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树栋 :少年游子 , 背井离乡六十八载;心系故里 , 三次献书回馈母县

 国学守望者 2021-01-27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少年游子   背井离乡六十八载   

心系故里   三次献书回馈母县

     张树栋 

     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六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世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无不以博大精深相赞誉。就拿“游子”这个词来说吧。词典上的释文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字数不多,内涵极为丰富。以我为例:我1952年(15岁)考入中国人民银行保定银行学校,步入“离家在外”的游子之列,到1955年赴京就业迄今六十八年余,成为“久居外乡”的人,我的身份始终是“游子”,我心目中的家,始终是生我养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献县、淮镇、刘庄那片沃土。所不同的,只不过通常叫它老家罢了。

     我从1952年考入中国人民银行保定银行学校赴省城保定求学,迄今整整68年。在这68年的漫漫岁月里,念念不忘地,是家乡的一草一木和亲人故旧,总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遗憾的是,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心余力绌。有的,只是数十年从业印刷出版所累积的经验、人脉和任职部属事业单位的优势,以及包括两部通史在内的数十部,还算得上是没有辱没家乡父老的专著。人到暮年,思乡益甚!联想到我同几位老同学为母厂——北京印钞厂百年华诞献书《中国印钞通史》这件事,无如,就以耗我数十年心血的这20多部专著,奉献给我母县的父老乡亲吧。

     说到为家乡献书,迄今已有三次。记得:

     第一次献书似乎是在1985年,我把由国家出版局主持、我所主办的《全国印刷技校统编教材》(共22分册)第一册正式出版的《印刷概论》10册,寄给了献县印刷厂,意在帮助该厂职工提高素质。毫不夸张地说,印刷这一行,无论工艺技术还是设备器材,均乃我之所长,加上我任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今之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在中国印刷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等印刷行业的人脉,扶持一下母县的印刷厂还是力所能及的。只可惜,书寄出去,杳无回音。后来同亲友谈及此事,料为该厂无此需求之故吧。

     第二次献书,在2005年,为我2005年以前出版的专著12种,22册。计有: 中国印刷史简编——与张耀昆合著,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印刷之最——与张耀昆合著,上海百家出版社1992年版, 雕版印刷源流——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一,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活字印刷源流——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二,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历代刻书概况——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三,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四,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印刷近代史——任职编写组长、常务副主编,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印刷通史(台北繁体初版)——台湾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1998年版,中华印刷通史(简体修订版)——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华印刷通史(繁体修订版)——台湾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2004年版。

      回乡献书这件事,我首先同当时在献县共青团团委工作的、我的亲属钱英联系,钱英又将此意向主管文教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张素杰作了汇报,受到这位县委副书记的高度重视。张书记迅即委派主管县文教工作的任副县长协同县文化局刘局长主办此事,并与县文化局商定,由任副县长主持、文化局承办接待事宜。具体方案是:

      定于2005年7月19日上午10点,在县文化局会议室,举办张树栋先生献书仪式。仪式由任副县长主持,并代表县政府向献书人颁发锦旗一面。随后召开小型座谈会,会后在献王大酒店举办欢迎宴会。此方案,委托县团委钱英同志向献书人张先生转达。

     2005年7月18日傍晚,外甥孔祥谦、甥媳钱英,同我四妹秀荣、妹夫繁亮,来到我的老家淮镇东刘庄,并请来曾任本县南河头乡党委书记、毕生从政的堂兄树棠通报和商议献书事宜。一家人围坐在老家宽敞明亮的院子里,数十年久违了的欢声笑语、心旷神怡、沁人肺腑。此情此景,毕生难以忘怀。

     2005年7月19日上午,县政府派车接我到县文化局,受到县主管文化工作的任副县长的热情接待。任副县长向我介绍了与献书有关的交接仪式、座谈会和食宿安排等事宜之后,在任副县长陪同下,我们来到县文化局会议室,受到等候在会场的与会代表热烈欢迎。会议由文化局刘局长做情况介绍之后,献书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任副县长代表县政府致辞,对我心系故里回乡献书予以表彰。之后任副县长从我手中接过所献图书,再转身交付给负责收藏管理的献县图书馆馆长。最后,任副县长代表县政府向我颁发锦旗,我随手把锦旗交到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外甥孔祥谦手中,回过身来同任副县长握手致谢。赢得与会代表的一片掌声。

     午宴是在献王大酒店举行的。除参加献书仪式的任副县长、文化局刘局长、县图书馆馆长和其他不相识的几位领导之外,县委副书记张素杰百忙之中匆匆赶来面晤、畅谈。本人对县委副书记这份盛情,铭记在心,永不忘怀。

     当晚,外甥孔祥谦、甥媳钱英,在大酒店安排了有他(她)双方父母在内的亲属晚宴。亲人相聚,欢欣喜悦,难以言表。席间,我提到曾在县政府工作过的我儿时的老同学高良谋。甥媳钱英的父亲、原献县信访局副局长钱春秀当即打电话把高良谋请来面晤、共进晚餐。晚宴上的气氛随之益发活跃。

       当晚,老同学高良谋来酒店回访。年近古稀、60多年未曾谋面的两位老翁重逢故里,言谈话语,无非是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眷恋。那种心境,五味杂陈,且意犹未尽。相信此夜,势必梦寐难眠了。

      第三次献书,酝酿已久。将在近期由亲属带回转赠。为我2005年迄今正式出版的专著8种,10册。计有:1、当代中华印刷史文选 ——台北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2005年版。2、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2006)——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3、文房四宝与印刷术——陕西未来出版社2008年版。4、简明中国印钞史 ——印刷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5、中华印刷典故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6、中国印钞通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7、中华印刷图史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版。8、古今印刷趣谈 ——香港印艺学会2018年版。   

     在中国,85岁的我,已是风烛残年的高龄老人。未雨绸缪,到了关顾陪伴我数十年、数以百计的专业图书的归宿了。当然,这其中的大部分我会捐赠给中国印刷博物馆和筹建中的中国出版博物馆。但耗我数十年心血的20余部专著史书,我想还是奉献给生我养我的原籍故土的父老乡亲,随我叶落归根、回归故里,与我持久相伴为好。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