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音乐有没有消极作用?告诉你真相

 乐迪文稿 2021-01-27

听音乐有没有消极作用?

我要告诉你一些真相

文 / 北斗


音乐带给人的都是愉悦和力量吗?

       经常看到有劝人听音乐的文章这样自问自答:我们为什么听音乐?因为音乐给了我们愉快。

       那么,有没有听了不愉快的音乐呢?当然有,比如哀乐。不断地听哀乐,你能愉快吗?自然不能。

       音乐带给人们愉快,是一个有方向的矢量,相反方向的矢量,就是不愉快。同样,音乐能带给我们坚定和力量,也可能带来的是忧伤和苦闷,甚至抑郁,关键要看是怎样的音乐。

       古人劝读书,说“开卷有益”。但开卷一定就有益吗?如果是反人类的说教或者是黄色的书呢?对所有人群看了都有益吗?自然不是,音乐也是一个道理。


       人类自有了音乐这个作用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内容就五花八门。有如莫扎特那种展现愉快和自然风情的,也有贝多芬那种激励昂扬和深深思索的,但也不乏轻佻无聊的。所以,鼓励并指导人们聆听“高雅音乐”、“经典音乐”是有相当理由的,那是多少年积淀下来的证明对人有积极意义的曲目单。

       但就是在经典音乐中,也有大量表现忧郁、失望和死亡这样的题材。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被音乐带入消极的方向,加上暗示和移情对于不同个体的作用,结果就难以预测。

       琴瑟之声也可以伤人于无形,比如在中国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洞箫吹奏能迷乱心智、慑人胆魄。比如,武侠小说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射雕英雄传》里东邪黄药师那让人闻风丧胆的箫声了,他可以在数里之外让人迷失心智,五脏俱裂。 武侠小说是虚构的,不管是黄药师的箫声也好,还是六指琴魔的琴音也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可能,文学表现就是夸张的。

真实的消极音乐例子

       十几年前,湖北长江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因为听了一首被称为“死亡音乐”的乐曲就当场晕倒,并从此陷入极端的恐惧心理之中。中央电视台2005年7月6日在“科技博览”节目中曾以此做了一档节目。

       节目中这位同学叫陈磊(系化名),他和三名室友一同在网吧上网。陈磊在网上看到一个阴森的页面,介绍一首被称为“死亡音乐”的歌,并说在欧洲已经有一百多人因为听了这首歌而自裁。 

       陈磊告诉央视记者:“我当时看着觉得很好奇,就想听一下,到底什么歌有这么大的力量。我打开链接听了一下,最开始出现的是一段钢琴曲,只觉得那个旋律非常缓慢,一个女生开始唱,唱两句之后,我发现自己好像有点不对头了。那首歌听着听着越听越难受,我胸口很闷很闷,心跳越来越快,就准备离开,就在离开时晕倒了。”

       与陈磊一起去网吧的同学描述:”他突然晕倒了,我们感觉很奇怪,他身体非常好,然后我们一看他,觉得他不行了,就打120,把他送到医院去了。医生检查后发现陈磊并没有什么器质上的疾病,他的晕倒应该是由于高度紧张或者受到什么惊吓造成的。 

       节目中介绍,陈磊很快就出院了,可从此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他觉得自己时刻处在死亡的边缘,害怕一切与自杀有关的事物,眼前经常浮现死亡画面,极其恐惧。巨大的心理压力给陈磊生理上带来了极度不适,他先后两次到医院检查,但丝毫没有减轻痛苦。 

       这首歌叫《黑色星期天》,也叫《忧郁的星期天》,是一首很普通的歌曲,就是略带忧伤。 这首歌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是由匈牙利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略带伤感,曾广为流传。 

       陈磊的恐惧源自网页画面,它的整个色调是黑色的,旁边的骷髅头传递了一种恐怖的信息。而网页里面的一个个故事骇人听闻也让人不寒而栗。 

       湖北长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丁万涛后来分析,不良心理暗示是造成这个同学听了这首歌之后,产生极其消极反应的根源。音乐是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来传递某种情绪的,是向人们作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分为良性暗示和不良暗示,接受良性心理暗示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但不良暗示,就会使人感到害怕、痛苦、绝望,甚至产生一些非常极端的念头。

问题的关键是音乐的受众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音乐学研究、心理学研究,还是社会学研究,都不能指出哪一首或哪一类音乐,可以直接诱发自杀或者是导致绝望。就比如前文提到的那首歌,恐怕世界上听过的人数以千万计,然后从它诞生的1933年到1945年这13年间,还是有100多人因为听了这首歌而走向绝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是个小概率事件,但也不算一个偶然事件。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是这首歌的旋律确实比较消极;第二是听的人被暗示性非常高。第二个因素非常要紧。其实,喜欢听音乐的人基本都是被暗示性很高的人,这个人本身的信念和情绪很重要,俗称“三观”很重要。听音乐听到绝望,是他的认知和当时的情绪在起作用,而音乐作品本身是带有提示和催化作用的。

爱音乐的人,性格往往都不太稳定

       由于音乐主要通过暗示作用于人的情绪,暗示作用在理论上是建立在人的幻想、遐想和推测之上的。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往往性格是不稳定的,可能带有偏激或易变的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弱点和缺陷,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幼稚,意味着一个人人格的不成熟。

       幼稚和不成熟,或者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被带领也依赖被带领。喜欢音乐的人在音乐中想象的世界,比现实世界要丰富很多。情绪被放大,这是音乐有魅力的地方,也是音乐节目需要选择的必要所在。

       我们看到小孩子在音乐声中会手舞足蹈,情绪兴奋,这就是音乐放大了现实感受。但也有例子说,小孩子听某些音乐时,神情突然黯淡了,不作声了,这就是消极的情绪被放大,所以音乐并不总是带给人愉快和鼓励。二战的时候,希特勒的手下可以把莫扎特的音乐演绎成纳粹音乐,来灌输反人类的思想,也说明了音乐并不总是积极的。

       有一部非常有名的香港纪录片《音乐人生》,记述了一位音乐神童成长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有一个角度我是这么看的,主人公只有17岁,钢琴技艺一流,整天在思考和讨论人生的意义,这也许没有错,但他也总是在想关于死亡的价值,这就很消极,并且越来越消极。在他身上,由于音乐的作用,显著积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极端的关于个人消亡的虚无主义态度并存,最终使他放弃了音乐,放弃了个人前程,让人扼腕痛惜。

       因此,我们要重视音乐的积极和消极意义,选好音乐,始终走在快乐和积极的人生道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