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欧游28 圣斯蒂芬大教堂

 豆棚篱落 2021-01-28

圣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建于12世纪末,1997年,斯蒂芬大教堂庆贺了它800年诞辰纪念。

整个教堂的建筑风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门是罗马风格,尖塔是哥特式,而圣坛是巴罗克风格,将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人们历时四个多世纪不断改建修建的结果,又是维也纳人折中调和才能的体现。

正门是罗马风格。这是最早的建筑部分,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

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

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这个塔是继科隆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塔。

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18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

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二战后,所有的联邦省份都为它的复建作出了贡献。

高大的南塔被亲切地称为Steffl(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钟被昵称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时,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都能听到普默林的钟声。屋顶上引人注目的由黄、绿、黑三种颜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

内里景象。

高大的窗。

这只是左侧三分之一。

从左侧望到中间。

今天有活动,做礼拜,游人不好进到里面。

大家站着唱圣诗。

唱完就坐下。

这是拍的侧面。

这是左侧。

唱完后就坐下了,听宣讲。

朝后望,那边这是进门处。

我们很快出来了,也没有去登塔。

二战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故事。

1945年4月10日,有一位苏军哨兵被安置在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塔里,为多瑙河战役进行观测,当时苏军已经插入到那里。

附近的奥地利抵抗小组在斯蒂芬塔的南边升起一面白色的旗进行联络。

当时,德军军官Klinkicht,是架在Bisamberg 山悬崖上的8.8厘米高射炮的一名指挥员,接到了陆军中尉的命令:“作为对在圣斯蒂芬教堂升起白色旗的回应,首先发射100 发炮弹。

Klinkicht考虑到14 公里的距离和10-12千米的破坏范围,宣布命令不可执行。

战后,作为德军自卫队员他和他的妻子得到赦免。Klinkicht,生于汉诺威,被称为斯蒂芬大教堂的拯救者。

1997年 4月23日14点30分,在斯蒂芬广场3号的地方市政厅,当地政府政府为格哈特Klinkicht举行祝贺仪式,甚至大主教克里斯托夫Schonborn 到场为荣誉纪念牌揭幕。2000年3月,Klinkicht死于巴伐利亚,享年86岁。

如果Klinkicht可能射击,他将严重的毁坏内城市区,会使整个大教堂遭到破坏。

(此处我有疑惑,前面说,二战结束前,教堂被炮击起火燃烧了。有这个说法:对史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後的那几天。遭受炮火袭击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毁於一旦。这不是矛盾了嘛?

有两个塔可以登的。

单独登塔,南塔步行3欧元,北塔电梯4欧元。

登南塔可以看斯蒂芬大教堂由二十三万片彩瓦组成的顶部,一清二楚。但没有电梯,登北塔则看不到。楼梯有343级台阶。

从一个巷子里看教堂。

此处看,南塔北塔看得很清楚。

怎么看到了上海两个字,大约是这个巷子里有上海饭店。

从圣斯蒂芬教堂出来,又随便走走,到了这个圣彼伯多禄教堂。

巴洛克风格非常明显的建筑,它的外观动感强烈,上面的穹顶是凸出的曲面,而下面两层墙体则是凹入的曲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维也纳圣伯多禄教堂,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座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面向西南方,距离格拉本大街颇近,修建于1701年到1733年。

长50米,宽20米,高56.8米,可容纳400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事件。1970年,维也纳总主教将这座教堂移交给主业会的神甫管理。

里面也有神职人员在宣讲。

这个教堂华丽得极。

顶部也非常华美。

我们看了一会儿就出来了。

下面我们要到帝国图书馆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