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献县、肃宁两地诗友共赏万里镇梨花

 国学守望者 2021-01-27

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加关注,赵刚问好!




河北献县、肃宁两地诗友共赏万里镇梨花

   2018年4月7日,河北省献县、肃宁两地诗友共赴肃宁县万里镇共赏梨花。万亩梨花初绽,银装素裹,如雪烟似堆云,如幻似梦。由肃宁县诗词协会发起的“梨花诗会”,在万里镇举行。

    参加肃宁梨花诗会的有:肃宁县诗词楹联协会顾问李尚义、马增荣,名誉会长刘会昌,会长梁青华,秘书长于伍利,成员王敬茹、苗占军、孙兰欣、付树峰、许艳双等;献县方面由中国楹联书画院、中国诗联辞赋文化研究院毛公分院院长朱惠民、秘书长王银厂带队,成员杨茂东、胡国升、李方彬、李学霞、赵刚等。

    肃宁县万里镇政府每年在清明节期间举办梨花节,今年是第七届。今年的梨花节主打生态旅游,提升服务品牌。在前几届梨花节的基础上,园区道路进行了硬化,扩建了大型停车场,悬挂文明旅游宣传牌2000个,设置十九大精神宣传条幅牌匾100余处。杂技、武术戏、吹糖人、鼓曲、民间鼓乐、本地风味小吃等传统文化都在梨花节上看到。据肃宁县诗词楹联协会的负责人介绍,万里镇尹庄及周边几个村种植梨树达一万余亩,100年树龄的梨树有11000多棵,300年树龄的有2000多棵,600年以上树龄的100多棵,还有一棵千年梨树王。由于梨园坐落在古唐河堤和冲积平原上,果实个大、皮薄、汁多,香甜可口,在明朝就成为了贡梨。现存古梨树两千余棵,梨树十万余棵,是人们踏青赏花和秋天采摘的好去处。 

    两地诗人漫步在梨花海中,寻找着树龄百年以上的梨树,这些古梨树依古唐河畔生长,状态各异,随春风绽放于老唐河畔。那棵千年古梨王,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挺拔傲岸。虽然唐河已淤塞多年,而这千年梨王依然蓊郁健壮,每年,还能结出数百个果实。这株老梨王如同一位智慧的老人,庇佑着子孙。千年老梨树,根扎唐河岸,是千年梨园之魂,其中有过耐人寻味的神话传说,有过荡气回肠的卫国之战,她给予梨乡人们努力拼搏的勇气,承载着梨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生进京赶考,夜宿梨园,遇梨花仙子的神话传说不绝于耳。1939年,贺龙师长曾在尹庄村小住,战斗之余,贺老总口衔烟斗,来到这棵古梨树下,与梨农亲切交流。烟斗磕在树干上,战马拴在古梨树旁,古梨树下留下了他豪爽的笑声。今天系满红丝带的树枝上,都是满载愿望,祝福,期盼。抗日先烈的英雄事迹在在梨花之海中,再次回归,大好山河来之不易,今人不应忘记先烈。红色故事与雪白梨花完美结合在一起,清明缅怀先烈,自有亿万束梨花相赠。

   梨园采风之后,献县、肃宁两地诗友在肃宁永生茶楼交流诗词楹联创作经验,肃宁诗词楹联协会的负责人介绍了的肃宁的历史文化及诗词楹联协会的创建与发展。肃宁的刘会昌、马增荣、梁青华,献县的朱惠民、王银厂等在交流会上对诗词楹联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两地诗友共同提出了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本地区的诗词作品,作品要有意境,避免直白。诗词创作,要有哲思,有感情,有灵动,有个性。献县、肃宁两地文化同宗同源,地域相邻,人文相近、交流起来少了隔阂,多了兄弟情深,与会人员畅谈古今诗词的文学魅力与存在的意义,相互探讨了彼此的创作心得。

     献县、肃宁两地诗人欢聚一堂,赏花谈诗,无论是在万里镇的梨花园中,还是永生茶楼座谈会场,真可谓情景交融、气氛热烈。两地诗友纷纷表示珍惜此次采风的机会,并以此次学习交流为契机,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令自己满意的诗词作品。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毕业于河北省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曾进修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北京诗苑》、《诗刊·子曰增刊》、《文化月刊·诗词版》、《诗词世界》、《诗词月刊》、《人生》、《燕赵诗词》、《承德诗词》、《中国诗词》、《新国风》、《柏风》、《香港诗词》、《中国文学》、《华夏翰林·诗词丛刊》、《诗词百家》、《京华诗页》、《天马诗刊》、《九州诗词》、《诗词世界》、《献王诗苑》、《毛公诗苑》、《大柘树》、《长白山诗词》、《沧州诗词》、《沧州人口》、《沧州晚报》、《沧州日报》、《沧州广播电视报》等。曾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学会理事,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中国诗歌网会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十大新闻奖获得者、金牌作家、中国辞赋网特邀评论员、现代诗歌首版、中华诗词论坛沧海流韵版主、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诗眼看世界》创始人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