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自由,毋宁死

 寒武幽兰 2021-01-27

待月西厢下,长亭古道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才子配佳人,本是一个极其艳俗的话题,但《西厢记》给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我在这本书里似乎嗅到了一丝丝不那么艳俗的东西。

在那个主张禁绝人欲留存天理的漫长黑夜里,有那么一点点光亮,呼唤着自由的觉醒。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不自由,毋宁死!

古代的贵族家庭恪守礼教,为的是维护那一抹子苍白无力的封建秩序,他们自安于既有的权力体系,而且为这个体系自觉奉献自由和欲望的权利。崔相国养在深闺的女儿整日受限,一下子在遭遇危机之时遇到解放自己于危难之中的人,当然会心生爱慕。

其实崔莺莺爱上张生有点是英雄救美的缘故,可这也是符合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美人爱英雄这个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虽然张君瑞是个文弱书生,,跟英雄好像也不怎么沾边,但他那种临危不惧、聪慧机智的表现却是符合崔莺莺心目中对英雄的期待的。紫霞仙子心目中的英雄(真心人)“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而在我们的崔莺莺心里,真正的英雄可不止是英俊潇洒,更多的应该是有能力化解危难、处处护她周全而且与她相爱一生之人。

在读这部作品时,我一开始很难理解崔莺莺前前后后的行为:一方面她恪守贞节和舍生取义等在封建王朝中最受欢迎的道德观念,一方面她又与张生私定终身,违背母亲之命。而且在这其中与张生约会的前兆里,她给张生写信,要他“待月西厢下”、“凝似故人来”,但人家来了以后,她又翻脸不认账,我觉得她很奇怪,明明要跟人家约会,而自己后面又矢口否认,这种矛盾纠结到底是为什么呢?

后来我越往后看,才越来越醒悟:在那个人性备受压抑摧残的时代,崔莺莺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古代女子的缩影呢?其实,这太正常了。

她自小接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洗脑”,在她的观念里,贞洁观和孝道观早已深入骨髓了,所以哪怕在她觉得走投无路之时,她都会选择用玉石俱焚的方法来保全家人。

她中规中矩的行为发生变化是在遇见张君瑞之后,爱情是可以使人的思想发生化学变化的,那是真正实质上的变化飞跃。不管她是对张生一见倾心也好,还是日久生情也好,她都走到了“离经叛道”的路上。

首先,和张生的爱情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的爱情是真真正正的自由恋爱,在当时,这种作为人的权利是不被允许的,在所谓的封建家长眼里,你的婚姻不需要爱情,只需要门当户对和富贵荣华就够了。

其次,犹豫是正常的。在崔莺莺的世界里从未见过自由恋爱的先例,她心里也是在打鼓,她不知道她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所以,她抱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约见张生,真正见面之后没表现出热情,反而是一副冷脸的样子,拒张生于千里之外。她此时很迷茫。

再有,试探之后,符合心意才大胆去做。张生对崔莺莺相思成疾,莺莺也对张生牵肠挂肚。此时,主动权虽在她手里,但她诗歌性情中人,面对张生的现状,她再也无法端着大家闺秀的架子对其无动于衷。人心总也是肉长的,莺莺开始试探着与张生约会见面,露出一副小儿女的情态。压抑自己的渴求实在难熬,试探之后尝着甜头,自然是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对自由的渴求驱动莺莺作出勇敢的决定。此时,她已经完成了一个心灵成长上的蜕变,她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反叛”。她也不管母亲的反对,再也不顾什么伦理纲常,她就要追随自己的心与张生在一起。一切都是虚浮,而只有那大胆的体验追求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归属。人之所以生而为人,是因为成为一个有强烈自由意识的人,而不是一具只会盲目屈从、一昧认命接受的躯壳。

莺莺的心路历程真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谁都无法一步登天王实甫的写作妙就妙在他摸透了人们的心理,在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他让莺莺作出实质性的飞跃行为。

莺莺的反叛行为是那个时代耀眼的人性解放的曙光,而寺院又是一个封建礼教魔掌伸不到的地方;这抹星星之火,在安静的世外桃源默默燃烧,那些如王实甫一般的文人相信,它们最终或会成为燎原之势。

待月西厢下,长亭古道边,自由与理想、反叛与爱情,渐渐占据莺莺的心灵,也净化了我们这些人透过千百年风云变幻去感受美好的赤诚之心。其实良辰美景也好,富贵荣华也好,能春风化雨的,却也只有意中情缘。终于,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那如莺莺一般的人儿,挣脱牢笼,冲破樊篱,重获自由,肆意驰骋!

文|京华

图|网络

编辑|京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