂芬是一个既十分贤淑、又非常明智的人,她很体贴丫环和佣人,仍然像以前一样,凡能自己做得了的事总是自己动手做,从不气指颐使。虽然家庭条件越来越好,自己的身份也越来越高贵,但是她从不摆什么架子,处处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对子女们的要求非常严格,耐心教育他(她)们刻苦磨炼自己,一定要用功读书,学好本领,万般要靠自己,切不可依赖父母。 熊桂芬的这种朴实吃苦的作风和自强自立的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每个子女,实实在在地影响和感染着子女们健康成长,使得他(她)们个个都谦虚好学,勤劳朴实,发奋上进。 熊桂芬一方面督促、辅导子女刻苦读书,另一方面还特别注重教育培养子女要有良好的品德,不但要学有长进,而且更要正直、善行,德才俱佳。总是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子女们。许多年之后,熊桂芬的三儿行简和小儿行恕都记得母亲在他们小时候给他们讲述的一个故事: “在南昌县月池村,清朝初年有两夫妻,男的正直勤劳,女的贤慧善良,他们生了一个儿子,省吃俭用让这个儿子读书。儿子从小就很懂事,品、学都很好。他的父亲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不幸病故了,母亲更加含辛茹苦供儿子读书。这个儿子非常争气,十七岁参加乡试就考取了举人。三年以后参加京城的会试,前两场考试都很顺利,可是在最后一场的考试中,他还只刚发到考卷,忽然莫名其妙地头脑发昏,迷迷糊糊伏在桌上睡着了,监考的先生叫他、推他都不得醒来。原来他这时正在做一个梦,梦见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男人,站在他身边,对他笑笑说:‘你不认识我吗?我与你爹屋靠屋,我与你娘肉靠肉。’说完,又笑了笑,不见了。他一觉醒来,考试的终止时辰到了,监考先生开始催促交卷,他看看自己桌上的白卷,稀里糊涂地写上梦中那个陌生男人讲的‘我与你爹屋靠屋,我与你娘肉靠肉’两句话,监考先生就把他的考卷收走了。他知道自己这回完全考砸了,回到家里,非常愁闷。母亲见儿子这个样子,猜想儿子没有考好,不敢问儿子,就弄点好的给儿子吃,滋补儿子的身体。儿子天天想着梦中那个陌生男人讲的话,久久不得其解,以为是母亲与那个男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他实在忍不住了,就把考试做梦的事告诉了母亲,责问母亲是否认识那个男人。母亲起初大吃一惊,怎么儿子突然责问自己有这种事?自己克勤克俭,清清白白,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光明正大,没有做半点出轨的亏心事,哪里认识儿子所说的那个男人?她感到很委屈,但又不知儿子的话是从何说来,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乱讲自己母亲的,于是,她仔细回想,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件事,对儿子说:‘在三年前的七月半,我到你爹坟头去烧包袱(当地习俗,七月半要用钱纸折些金银钱锭装进纸袋,火化送给死去的亲人。)时,看见有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躺在你爹坟前边,身上仅有的一件衬衣和一条短裤都很脏。我走近一看,这个男人已经死了,身上爬了很多蚂蚁。我吓得往山下跑,过了一会,我想,这个男人可能是热死(中暑)的,没有人收尸,这么热的天气,很快就要腐烂。于是,我就架着胆子走拢去,见他的上衣又脏又破,我就脱了我的一件上衣给他换了,正好你父亲坟的右上角有一个坑,我就把那个男人拖到那个坑内埋了。’儿子听母亲讲的这件事,一下明白了过来:原来此男人埋在父亲坟边,叫‘屋靠屋’;母亲脱了衣服给他换,衣服原来是靠过母亲的肉,现在又靠着他的肉,所以他讲与我母亲‘肉靠肉’。儿子消除了对母亲的误会…… “却说那次朝廷会试,几个主考官收起考卷以后,第二日起开始阅卷评分。阅卷评分完了以后就拆卷登记考生分数。登记完分数以后,考官们对着考生的名字看总分,当看到江西南昌那个寡妇儿子的分数,前两场的考卷分数都很高,后一场考卷分数却是零分。这么大的悬差哪个看了都感到十分奇怪。正主考官在把会试结果禀报皇上时,顺便也把这个考生的出奇情况禀报了皇上。皇上听了,同样感到很吃惊:哪有前两场考试非常优秀,而后一场得零分的呢?皇上觉得一定有什么隐情,便下旨谕:‘朕要见见这个考生。’寡妇的儿子被传到京城以后,皇上果然召见了他,并亲自对他殿试。由于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可想对皇帝的提问,他自然是对答不凡。皇上对他很感兴趣,当即钦封他并列头名状元!” 熊桂芬最后对儿子说:“当时那个寡妇的儿子考试顺利的话,可能会考上一名进士,但断断考不到头名状元,这完全是他母亲做善事积德的结果。” 熊桂芬就是这样对子女循循善诱,教育子女立德做人…… 四九 在熊桂芬这位贤能母亲的教育培养下,她的子女们一个个都出类拔萃,在双港裘村的乡亲以至在南、新二县都广为传扬。 就说说她这两个已完婚成家了的儿子吧。 熊桂芬的大儿子裘麟,十八岁考中举人以后,在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一七六○年)四月参加会试,又一举登科,高中了进士。裘麟很快被录在朝廷的翰林院供职,由于他谦虚谨慎,踏实肯干,文采出众,书法又好,他很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又被授予散馆编修。他勤奋好学,自觉要求上进,遇事主动带头,既能吃苦、又能吃亏,受到僚属们的广泛称赞。再后来,由于乾隆皇帝喜爱写诗,特从翰林院挑选十余名善书法者缮写御制诗集,裘麟即为入选人之一②。虽然裘曰修已是朝廷的大官,又是皇太后结义的额驸,但儿子的安排和升迁,他一点也没有出面过问。熊桂芬作为是当今皇上的御妹、皇太后的干女,从没有向皇兄以及母后提及过儿子的任何要求。 裘曰修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朝为官,招来多少羡慕的目光! 熊桂芬的二儿子允师,从小聪颖好学,遇事肯动脑筋,善于分析思考。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凭着他的才学考入了国子监,成为一名监生。不久便步入仕途,二十二岁被荐授为国史编修。 裘允师还是在初次随母进京城的时候,他打马走长街,招牌全背熟,回家诵经文,过目能成诵,有着超人的聪明和非凡智慧,被不少朝中官员传为佳话。人们把裘允师越传越神,说他有什么特异功能,不用眼睛看,只用手摸、或用脚探,就能知道是什么字,等等。后来不知怎么的,关于裘允师的这种传说,也传到了侍读学士纪晓岚的耳朵里。纪晓岚对裘允师非常的感兴趣,他跟熊桂芬说,他很想会会裘允师。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0年)春天,一日休闲,熊桂芬把二儿允师带到纪学士府中。适逢吏部侍郎刘墉也在纪府坐,他们寒暄过后,纪晓岚便把熊桂芬二儿裘允师的情况介绍给刘墉,并说要与裘允师比试才艺,请刘墉出题目。刘墉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用木板锯成一个大写的“马”字和一个“焉”字,事先并不让纪晓岚和裘允师知道是什么字,放入纪府院内的水池下面。水池内的水有四尺深,让纪晓岚和裘允师下水去,分别用脚探测是什么字,然后俩人分别将字写在自己的巴掌中,同时打开给刘墉监看。俩人在水中测探了许久,才爬上池来,刘墉将二人各站一边,同时打开手掌,裘允师将“焉”字判定为“马”字,纪晓岚将“马”字判定为“焉”字,刘墉监判结果:俩人都错,俩人都对,双方平等,双输双赢。 由于裘允师很长一段时间患病,这次带病在春寒中浸泡了冷水,使他的病情明显加重了。 裘允师看了很多郎中,吃了很多药,病情不但不见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到第二年冬天,也就是他的哥哥考中进士的那年冬天,他的病情转入水痘,终于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时年二十三岁。 虽然熊桂芬和裘曰修俩人的头发还都没有白,暂且不叫“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毕竟是“父母送儿子”,熊桂芬和裘曰修俩人无比痛心,全家人都悲痛万分,熊桂芬更是哭得死去活来…… 在当时,人们传说是裘允师住坏了石虎胡同那栋府第,说那是一栋很古老、很陈旧的房子,曾经闹过鬼,裘允师一定是被鬼捉去了。显然,这完全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府第闹鬼的传说在纪晓岚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确有记载:石虎胡同“越年既久,又窈窕闳深,故不免时有变怪,然不为人害也。厅事西小屋两楹,曰好春轩,为文达公燕见宾客地,北壁一门,又横通小屋两楹,僮仆夜宿其中,睡后多为魅舁出,不知是鬼是狐,故不敢下榻其中③。”云云。 其实,裘允师当时患的是比较严重的伤寒疾病,只是没有及时得到很好的治疗,由于那时医疗不发达,才导致死亡…… 五十 熊桂芬真是一个既聪明又通达的女人。二儿子死了,她眼见儿媳妇胡小芳年纪这么轻就守寡,感到于心不忍。她完全打破封建社会什么“好女不嫁二夫”和“三从四德”等所谓守节古训,主张儿媳改嫁。起初,胡小芳的“守节”思想也很重,说什么都不肯再嫁他人。熊桂芬耐心劝导,说服教育胡小芳,并主动改口称她为“女儿”,硬要儿媳不再叫她做“婆婆”,而要改称她为“母亲”。在熊桂芬如此悉心启发开导下,终于,二儿媳胡小芳被婆婆“完全为着她好”的真诚所打动,才答应了再找合适的人家。胡小芳所生的那个孙子一直放在熊桂芬身边抚养,取名为裘增寿。后来,这个胡小芳也一直与熊桂芬保持着密切的“母女关系”。 熊桂芬抚育裘增寿这个孙子,可真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在熊桂芬奶奶的精心抚养教育下,裘增寿像一棵大山上的青松一样茁壮成长。不但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材,而且使得他自幼勤奋读书,功课特别优良。年方十八岁,在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一七七七年)就考取了举人,被充任朝廷四库馆缮录,后选任河南唐县知县。因政绩卓异,升任福建漳州南胜同知,不久又调泉州厦门同知,接着升任漳州知府。因叔父裘行简任布政使,请求回避,特调直隶正定府知府。至嘉庆九年(一八○四年)又因回避,调河南南阳任知府。后福建漳州府缺出,大臣向皇上奏本,言裘增寿熟悉福建情况,仍调任漳州知府。裘增寿凡历官各任,开诚布公,赏罚分明,审理案件从不以酷刑相逼,每离任,百姓皆遮道相送。任职十年,缉盗安民,清理积案,捐修城垣,无不尽心。终于积劳成疾,告假回归乡里,不久去世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纪晓岚不愧是当时的人间奇才。他比裘曰修小十二岁,还是在他刚考中进士、被入选庶吉士时,在裘曰修身边做事,知道裘曰修学问渊博,便拜裘曰修为老师。此后与裘曰修一直相处甚密。在与裘家的交往中,他对恩师裘曰修的四个儿子和孙子裘增寿的学问都非常羡慕,更加钦佩师娘熊桂芬教子有方,学问精深。 熊桂芬的大儿子裘麟在翰林院就职,纪晓岚有意识地“为难”裘麟,暗暗“考核”裘麟的学问。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裘麟的父亲裘曰修奉命赴新疆平叛凯旋后,皇上要翰林院写一个告谕(实际是总结书),翰林院学士纪晓岚却有意把此任务交给裘麟写。裘麟由于听父亲讲的情况很熟悉,加上他的写作水平非常高,动起笔来如走龙蛇,一挥而就,很快就写成了一篇洋洋三千多字的文章。此文不但纪晓岚看了十分满意,后来送到乾隆皇帝,乾隆阅后也大为赞赏,并把后面一段话作为圣谕颁发:“国家承平百年,休养滋息,生齿渐繁。今幸边陲式廓万有余里,以新辟之土疆,佐中原之耕凿,又化凶顽之败类为务本之良民,一举而数善备。各督抚其通饬所属,安插巴里坤各城人犯,分别惩治,勿以纵释有罪为仁,使良法不行⑤。” 一次,正值休息日,纪晓岚约裘麟到皇宫后面的太液池去散步游玩。纪晓岚看见池湖里有一些水鸟在自由嬉戏,便想出一副上联:“鸿是江边鸟”,要裘麟续对下联。裘麟一时没有想出来,只得边走边继续思考。当他走到一棵桑树下时,突然产生联想,桑叶不是喂蚕的吗?于是脱口而出:“蚕为天下虫”。纪晓岚听了,击掌赞叹。 走了一会,纪晓岚看见池内游着一群鸭子,又想出一个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叫裘麟续对。裘麟边走边想,看见池边的草地上有几只鸡在捉虫子吃,突然有了灵感,便回对下联:“公鸡有髻不梳头”。纪晓岚听了,含笑点头。 他们漫步走到琼华岛上,纪晓岚还想考考裘麟,信口吟出一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又请裘麟作对。裘麟停下脚步,眼睛盯着琼华岛紧张地思索,想着想着,灵感在大脑里一闪,下联便“蹦”出来了:“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琼华”。纪晓岚禁不住伸出大拇指,嘴里啧啧称赞,心里暗暗高兴。 纪晓岚在返回去的路上,为了鼓励裘麟,也为了再“考”他一下,又出一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他请裘麟带回家去对下联。不想,裘麟马上就续出了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呑吴”。纪晓岚拍拍裘麟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贤弟,我们共勉吧!” 后来,乾隆皇帝到翰林院挑选善书法者缮写御制诗集,纪晓岚第一个就推荐了裘麟。 可惜,裘麟在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年),身患急病,御医无法救治,不幸卒于任上,年仅二十九岁。乾隆皇帝得知以后,大为悯叹。是时,裘麟的父亲裘曰修正在河南查视河堤,高宗帝特降旨慰劳⑥…… 五一 侍读学士纪晓岚对熊桂芬的第三个儿子裘行简也特别赏识。他在恩师裘曰修逝世后不久,对裘行简再三保荐,终于在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裘行简被皇上赐为举人,随即就担任内阁中书。 裘行简初出茅庐,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任内阁中书两年后入值军机处,任“军机处章京”,俗称“小军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年)被擢内阁侍读,当年被授京察一等,复考选御史。至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被皇上派赴河南查办睢州河工堵筑事宜。由于政绩突出,次年就被擢任山西武府知府,三年后调任平阳知府。历署雁平道太原、潞安诸府。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呈请改补京职,旨谕允,补户部员外郎,在军机处行走。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擢任刑部郎中。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擢内阁侍读学士,奉命祭告南海。次年擢太仆寺少卿。嘉庆六年正月偕大理寺少卿窝里额赴陕西军营犒军,又擢任太仆寺卿;四月,授为河南布政使;未几,调任江宁布政使;五月,仁宗皇帝委派裘行简前往军营犒赏兵勇出力抗敌,赏戴花翎;七月,复任江宁布政使;八月,裘行简因母亲熊桂芬病故,而回江西老家守丧。服丧三年后,实授福建布政使。嘉庆九年十二月,裘行简被调任直隶布政使。第二年正月,裘行简据实上奏直隶藩库各项钱粮亏缺款项细数,嘉庆皇帝非常满意,嘉奖他所奏事理明晰,令朝廷大学士和六部议行。是年五月,皇上命他兼署按察使;九月,任护理总督;十月,因加恩授予他兵部侍郎衔,升为直隶总督⑦。 再到后来,由于裘行简公正清廉,刚直不阿,无意中得罪了几个心术不正的人,多次受到诬告陷害。裘行简在嘉庆十一年五月,因办理宋二凶杀一案缓决,无辜被部议降调。殊不知,此案的缓决,完全属于客观原因,如果不缓决,有关的证据取不到,事实就查不清楚。事实查不清,证据不确凿,怎么能够判决呢?造成了冤假错案怎么办呢?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呢。可是由于有奸臣从中“作梗”,故意向皇上进“谗言”,蒙蔽皇上,使皇上信以为真,以致动怒,下圣谕降三级留任;是年七月,永定河北岸坍塌一百余丈,诬说他防堵不力,逼得自请严议,结果奉旨降二级留任;八月,布政使庆格查出司书假雕印信,陷害说他串通银匠虚收解款,裘行简据实入奏,结果还是部议革任,圣上作出革职留任的旨命。 嘉庆十一年(一八○六年)九月,裘行简因病逝世。仁宗皇帝这时才感到非常惋惜,颁谕旨照实任总督例予一品恤典,所有任内一切处分全部撤消,均恢复原官原衔,赐祭葬如例。谥恭勤⑧。 提到熊桂芬的小儿子裘豫,熊桂芬真感到有些内疚。 裘豫是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出生的,这小豫本来自幼十分聪明可爱,正当他开始懂事、上学之时,偏偏他的父亲受冤入狱,母亲桂芬只得丢下他以及他的哥哥、姐姐、妹妹,上京为父伸冤。母亲此去,虽然使他们全家都摇身成为“皇亲国戚”,但母亲却一去多少年留在京城。尽管在生活上和上学读书等方面母亲都安排好了,可毕竟父母特别是母亲不在孩子们的身边,小豫享受不到母爱,也得不到母亲的辅导。哥哥们大一些,基础打得好一些,也懂些事,影响不是太大。小豫可就惨了,他年龄最小,因此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就受到了最大的影响。所以,小豫由于贪玩好动的天性使然,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没有及时得到严格而又耐心的管教,使得他读书总是不那么用功,青少年时期的进步远不及几个哥哥。 幸好,小豫天资聪颖,长大成人后,看见几个哥哥都有出息,他也不甘落后,起五更、睡半夜,横下一条心攻读诗书。连考三届,毫不气馁,终于“铁棒磨成针”,大器得以晚成,在他三十五岁(乾隆四十八年癸卯)那年考取了举人。从此以后,裘豫在仕途上逐步显示出了他的真正才能,一路春风得意,官至湖北汉阳府同知⑨。也可算是为他的父母争了一口气…… 【注①:见《二十五史全书》清史稿十二卷第104页。 ②:见《新建历代人物录》第一卷第233页“裘麟”条。 ③:引自[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 ④:见《新建历代人物录》第一卷第234页“裘增寿”条。 ⑤:见《二十五史全书》清史稿十二卷第101页。 ⑥:见《新建历代人物录》第一卷第233页“裘麟”条。 ⑦:见《新建历代人物录》第一卷第233页“裘行简”条。 ⑧、⑨:见《新建历代人物录》第一卷第234页“裘豫”条。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