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届政治社会学讲习班活动侧记(四)| 抑制演化:库拉圈的竞争与社会权力

 政文观止 2021-01-27

作者简介:梁永佳,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民族志理论、亚太民族志等,已出版专著三部,并在The Asia PacificJournal of Anthropology,Chinese Sociologyand Anthropology,Asian Journal ofSocial Science,《社会学研究》和《开放时代》等高水平中英文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次推送的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永佳教授在第九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上所作的题为《抑制演化:库拉圈的竞争与社会权力》的报告,也是该系列活动侧记的完结篇。梁老师的这篇人类学研究是小编在本次讲习班上印象最为深刻的学术报告,故放在最后作为大轴。有关第九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的一系列推送均为学员现场速记,用于学习交流,非讲习班官方发布之内容,多谢理解。

 

在报告的开头,永佳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有关“抑制演化”(devolution)的问题,即为什么多数史前“国家”是失败的?这一问题之所以让人困惑,是因为:首先,人类的脑容量在100万年前就基本与现在相差无几;其次,7万年前智人时期的认知革命就让原始人类形成了对于外部性(exteriority)的认识(即在此时此地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最后施特劳斯(1963)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新石器问题:既然人类的大脑容量早已如此庞大,为什么一切重要的发明都发生更晚的新石器时代,为什么人类文明的诞生如此之晚?对该问题的解释主要有3种,一种是生态灾难导致文明的消失,否则这些社会全部都能变成国家,这是一种万能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是人类主动逃避,天生不愿意被国家统治,最为有名的就是詹姆斯斯科特的著作《逃避统治的艺术》。第三种解释来自迈克尔·曼,他认为实际上人类好像早就知道形成大社会有很多缺点(比如等级制),所以人类避免形成“大社会”并有意进行平权(egalitarian)。从考古学的发现中可以看到,当很多社会试图迈向“大社会”时,它就会失败,反而是那些很小的社会得以存活下来。然而,梁老师认为上述解释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针对迈克尔曼的“有意平权”,梁老师认为即使是在最平权的社会里,也会存在等级制,只不过这个等级不存在于人之间,而是人与神之间。外部性总是高于人类而存在着,但人类群体内部拒绝发生等级化。所以说真正的平权社会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梁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人类长期抑制演化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生态原因,也不是追求“平权”,更不是“必然“的逃避统治,而是为了保持认知革命的重要成果——“外部性”(exteriority)——的稳定,不愿意将“外部性”拟人化成人类群体当中的“王”,其首要目标是避免王(和政府)的出现。因为(1)“王”(和政府)的出现意味着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军事权力以及意识形态权力的积累;(2)“王”出现后,其神圣性会随着子孙后代的繁衍而递减,维持神圣性的方法就是征服别人建立更大的君主政体(比如考古学里的巨石社会),当征服越来越难时,君主政体也无法维持下去了。所以他猜想,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中绝大多数人类是有意选择“不文明“,在他们的思维里“文明”并不是一件好事。

随后,梁老师介绍了关于库拉圈的具体案例。他认为,库拉圈是一个包含如下逻辑的“空转”体系:单一贵货而抑制其他贵货,竞争而不积累,交换而不固化等级,冲突而不形成制度。库拉社会的规模较小,抑制经济、意识形态、政治和军事权力的集中及累积。虽然人类学的研究者都对“库拉”并不陌生,但最早系统性地研究库拉的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的作品《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该书中记录了美拉尼西亚群岛居民的一种交换回报制度,主要流行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米尔恩湾省,之后对库拉和库拉圈的研究其实很少。库拉的核心是贝壳臂镯(mwali)和贝片项圈(soulava)按照相反的方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各个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的人类社会里进行交换,这种交换同时还伴随着其他礼物的交换和贸易。库拉把这些小岛与其他岛屿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库拉圈。这种复杂的赠礼和交易的网络系统,也是这些偏远岛上族群的生活关键。生活在这些岛屿上的人具有中国的血缘,按照当时人类迁徙的方向进行考古挖掘后发现,在越往南的岛屿上形成的社会规模越小、越简单,呈现出一种“退化”的状态。在这条人类迁徙的路上,可以发现每个岛屿上都存在巨石建筑,这说明他们曾经想形成一个“大社会”(因为大型的建筑工程需要复杂的分工及管理),但是都失败了。因此,有研究认为库拉应该是某种极端竞争后出现的和平状态(Macityre 1983)。现在的人类学家基本猜想库拉起源于1400年之后,在这之前是一个巨石社会,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曾经尝试变得“文明”,但是失败了。梁老师认为,库拉的主要目的是竞争名望(name)的生产,人们说服他人在众多伙伴中选择自己进行交换,当交换的库拉越高级越有名,随着库拉不断被交换出去,交换的双方也能声名远播。库拉圈内以母系社会为主,库拉的交换以男性为主,也有少数女性参加。在成功拿到好的库拉之后,人们会进行显摆,一些竞争者会出于嫉妒而使用巫术攻击拥有好库拉的人。

接着,梁老师依次解释了前文所说的库拉体系特征。库拉作为单一“贵货”(esteem goods)的存在抑制了其他“贵货”,意思是库拉的制作十分艰难,是当时所有人造物中最为珍贵的东西,只有它能生产名望。库拉虽然珍贵,但是它是有等级的。整个库拉圈约有2000个库拉,高级的库拉只有约30个。竞争而不积累的意思是人们都希望获得高级的库拉,但是却无法永久地保留它,必须将它送出,名望才得以远播。尤其是对于高级的库拉而言,会不断有人来要求交换,持有高级库拉的拥有者如若不想将它交换出去,就需要有能力不断地回赠与他人所赠物品价值相同的中低级库拉。如果某人长时间地持有库拉,不仅会失去名望,也会遭到其他人的巫术攻击。所以在库拉圈内的社会中,富有的人是那些给予库拉并让它流通起来的人。交换而不固化等级的意思是,由库拉带来的名望通过交换而提高,但不可能真正地保持它。因为库拉的交换是一种“零和游戏”,当某人将自己手中的库拉送出去时,他的名望也随之下降,他的家人在库拉送出时会在旁边大声哭泣。所以库拉保持名望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下。在库拉社会中,人们认为身体随着参与库拉程度的加深而变老,人们渴望变老,因为越老名望越大,能得到与高级库拉相仿的地位。人们通过拼命劳动或者是抽烟等自杀式的方式来变老,出身、阶级、财产不仅不重要,而且不存在。当老人死亡时,其名望也被清零,库拉交换的通道传给外甥,库拉贝壳可以给儿子也可以不给。与等级社会的继承制度相比,所以库拉社会是非常平权的,它没有“物权”的概念,根据人的自然生长来影响人的声望,变老是等级化的唯一方式,但是人人都会变老,名望最终也随着死亡而消逝,不会被继承,因此他们也没有长时段的时间观。除此之外,交换而不固化等级还体现在大家虽然交换,但是不会形成跨岛组织,多数人只是到过临近岛屿。这些岛屿上实行的历法都各不相同,人们有意将农耕时间错开以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当某一岛屿受灾较小时,人们就去那个岛屿找自己的库拉伙伴要食物。冲突而不形成制度的意思是,库拉社会没有什么暴力。因为交换库拉不能“动粗”,要通过磋商完成,需要大量的说服和吸引。有组织的暴力固然可以快速积累库拉,但严重伤害名望。

最后,梁老师总结道,库拉是一个让社会“空转”的平衡体系,体现了一些“抑制演化”的特征(如“贵货”不积)。库拉社会中的人们极为重视库拉,愿意为它而战。正如资本的目的是资本一样,在库拉社会中名望的目的也是名望,但名望会随死亡而清零,整个社会是高度“平权”的。

撰文:施   榕

审读/编辑:杨端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