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你们薅过的羊毛,现在要一根一根还回来了!

 易简财经 2021-01-27

易简财经


春节回来的第一个工作日,小编办公室聊得不是返乡见闻,而是春节的新民俗:“大年三十看春晚,大年初一看电影”。今年的春节档引爆了我们的眼球,但也引起大家的一致吐槽:电影票!太贵了!

-

去年30元,今年160元

今年的春节档可谓大片云集,既有国产科幻第一的《流浪地球》,又有导演宁浩的《疯狂外星人》,还有韩寒沈腾合作的《飞驰人生》等等大片,让观众们在春节当中一饱眼福。截至今天16点04分,春节档仅这三部电影的票房加起来即达到51.12亿

截至2月12日16点06分,糯米电影票房数据

可是小编发现,从大年初一起,微博上就有网友开始吐槽,今年的电影票格外的贵。

一位网友表示,“吹爆流浪地球,但同时爆炸的还有我们电影院的票价,简直是贵得离谱。我用猫眼买的《流浪地球》的电影票居然要140块,再加3D眼镜的20块就要160块钱。”

还有一位网友表示,自己老家五线城市,去年看《红海行动》才花30块钱,今年用猫眼买《流浪地球》居然要72块钱,比一线城市的电影票还要贵,这谁顶得住啊。

从去年的30块,到今年的160块,一年内电影票涨了130块钱。

为了求证,小编昨天打开了猫眼app,虽然已是大年初七,但小编发现,将定位设置到河南信阳时,大部分院线《流浪地球》的电影票价都在45元以上,其中最贵的达到了74元一张。而将地点改回到广州后,价格普遍达到60元以上,有些高端影院甚至需要200元。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四线城市,所有城市电影院的票价,通通上涨了,而这种情况,在春节期间更为显著。

-

普涨15%

究竟涨了多少?

根据拓普数据显示,2019年初一全国45.15元的平均票价,同比去年的39.15元上涨15.3%;而灯塔专业版提供的数据则显示,今年头部的4部影片平均票价都在44元以上,其中目前热度、口碑最高的《流浪地球》更是接近50元,而去年大年初一仅有《红海行动》和《西游记女儿国》两部3D影片的平均达到了40元,且最高的《红海行动》只有42元。

同时,在这轮疯涨当中,二三四线地区成了票房疯涨的主力。

根据拓普数据显示,去年大年初一,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平均票价分别为43.82、38.94、38.89和38.07元,而今年初一则分别达到了49.19、45.06、45.33和43.88元,其中一线城市涨幅仅有12%,但二三四线城市涨幅却高达15.7%、16.6%和15.3%;而相较于2018年25元左右的平均票价,一些三四线地区在大年初一的票价涨幅,更是超过了80%甚至是翻倍。

-

票补力度逐渐减少

小编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电影票价如此疯狂,主要还是由于票补力度减小导致。

“去年春节片方多多少少还会有票补,所以到处可见每张19.9元的电影票,今年19.9是肯定绝迹了。”一位院线经理对易简财经(id:ejfinance)表示:“自从2018年10月1日起,电影票补全面取消,低价票成为历史了。”

互联网公司对于票补的投入,在不断降低。这一方面来自于电影局的新政策,另一方面也是股东对烧钱更加厌恶。

根据猫眼IPO时公布的招股书,2016-2018年前三季度猫眼分别亏损5.08亿元、0.76亿元和1.44亿元,亏损幅度分别为36.9%、3.0%和4.7%,分别相比上年同期缩窄180.6个百分点、33.9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

招股书中解释了亏损的原因,主要是销售费用很高。2016-2018年前三季度猫眼销售费用分别为10.3亿元、14.2亿元和17.2亿元,占当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4.6%、55.7%和56.3%。这个销售费用主要就是猫眼娱乐的票补。在2018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中票补所占比率达到了92%。

不但取消了票补,网上购票还收起了服务费。

服务费

一位上海金融业人士表示,以前一张电影票30元,互联网公司补贴10元,于是就成了19.9,现在互联网公司不但不补贴,还要收10元服务费,这就成了39.9,一来一去就翻了一倍,所以大家今年自然就狂呼电影票太贵了。

如此看来,今年春节的电影票涨价现象,无疑证明了,售票平台开始,将多年来票补的钱,通过涨价的方式收回来了。

-

当年你薅过的羊毛

现在要一根一根还回来了

互联网公司都喜欢补贴,消费者都喜欢占便宜,抢补贴,也就是去薅羊毛。

滴滴与快的等出行软件的车补大战,仅2014年5月,滴滴快的就称他们各自花了约14亿元、10亿元进去,消费者们那阵子几乎出门必打滴滴(快的)。

美团与饿了么的餐补大战同样如是,2017年,即使竞争格局已定,美团的补贴金额依然高达42亿元,饿了么也不得不跟风推出30亿元的补贴计划,消费者一片欢声。

猫眼和淘票票等的票补大战,在2015年更是到达顶峰,有人统计当年440亿票房中甚至有30亿~50亿来自票补,平时不怎么进电影院的小编,也在这波浪潮里贡献了电影票。

14、15年享受红利的时候,消费者们乐见巨头相争,然而时间来到2018年,这些薅过的羊毛终究是要还回去了。

2015年小编玩滴滴的时候,从珠江新城打车到白云机场,才20块钱,打的才要120,小编当时觉得很爽,占了100块钱的便宜,结果春节前打车去机场,花了160,比打车还贵40……

当年饿了么外卖点餐,满15减10块;现在,配送费都要10块钱。在网上随便一搜这些例子到处都是。

互联网烧钱圈用户的商业模式,在2017年发展到极致,亏本烧钱—圈用户—服务费变现,他们通过烧钱获得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后,就开始收高额服务费,羊毛始终要出在羊身上,当年我们薅的羊毛,如今或许要一根根还回来了。

但值得关注的是,此类商业模式,也有一个市场一直在质疑的问题,这样的高额收费,消费者真的会买账么?跟BAT明显不同的是,一旦价格过高,消费者还是有可能绕开互联网公司买电影票,吃饭。

毕竟贵上太多,肯定会有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型,可能都将迎接一轮巨大的冲击。

关 于 本 文

  • 请WX搜索“易简财经(ID:ejfinance)”关注我们

作者:在家码字威斯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