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瑜|他是凭本事吃饭的男人

 新用户21671hit 2021-01-27

        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对即将给他打分的牛津的导师说:给我A,我就留在牛津;给我A-,我就去剑桥。(潜台词是:不信你试试。)当然,他拿了最优,当然,他还是一头扎进了剑桥三一学院的宇宙学。

        这让我想起了阿基米德的狂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是的,这个年轻人是霍金,才华卓越、身残志坚的公众形象近乎完美的物理学家。

       霍金走了,关于他的成就以及生平,已经被各个大小媒体详尽报道,可翻新的素材不多。从得知他去世那一刻,就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但是一直在踌躇。3月15日晚上,儿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地坐到我身边,说:“小金金不在了!我讨厌3月14日!”以前曾经给他讲过霍金,给他看过霍金的照片,这样一个无坚不摧式的人物,在一个孩子心里,可能更像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精神图腾。今天,儿子再次问起一个问题:霍金是怎么去世的?


        如果是普通人,76岁,无论哪一天去世,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感到惋惜、痛心直至举世哀悼吧。世界异乎寻常的反应,让孩子心里有了疑惑。作为一名医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时保持严谨已经成了习惯。霍金名满天下,到底是因为他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他异于常人的身体状况?若干媒体报道的“普通人仅有两年活头”的病,为什么霍金就能挺50多年,疾病显然是不会识别身份和学识的,他接受了什么特殊的治疗?


        2016年,BBC曾播放过一部关于死亡的纪录片叫Simon's Choice,里面的主人公西蒙患的就是与霍金同样的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当时57岁的他选择到瑞士接受安乐死。


        俄罗斯人瓦列里·斯皮里多诺夫自出生起,就患有一种被称为“沃尼克-霍夫曼症”的罕见先天性脊髓肌肉萎缩疾病,从1岁开始就与轮椅相伴。2015年,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卡纳维罗与他达成协议并向世人宣布,他们计划在2年后进行世界上首例头颅移植手术。说实话,看到这则新闻,我不厚道的第一反应是:霍金有希望了!

        霍金在世人心中有意无意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他来的那天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去世300周年,他走的那天是爱因斯坦生日,这使人们浮想联翩并倍感欣慰,似乎只有这样冥冥中注定的时间表才配得上这样天才的人物。 但作为医生,我更倾向于霍金本人曾说的:同一天出生的人何止成百上千。


        在查阅“霍金的治疗”方面,我几乎一无所获,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竟然同时失声,这种讳莫如深的状态让人心里有隐隐的不安感。对于ALS患者,美国ALS协会的数据显示,20%左右的人能存活5-10年,10%的人能存活10-20年,5%的人能存活20年以上。一篇出自《科学美国人》的报道——《霍金得了ALS是怎么活过70岁的》(How Has Stephen Hawking Lived Past 70 with ALS?),对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Leo McCluskey进行了采访,他是一位ALS方面的专家。《科学美国人》美国历史最长的科普杂志,也是《Science》的姊妹刊,其出品的内容应当视为可信。采访谈到,如果霍金21岁发病属实,那就有可能患的是Juvenile-onset类型的ALS,指的是青少年时期发病(一般指25岁以前发病),通常发展非常、非常、非常缓慢( 原文是“ progresses very, very, very slowly.”)。至于“有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对病情有影响”?Leo McCluskey教授的回答是“我不相信这个能延长病人寿命”。


        科学就是科学,是应当揭掉包装吹捧的面纱后的真实模样,否则,科学会被随意神话甚至魔化。霍金是“渐冻人”中罕见地活出高龄的人,也在与疾病对抗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乐观,但我想,他的超长待机,更多决定于疾病类型以及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支持、全面细致的护理,其“生存”并不是“精神”创造的奇迹,“精神”也不是不治之症的免死金牌。科学尊重并珍惜那些为追求真理不懈努力的意志秉承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形象高大的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科学”代言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对于众所周知霍金所研究的宇宙学,在专业的宇宙学研究论文里,几乎找不到霍金的名字,霍金的《时空的大尺度结构》,并没有被专门研究宇宙学的人奉为至高的经典。而学术界也并没有将霍金摆在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的位置上。

        思考到这里,我难免有些汗颜。对于俄罗斯人瓦列里·斯皮里多诺夫自愿做“换头手术”一事,我一度丢失了悲天悯人的标尺。脊髓神经连接关、排异关、感染关、离断脑组织血供关……每一关其实都是鬼门关。为什么那一刻我会下意识期待,如果能为霍金带来新生,他的尝试甚至牺牲就是值得的?


        1982年,第四军医大在校大学生张华,为了救掉进粪坑的老农魏志德不幸牺牲,关于张华行为是否值得的讨论在全国高校越演越烈,成为当年的文化热点事件。“舍己救人”作为一种展现人性善的行为,本身没什么好讨论的,值得深思的是这场讨论的起源:一个大学生救人,就要针对“值不值”进行讨论,如果是一个老农到粪坑里去救了另外一个老农,是否还有 人讨论呢?

       不是每一个ALS患者都能像霍金一样,自始至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与疾病顽强的抗争,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这一点来说,毫无疑问,霍金是了不起的。无论是霍金的才华还是精神,都是稀缺资源,何况二者合一,而对于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报之以期待和珍视,就变得顺理成章。客观地来说,“人性”可以讲求平等,但“价值”大多是可以衡量并通过交换实现,要求一视同仁显然不现实。所以,不是所有ALS患者都能得到霍金享受到的支持和帮助,他得到的一切特殊的待遇,并不是因为他是ALS患者,而是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霍金。

        我要为儿子解答的应该是这样的:霍金是一位身残志坚的物理学家,才华横溢,贡献卓越,履历辉煌,他患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并罕见地活到高龄,目前去世原因并未公布,大概与年龄以及ALS并发症有关。一条重要的启示就是,即使生活再不堪重负,也要凭本事吃饭,世界赠与每个人的每一份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