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县戳脚拳第六代传人贾真

 国学守望者 2021-01-27

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加关注,赵刚问好!

献县戳脚拳第六代传人贾真

                                 赵刚

诗云:

炫彩光斑影像成,长枪醉目始红缨。

勤习文武鸳鸯脚,广蕴江湖日月胸。

立地豪杰时有义,遮天巨木岂无情?

时人若作英雄谱,榜上焉能少姓名!

    贾真,男,河北沧州献县韩村人,1988年11月生,为戳脚拳第六代传人,师从戳脚拳第五代传人刘清波,2003年河北省首届红蜻蜓全国希望小学运动会获第三名,2005年荣获河北省首届希望小学文化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2006年参加沧州市武术馆校武术比赛获枪术第4名,对练5名,2017年参加河北省名拳名家展演,现职于河北献县电力局。

     戳脚拳,全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此拳分文、武趟子。其套路变化是由八个基本势子演变而成。“九番”是指文、武趟子各有九路;“御步”是戳脚一典型脚法;“勾挂连环”意指各招各势或攻或防,环环相扣,连接不断。戳脚多取虚步站立,动则手脚齐发,发力脚多悬起,故有“悬空”之称,而出击时,左右互换,成双配偶而别名“鸳鸯脚”。后人以“武趟子”为腿功,以翻子拳为主体熔为一炉又形成了“戳脚翻子”。

     戳脚是北方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相传起源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 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传说,太平天国时, 太平军战将赵灿益,精通戳脚和翻子拳。太平军打天津失败后,赵灿益隐居河北省 饶阳一带,将戳脚、翻子拳传给当地群众。戳脚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撩、飘、点、见端等。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的 技击方法,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

     据一代代老拳师口传叙述:清朝乾隆年间天理会起义,主要领袖有天皇、地皇和人皇。其中人皇叫冯克善,起义失败,义军被围困,地皇冯克善凭借一身超人武功杀出重围,为逃避追杀改名来到献县,设场教拳授徒为生,受人陷害,为徒弟免受伤害而入狱,后踢断碗口粗的栅栏木桩越狱到蠡县,再一次改名叫赵益灿,人称赵老灿、或者老灿。

    其在蠡县收徒刘观澜等弟子,刘观澜为第二代传人的代表。刘观澜又传授刘振江等拳术,刘振江为蠡县巨富。其人酷爱武术,虽得戳脚真传绝艺,但上不满足,先后三入少林学艺,为少林俗家弟子中功夫大成者。门内相传:刘振江内力惊人,技艺精湛,功夫炉火纯青。戳脚门保镖弟子丢镖,讨镖不成,只好请刘振江出面。聚义厅内,好言讨镖不成,刘一脚踢断聚义厅柱子,使得大厅屋顶塌落,刘双臂一挥使用一招“金鸡抖翎”把顶子打飞。至此把劫镖响马制服,把镖车跪送出山寨。后刘振江等又传授刘仁义、吴占魁等一大批弟子。至此戳脚门可谓盛况空前:上有一代戳脚、少林武术宗师,下有刘仁义、吴占魁、吴斌楼等武术大师。后来共产党领导的高蠡暴动,戳脚弟子也是其中的骨干力量。高阳、蠡县一带的戳脚弟子都尊称冯克善为祖师爷!

    戳脚拳和其它传统武术门派一样,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代代相传。

第一代:  冯克善

第二代:刘观澜

第三代:刘振江

第四代:刘仁义 、吴占魁(待补)

第五代:刘清波、傅春荣、王寿昌、刘树元、杨广德、耿宝川、耿炳智、王焕昌、尹丙武等。

第六代:马玉磊、马玉永、苗小兰、王世甫、刘全友、贾真、马强、赵美娇、刘燕子、贾胜辉、王瑞等

     其拳特点为: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其发展变化。武趟子的特点是: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它在全面锻炼手、眼、心、身、步之中,重点锻炼腿法、脚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转、 迎门插拦、左右八腿 (指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 8种踢法)。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出,环环相套,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戳脚。

    贾真做为戳脚拳第六代传人,在献县东翟庄创建了贾真戳脚武术学校,传承戳脚拳的侠文化,是献县县城唯一的一所传统武术学校。学校倡导学生学文习武,秉德修身,文武双研共进,练好功夫做好人。学校以传承武学文化,弘扬自强精神为教学宗旨,以防身、健身、强身、修身为学校使命, 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

    贾真以传承中华武术己任,将中华武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武术和中华文化,传承和继承中华武术是时代的需要,树立文化自信,他全力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有担当,当为之点赞,故以诗文歌之。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手机:18232790185     

微信:gxswz416 (国学守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