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楼阁亭台概述

 陶成熙 2021-01-28

本文原载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长沙老建筑》,系第五章概述

楼阁亭台以其丰富的造型和浓厚的文化艺术特色,在长沙古典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风景名胜、园林建筑,乃至寺院祠庙、书院学宫等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时楼阁有别,楼为“重屋”,上下并用,可以居住;阁则下部架空,其上为阁,且多设平座供观景之用,有所谓“飞阁”“阁道”。后来楼阁并称通用,已无明确区别,如藏书楼亦称尊经阁。古代长沙有许多称为楼阁的建筑。唐大历四年(769),大诗人杜甫曾在长沙湘江河畔一楼房中小住,杜甫自称为“江阁”,作有《江阁对雨》《江阁卧病》两诗。2005年长沙市政府在湘江风光带上建起了纪念性建筑“杜甫江阁”。
 
民国初期天心阁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载,潭州有燕子楼,据考证,燕子楼就在今天心区燕子岭一带。《宋史》载,长沙城南天宁寺,寺有平楚楼,取唐沈传师“目伤平楚虞帝魂”之句而得名,大奸臣张邦昌贬至潭州“安置”时就死在平楚楼。南宋嘉定八年(1215),宁乡县状元易祓贬官返回故里巷子口所筑的“识山楼”,实际上是他的居住和读书之所。明代以后,长沙以楼阁为名的建筑更为普遍。明吉王朱见浚在藩府内建大花园,园内建有长廊形建筑,可以走马,名为走马楼,后因作街名。水陆洲上建起了高达20多米的拱极楼,据清《湘城访古录》载:“登楼可平瞻岳麓,俯瞰湘流”。清乾隆《长沙府志》长沙府疆域图在古城东南阁上绘有“天星”“文昌”两阁。今天心阁主阁所在即为原文昌阁。长沙的三座学宫内也建有文昌阁,至今长沙城还存有“文昌阁”之街名。
 
开福区文昌阁遗迹

楼阁为多层建筑,又多选择高处而建,在古代长沙以平房为主的传统建筑群中,楼阁凌空高耸有如鹤立鸡群,形成强烈对比,成为风景名胜区造型构图的重点。古代楼阁为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两层至三层,平面方形或长方形,以歇山顶居多。风景园林楼阁周围门高通透,设上下围廊,以供游览观景。魁星楼之类一般为八方或六方攒尖顶。
 
清末岳麓书院魁星楼

古代楼阁大多毁于战火或天灾。今存御书楼和天心阁均为20世纪80年代后仿旧制重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20多年过去,它们又成了“老建筑”,今均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复建的御书楼

亭,初为旅人停留之所。许慎《说文解字》说:“亭者,停也。”如都亭、驿亭,后发展了观眺功能。亭的体量虽小,但常能以少胜多,成为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建筑群或园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亭的形式多种多样,以圆形、方圆、六角形、八角形居多。亭的顶部也多姿多彩,攒尖顶、歇山顶多见,亦有宝顶式、卷棚式等。
 
亭多为单层,也有多层的,如雨花区的雨花亭原有三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古亭多为木构或砖木结合,亦有石构的。长沙地区建亭大多数层脊耸,翼角高翘。重檐相距较高,装以花格,不加斗拱,少用彩绘,造型较为轻盈秀美。村野凉亭,朴实无华,野趣横生。
 
按老人记忆绘制的雨花亭图

亭在园林建筑中尤见特色,有三大功能。一为构景,起着组织空间、产生空间节奏和层次美感的作用。二为休憩,供人歇脚休息,成为游览线路中的一个休止符,使整部乐章显得抑扬顿挫,张驰结合。三为凭眺,亭一般建于名胜高地、水畔或花木扶疏之处,视点较高,视野开阔,是凭眺景致的最佳地点。唐代长沙岳麓山顶便建有“望江亭”,宋之问《江亭晚望》诗云:“浩渺侵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湘江美景尽收眼底。

民国初期爱晚亭

岳麓山清风峡的爱晚亭,以其选址适当,营造得体,既成为万绿丛中的点缀,起了点景作用;又构成景区的中心,起了组景作用;同时引人入胜,起到赏景作用,乃至成为长沙亭建设的一个典型。私家园林建亭尤重环境的审美意境和情趣的营造,苏东坡《题潭州徐氏春晖亭》诗“寄竹鸟声惊步武,入帘花影落杯盘”写出了园林中亭竹、鸟语、花影及园主人的和谐之美。
 
长沙的亭中还有一类是纪念性的。水陆洲的裴公亭、宁乡万寿山的侯旨亭均为纪念唐相裴休贬官长沙时,读书授徒、奏建密印寺而建,可惜今已不存。橘子洲头原建有朱张渡亭,为纪念朱熹与张栻在此同船共渡湘江而建,把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增添了亭的文化内涵。还有大量为实用需要而建的亭,如护井的井亭、护碑的碑亭、钟鼓亭以及凉亭、路亭等,而且有不少留存至今。
 
民国初期周南女中思源亭

台作为一种建筑,其原始意义是高而可以观四方。《尔雅》曰:“观四方而高曰台”。汉代刘熙《释名》说得更为具体:“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认为台就是保持的意思,筑土高峻而坚固,使之能够保持自己。后来科技发展了,高台不仅仅用土来筑,而且用木、石、砖等材料来建了。长沙最早的台当为定王台。公元前155年,刘发封为长沙王,传说他由于挂念他的两个母亲,就派人运米去长安,再从长安运土回长沙,选择城东的高地筑台,以便登高望母。刘发死后追谥为定王,故名定王台。
 
20世纪20年代定王台

天心区古潭街口有射蟒台,相传为晋代名将、长沙郡公陶侃在此筑台射杀岳麓山的恶蟒。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岳麓山禹王碑附近上曾建高台,以观日出,朱熹命其名曰“赫曦”;张栻主讲岳麓书院时又在岳麓寺旁建道乡台,以纪念北宋理学家邹浩(邹浩号道乡)。宋嘉祐(1056—1063)年间,大西门湘江之滨还建有八景台,以观“潇湘八景”。明代凤凰台相传是吉王为其女儿凤凰公主所建的梳妆台,而天心阁最早是明万历(1573—1620)年间官府所建的观星相、祭天神的“灵台”。
 
1938年教育会坪戏台
1976年铜官镇东山寺戏台
宁乡沩山高氏祠堂戏台

元代以后,由于戏曲的发展,出现了戏台,专供演出及娱乐活动。戏台有别于上述台的性质,而成为一种公共集会娱乐场所。长沙地区今存台全是戏台,或称戏楼。戏台大多建于祠堂、会馆、庙宇的前部,与大门相连,台下架空成为通道。内与两侧厢楼相连,形成宽敞庭院,以供观戏集合,造型装饰突出,成为建筑群的重点。一般采取歇山与硬山相结合,耸起的台顶与“猫弓背”形山墙形成强烈对比,但又能产生视觉平衡。重叠的如意斗拱或卷棚檐口,精致的雕饰彩绘,都表现出长沙地方工艺水平和民俗特色。另有不与大门厢楼相连,而单独处于广场之中的戏台,岳麓书院的赫曦台和靖港的临水戏台便属这一类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