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到唐朝,有三碗茶不喝可惜

 兰博2000 2021-01-28

来到唐朝,扑面而来的有诗情和酒气,但迎面吹来的风里,还有茶的清新气息。

“茶道”这个词第一出现便是在唐朝,僧皎然首次在诗中提出了茶道之说。

皎然是东晋名士谢灵运的十世孙,俗名谢清昼,“王谢风流满晋书”,一代名相谢安、淝水之战主将谢玄、咏絮才女谢道韫、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

这些风流人物都是皎然的先辈,到了皎然这一代,谢家虽已式微,文脉却还在。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认为他是唐代诗僧第一人,当皎然遇到茶,茶道便诞生了: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有人送给他产自浙江剡溪的茶叶,煮好后盛在素白的瓷碗里,好像仙琼蕊浆一般。饮一碗涤昏沉,再饮清神韵,饮三碗忽觉于大道有所悟,一直以来苦心破除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皎然诗中的“茶道”不是制茶之道,也不是煮茶之道,而是品茶的人生之道,他将饮茶从口腹之欲提升到了精神享受、文化艺术的层面。

宋朝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家家户户开门七件事,那时茶已经非常普及,而在唐朝前期,皎然的时代,还是“此物清高世莫知”。

皎然叹息如此清高之茶世人却不多知,反倒是饮酒自欺之人何其多,“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饮酒让人沉醉,饮茶使人清醒,如此对比,他觉得有茶相伴,那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也无甚可羡慕了,毕竟渊明的诗中有酒却少茶。

来到唐朝,有三碗茶不喝可惜

明 孙克弘 销闲清课图卷 局部

人以群分,皎然是世上首次提出“茶道”之人,他的好友陆羽则编撰了有史以来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称为“茶圣“。

陆羽,字鸿渐,他的人生起点可谓是低到尘埃里去了。在自传《陆文学自传》中,他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因为他是个弃儿。

733年的深秋,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一座小石桥时,在桥下发现了被遗弃的陆羽,为何被遗弃谁也不知道,有人猜是因为他不但长得奇丑还是个结巴。

一个弃儿,长得丑,结巴,这三样哪一样单独拿出来按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不好过,何况陆羽全占了。

长大后,陆羽离开寺院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方向,是茶。

他一路考察唐朝时比较有名的茶叶原产地,与颜真卿、刘长卿、孟郊等文人才子都有过交往,最后他在浙江苕溪安定下来,收集资料准备著书。

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半生知音,诗僧皎然。当时陆羽二十多岁,皎然已四十多岁,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

来到唐朝,有三碗茶不喝可惜

明 沈周 锦上开花图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这首诗是皎然一次寻陆羽不遇有感而写,诗中皎然走过一段乡间小路,来到陆羽的小院,篱笆边种着还未开放的菊花,敲门无人应,连狗都不在家。

邻居说,陆羽是去山中了,每次都要到日落时分才回来。去山中干嘛,不用问,肯定是去研究茶叶去了。

后来《茶经》著成,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详细地讲述了茶之起源、制作、茶器、煮茶、品饮等等。 陆羽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他认为,会饮茶的人应该具有“精行俭德”的品行。今日那些喝起茶来动辄就比价钱、比茶具的人,真应该来看看祖师爷是怎么说的。

来到唐朝,有三碗茶不喝可惜

明 唐伯虎 事茗图卷 局部

除了茶圣,唐朝还有茶仙。

“茶仙”卢仝,是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年少时便才名在外,但却对科举仕途无意,十几岁时就隐居在嵩山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他一生清贫,家中藏书倒是不少,朝廷曾两次征召他为谏议大夫,他都推辞了。

在嵩山隐居时,卢仝曾写过一本《茶谱》,但为他赢得茶仙之名的并不是这本茶谱,而是一首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那七碗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一碗解渴,二碗解忧,三碗诗兴大发,四碗五碗洗精伐髓,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而登仙。

卢仝虽然没有提茶与道的关系,但这七碗茶,却也暗合了这样的心思,从一到七,从解渴到通大道。

但最精彩的是,卢仝并没有在玄之又玄的七碗茶这里停住,他接着又回到现实: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他用山上群仙来比喻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问他们在享受茶之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些茶是茶农们辛苦所得,也提醒上层阶级的士大夫们,饮茶莫忘种茶人。

这首诗到这里才结束,世人多爱前面那七碗茶的潇洒,却少有人赞叹诗人最后的悲悯之心,但若问悲悯和潇洒哪个才是仙人必备的属性,那一定是悲悯,卢仝无愧于茶仙之称。

来到唐朝,有三碗茶不喝可惜

清 金农 玉川先生煎茶图

相比于精致讲究的宋朝茶道,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唐朝茶道要简单许多。

奇怪的是,茶圣、茶仙都出在唐朝,宋朝爱茶的文人那么多,茶道技艺也玩出了不少新花样,但是从精神感悟上,却并没有再能超越皎然、陆羽和卢仝的这三碗茶。

这些人,才是唐朝茶道的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