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经典之:内经治则【逆从】秘要

 华华YHBH0207 2021-01-27


本文为古典中医传承人、子贡儒商书院院长、端木子贡第八十一代后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端木文先生撰稿、委托鹤翾发布。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这两句话很特别。堪称内经治则里的“秘密武器”。但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先看原文: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天,23个如何“之”。而且基本每组都是反义词。说的其实就是中医治则的“阴阳失衡,调平为期”。

这都好理解。寒了用热药治,热了用寒药治。调平了(守中)就恢复阴阳平衡(正常)了。

但偏偏这两句,“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请仔细看,语意与这一大段都完全不同。

曾有人感叹,读经典要“读经百遍,其义自见”。非细读,精读,读透不可。

更有清代大医周学海曾说,至真大要论篇,他愿意把这篇文章抄一万本、念一万遍,直念到口角流沬,写到手起老茧。

含泪赞叹。扶墙佩服!

但吾信其言。否则像这样深深隐藏在文句里的“独门秘笈”,你一定会错过。

此二句语意不难理解。不严重的就反向去治。太严重的就顺从着去治!

但这是怎么个意思?一般的热证用寒药去平衡,严重的热证。。用热药去顺应?

为啥子?

在揭开谜底之前,先要清楚一件事。

中医从何而来?

中医是像某些科普上写的那样,原始人肚子痛偶然吃到一种草,发现不痛了,就这样口口相传,世代摸索总结的经验?包括经络穴位,也是在劳动中,偶然被石头木棍顶到某个部位,发现能缓解疼痛,而累积出的认知?


写这样“传奇故事”的人,第一完全没有读过中医上古经典。实在没文化。第二完全是在靠臆想编故事。一本正经的说胡话。第三深受西方进化论的毒害,把中国上古文明的祖先当做野人看待。真是无知者无畏。

这不是在颂扬我们的中华古文明,而是在贬低和诋毁!而这样的论调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民众与下一代。

是该给中医溯本源,正视听的时刻了。

中医源自中国上古的高度文明。是华夏先祖对【道】的一种“集大成者”的应用。道,就是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

故言,中医源自文(上古文明),源自道(自然规律),源自易(易经真义)。

古典中医看待人体与生命,是从“宇宙”的宏观角度。

宇是天地四方,泛指空间。
宙是古往今来,泛指时间。

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空间跟时间的总体。

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体是狭义上的空间与时间的总体。一个人也是一个小宇宙。这是我们现代人也已具有的认知。这早在我们的上古文明和古典中医里,被称为“人天合一”。

中医对人天合一的认识,是“升降出入”四个字。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这段话优美的不可思议。重要的无以复加。
有缘见到此文者,请学周学海老先生,把它背下来。

上古华夏文明早就发现:

人体有两套密码,一是气立,一是神机。


“气立”专门对外,负责与自然的气候变化、与宇宙的运动形式发生联系。这种变化与运动形式有六种,就是三阴三阳。一旦某一个气立出现故障(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不正常状态(或叫病态)的发生。

“神机”专门对内,完成生长发育这个过程的东西就叫“神机”。根于中者有五,即五脏,或者说五脏六腑。神机借助后天的营养,在“气立”的作用下,完成人体自身的生长壮老已。

内经的高度文明与高维智慧真是令人震撼。其揭示了中医诊疗疾病的内在机制与原理。

神机是人体内在脏腑功能和神志意识信息的运化与协调。而气立是人体与外部天地气候与能量的交互与影响。

中医的高维科学性(远远高于现代医学的认知范畴)正表现于此。这种内外兼顾,时空同参的全局观、整体性思维,从而推演出的物质(形),能量(气),信息(神),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才是真正的古典中医。

回到我们的正题,为何治病的某个秘要法则是“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简单的理解,人体的生命能量流转(气机)与天地的自然循行是一致的。大自然,春温升,秋凉降。天地氤氲,万物化淳。在人体,就是左升右降,表里出入。气化生息。清代大医黄元御称之为“一气周流”(这部分不展开说,以后有机会再详谈)。

就如同描绘易经之理的太极图。人体生命气机的流转,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圆(仿若所有的天体都是在旋转画圈圈是一样样的)。而真正的古典中医治病,也是在画一个圆啊(这也是深藏文字里的天机)。无非顺推或逆推,来恢复人体生命气机的流转。

“微者逆之”,病邪(影响生命正常气机流转的能量)若轻微,不严重,还没有强大到改变气机的正常流转,我们就逆向的把它纠正回来(逆向转动)。

比如正常的上火,火邪微,我们就用清热的方法,热则寒之。把火热之邪(实火),用苦寒药逆反的泄掉(平衡掉)。

“甚者从之”。但若某种病邪能量很严重,强大到要改变我们的正常气机状态了。如内经所云“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程度,那就得用道德经的“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维,既然拉不回来,就顺应它的趋向,从之而推一把,让它达到“物极必反”。从而反向转回来,再入正途(想像一个圆圈上的环,转到顶点了,就会从另一边滑落回来)。

比如还有种上火,越是逆之灭火,越清热,火越大。总反复不会好。这就是“重阴必阳”的邪火(虚火)。是阴盛阳虚所致的虚火上冲。甚而会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再严重会使人阳脱而亡的。这就是强大到要改变人的生机了。

这种火是逆治解决不了的。只能“甚者从之”。以火逐火。热因热用。从之而治。其实用火是清逐不了火的。本质是用温热药来解除“阴盛”和“真寒”的真正病因。所以本质上仍然是逆治。

只不过伟大的上古医家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不仅看到了不同疾病本质的变化规律,还提出了极具哲学思辨深度与高度的不同治疗思路。

高妙精微,幡然而悟。

想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你就知道那些说中医是误打误撞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医学”是何等的无稽可笑。你就明白中医因何是堪称“文化,哲学与科学三座顶峰”上的耀世明珠了。

其实,关于治病的逆从,内经上也早有答案。

同样是至真要大论。继续往下看: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善哉。必伏其所主(控制临床的主要表现和症状),而先其所因(就是要先找到本质的病因)。真是太妙了。

古典中医从来都不是“见病治病”。现代医学只把肉眼能看到的症状就当作病来治。这就是类似上面说的虚火,是西医目前永远都治不好的“疑难病”。

中医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逆治还是从治,求“因”就是求“本”,就是“治病必求其本”。什么是伟大的医学?这就是。

圣哉,吾辈生在华夏。
幸哉,生民还有中医!


本文为端木文先生撰稿、鹤翾代为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