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兹军|龟速阅读《画都》

 新用户21671hit 2021-01-27

       《画都》是一部让我们读起来非常亲切的小说,因为它是描写潍坊近现代以来社会风情、民俗文化特别是书画文化的一部史书性小说。这是我的一个基本感受。

    从4月11日早上开始展卷而读,到昨晚掩卷合书,我读完《画都》前后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可谓是龟速阅读。这既有客观上的时间、条件等限制,也有主观上的心境、情绪等影响,主要的还是后者的因素。自己是利用一早一晚相对安静的时间慢慢品读的,少则二三十分钟,长也不过一个多小时,不在时间长短,在于意境。因为坐在家中无人打扰,可以顺着马老师的笔端,设身处地地感受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闭目沉思,仔细体会个中滋味。速食固然好吃过瘾,但细嚼慢咽方能吸收攫取营养。我以为,就是这个道理。

《画都》情节曲折,迂回蜿蜒,通过同时设置两条各不相同又有机相连的脉络,将故事情节一一铺展开来,可谓布局严密科学,构思宏大巧妙,剧情大胆合理,叙事畅快明洁,令人拍案叫绝。书中既有高大上的呈现更有小人物的表演,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生活气息浓厚。整篇小说在展现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刻画描写了一个个“你我他”式的陈词、李墨、夏小雨等人物,因为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潍坊这座城市中,不由得你不去“对号入座”。书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等等实际上是虚虚实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都有我们当下每个人的影子在闪动、也好像在和我们对话,令人思绪万千、感慨无限又有些惆怅若失、甚至遗憾终生。这就是马老师写活了他们,因而也就感染了我们,使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漫步于虞河边,穿梭于画廊中,游走在画都这座城市里。我想,马老师“敢于”以第一人称的称谓来写作这部小说,是因为马老师对于潍坊、对于潍坊的生活、对于潍坊的文化、潍坊的书画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深厚的研究,对于这座城、对于“他们”这些人物太熟悉了,因此描写可以说信手拈来、驾轻就熟。我敢肯定地说,马老师借助“陈词”和其他的人物,也“顺便”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感悟、情感和理想精神。    马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尽管他肯定不认识我,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他,记得他的未语先笑,记得他不紧不慢的从容和腔调,记得他的诙谐和幽默。而这些,他都没有变。变了的是时光,变了的是他的体重、他的头发的数量......不变的是情、是根!

我为我的老师高兴,我为我的老师祝福!

                               2018年4月19日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