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02):耒耤劳力——释“力、耒、耤”(上)

 秋琰 2021-01-27

朱英贵

一、上古时代的农耕工具与农耕劳作

今天的农民说“扛着锄头”,古代的书面语可以说“荷锄”,再推到上古时代,人们就可以说“秉耒”。“秉”就是握持的意思,“耒”(lěi)就是那个时候的松土农具,其实真正表示作为农具的“耒”的意思的是“力”字,“力”与“耒”的功用都相当于后来的锄或犁,是当时农事活动的主要工具。农事活动主要包括播种、松土、锄草、收获等,这些都属于农耕劳作,上古时代反映农耕劳作的字还有一个“耤”字(读作jí),它就是耕种田地的意思。

如果把“耒耤劳力”这四个字放到一起,那么它的意思就是指使用耒进行农耕劳动需要付出体力的意思了。人们用“力”与“耒”劳作耕种田地,需要耗费自身的体力,于是人们就将“力”字移用作表示体力的意思,而让“耒”来独立承担农用工具的意思。这便造成了“力”、“耒”、“耤”这三个字的分工:“耒”表示农用工具,“耤”表示农耕劳作,“力”表示在用“耒”农耕劳作(耤)的时候所付出的体力。

“力”字是表示力气或者力量的汉字,一个人除了体力之外还有心力,人们做事时常说要“尽心尽力”,意思是要费尽心思和力量。其实“心思”也是一种“力”(心力),而人们喜欢将“力”与“心”对举,更看重的是用“力”来表示“心力”的对立面——“体力”。

“心力”也好,“体力”也罢,都并非“力”字的造字本义,这需要结合古文字的字形来理解才能疏通其意。下面我们就分别来推究一下“力”、“耒”、“耤”这三个字的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  

二、“力”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力”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力”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象最原始的耕地农具“耒”的形状,上部为长柄,下部弯曲的部分为用以松土的尖头,中下部加一交叉横杠以便于脚踏。甲骨文中没有单独的“耒”字符号,因为“力”就是“耒”,也可以说“耒”与“力”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

“力”字的甲骨文字形只有一个松土的尖头,而金文字形既承袭了甲骨文的造字理据,又将交叉横杠弯曲,以示增加了尖头,成为了三齿的“耒”形,可见对这种农具有所改进,以便于提高工效。

“力”字的战国大篆与说文小篆则将其形体进一步艺术化与线条化,使得书写更加规范。隶变与楷化之后的今文字隶书与楷书字形虽然大体轮廓还在,但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构字理据,不容易看出它究竟是单齿或者多齿的原始农具之形了。

综上可知,“力”的造字本义就是一种单齿的原始农具,人类的原始农具很简陋,用一根尖头的硬木棒刺入田土,借以松土或者挖坑,然后放入种子,再回盖土壤,就完成了播种。因此甲骨文“力”的字形就象最简单的耒形,后来这种农具由单齿变为多齿,由木质变为铁质了。

《说文解字》卷十三力部:“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从力。”

许慎由于未见过甲骨文和金文,是依据小篆字形解释其意,故跟“力”字的造字本义不符,“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是说人的筋肉效能是有力量的,能防御大灾;所谓“治功曰力”的说法出自《周礼.夏官.司勋》:“治功曰力,战功曰多。”《说文》最后一句的解释认为,大凡跟“力”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力”作为表意偏旁。

至于许慎所谓“象人筋之形”,《说文》在“筋”字条下曰:“筋,肉之力也。”后人解释认为“筋”与“力”二字为转注关系,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力”的引申义,而并非“力”字的造字本义。

各式各样的耒耜

三、“力”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力”的造字本义当为一种翻土的原始农具(名词义),也可以表示用这种农具来翻耕(动词义)。例如《汉书·召信臣传》所载:“郡中莫不耕稼力田。”这里的“力田”就是用“力”这种农具来耕田的意思。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辛勤,致力,努力。例如:“古训是式,威议是力。”(《诗·大雅·烝民》)郑玄笺:“力犹勤也。”再如:“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意思是辛勤劳作的农人要多次耕作。又如:“古者官养民,今者民养官,给之以田而不耕,劝之以农而不力。”(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由此可以引申为尽力、竭力的副词意义。例如:“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再如:“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前一句的“力攻”就是尽力攻击,后一句的“力主”就是竭力主张。又如:“君之讲学,过于渊深,若欲与此辈周旋,后宜力改。”(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

其二,表示力量,力气。用“力”这种农具来耕地是要使劲用力的,故“力”字引申为力量、力气的意思。例如:“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简兮》)再如:“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又如:“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唐·韩愈《题木居士》诗)

由此可以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意思:

一是表示能力。例如:“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再如:“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又如:“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唐·韩愈《复志赋》)

二是表示威力,权势。例如:“民之回遹,职竞用力。”(《诗·大雅·桑柔》)郑玄笺:“言民之行维邪者,主由为政者逐用强力相尚故也。”再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又如:“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汉·贾谊《新书·藩彊》)

三是表示功劳。“力”字还可进一步引申为制法成治之功的意思,后泛指功劳。例如:“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夏官·司勋》)郑玄注:“制法成治若咎繇。”再如:“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为有力,邑狐与谷,以共宗庙之鲜。”(《晏子春秋·谏上十二》)张纯一注:“力,功也。”又如:“商为外戚重臣辅政,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

其三,指称劳役,仆役。例如:“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为力,力役之事。”再如:“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国语·鲁语下》)又如:“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南史·陶潜传》)

由此可以引申为役使的动词意义。例如:“公请增长堤二百里,旁锢巨石为十闼,以疏其横流,舍役伍于堤上,不力一民,而日广月高。”(宋·范仲淹《张公神道碑》)再如:“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傥宿疚之或平,糜捐以报。”(宋·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其四,表示弓的强度单位。例如:“我开得十六力的硬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再如:“老曹,你打算给我做几个力的弓?”(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

由此可以引申为的副词意义。例如:“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汲黯传》)颜师古注:“力,谓甚也。”再如:“帝素以旧老礼之,给乘舆马,辞病力。”(《新唐书·乔琳传》)

其五用作物理学的力学名词,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如碰撞力、摩擦力、静电力、弹力、万有引力等。力的常用单位为牛顿、达因或克、公斤等。

根据上面对“力”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力”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力”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力”字在常用成语中保留最多的文化含义是同“筋(精)、心、德、才(材)、财、权、时、日”等对举使用,借以突出“力”是它们的相辅相成的对立面的意思,大致有五类情形:

其一是同“筋(精)”对举使用例如:成语“筋疲力竭”是指筋骨疲乏,力量竭尽,形容非常疲乏无力。而“精疲力尽”则是指精神疲惫,力气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其二是同“心”对举使用例如:“戮力同心”这个成语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语本出自《国语·齐语》:“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而成语“尽心尽力”则是指费尽心思和力量。语本出自《晋书·王坦之传》:“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

其三是同“德、才(材)”对举使用例如:成语“度德量力”是指估计与衡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源自《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而“绵力薄材”的意思则是指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语本出自《汉书·严助传》:“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

其四是同“财、权”对举使用例如:有个成语叫“财殚力痡”,“殚”是竭尽的意思,“痡”(pū)是过度疲劳的意思,意谓钱财枯竭,民力疲乏。语本出自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汉倾天下,财殚力痡。”而成语“比权量力”则是指比较衡量双方的权力和力量。语本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其五是同“时、日”对举使用例如:成语“揣时度力”的意思是揣度时机与形势,估量自己的能力。语见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不肖揣时度力,屡欲乞归。”而“爱日惜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珍惜时日,不虚掷精力。语本出自《三国志·吴志·孙和传》:“且志士爱日惜力,君子慕其大者,高山景行,耻非其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