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8年在苏州,聚会散记

 豆棚篱落 2021-01-28

继前几天挖出写小学同学的文章后,这两天又被大学同学挖出这篇来。

今年是大学入学四十周年了,同学们过几天就要聚会了。三十周年时(2008年)也聚会过,那时写过这篇。

肖同学翻出这篇来说,时光真快,读了有些伤感 。肖同学真是敏感的人啊。

大学同学入学三十周年聚会片断(写于2008年夏)
  
  1。小胡同学
  
  坐在苏州小胡家的客厅里,感到无比清凉惬意。小胡家在三楼,楼前有一个景观池塘,池塘周围是一圈绿柳,池塘中间还有一座小桥。小胡说,就是看中这个景观在前面,就毫不犹豫地买下这个房子了。买的是现房,买了之后,她就广泛介绍同学来买,可是只有王同学一人听了她的。王同学买了她楼下底楼的一套,那个景观池塘便也就在王同学家的窗外了,他比小胡更接近那片绿色。
  
  小胡还是那样,没怎么变,看不出老也看不出年轻。似乎上大学时她就是这个模样。我们那时是室友,也是饭友。还记得我们三人一起吃饭拎的那个尼龙网袋吗?是很美的蓝色,是我上大学前用尼龙线钩的网袋子。那个尼龙线怎么来的呢,是买的尼龙绳,一股股拆开来,再把线一根根分开来。再把尼龙线绕成团,再用钩针钩成。那个尼龙袋真的很漂亮,用了两年多,直到用坏。
  
  小胡是从苏北下放的地方考到大学的,在乡下时她也做过小学老师。上了大学,小胡非常用功,比我用功得多。我没下乡插队,也没真的务过工,本性有些闲散,学习没有小胡那样执著用功。我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学的,也因为年纪小,根本不知怎么用功学习。不学习,干些什么呢,看小说。就是看小说也没系统,都是逮到什么是什么。所以,我的成绩很是一般。
  
  有关小胡,记忆中的细节有很多。有一次体育课,我扔给她篮球,砸了她的眼镜,让她好一阵疼痛。在宿舍里时,我玩周晓梅弄来的手风琴,把她气到了教室去(因为没法安静看书)。我头痛,她带我去看病。我心情不好,她会认真开解我。呵,呵,都是陈年琐事了。
  
  现在,坐在她家客厅里想起了很多。毕业后,我们平时也像正常人那样,很少打电话很少联系了。这回因为我一个人来苏州,我就想住在小胡家吧,反正她说搬了新房子,很宽敞的。
  
  这天,她买了好多菜。烧的菜有鸡汤、罗氏沼虾、红烧蟮鱼片、炒苦瓜、糟毛豆、紫角叶等等,她在厨房里忙碌。她的厨房很大,我也在她周围帮点小忙,说说话。
  
  说到小胡的父母、哥、姐、弟,一家人都一个个问遍了。记得1979年小胡全家回到苏州,政府给了他家小日晖桥那里的一块地,他家造了一幢两层小楼。有一天夜里,我陪小胡去造房工地守夜呢,两个人在工地旁一条小河边看星星,还很浪漫的。那座小楼,我后来也去住过几次。

       “小日晖桥的房子现在怎样了呢?”小胡说:“早就拆迁了。”  而父母,都八十几了,身体都还很好。
  
  小胡的丈夫许老师回家来,我惊奇地发现他买了一束花。我问候许老师,赞美他们家弄得漂亮舒适,还赞美许老师买的花。许老师说,花是经常买的,放在家里有些色彩。他买的是粉色的花,两枝百合,几枝康乃馨。百合特别散发着芳香。这让我感慨,一个男同志经常买花,见出细心温情,富有情趣。
  
  小胡的工作没话说的,她是个特别踏实的人,做事认真负责。她这样的人,不会特别显耀,但一定会让周围的人服帖钦佩,因为她有这样的精神,不居人后,勤恳自强。这是我从心底佩服她的。我本人或许有点小聪明,但肯定没有小胡成功,因为少些顽强精神。小胡一直在一般中学工作,但总是初三的把关老师,而且业绩特别好。现在小胡在拙政园不远的一个中学,据说,从他们的教学楼,可以看到刘嘉玲在苏州买的房子,可以远眺明星进出的身影呢。
  
  小胡的丈夫是开车上班的,她是骑电瓶车上班的。碰到雨雪天,小胡就由丈夫接送。我们去干将路聚会,都是小胡丈夫开车送我们。
  
  第二天,小胡家的早饭是这样的:饭、杂米粥、超市买的小团子、虾子鲞鱼、咸鸭蛋、醋毛豆、酱瓜。可见苏州人早饭的讲究。小胡说,中年以后,要吃得杂,吃的品种要多。她血脂有点高,现在每天晚上有一个小时的锻炼,雷打不动。
  
  我在小胡家住了两夜。闲来,教小胡注册了一个博客。还看了如下书:一本<苏州杂志>,一本<闲话王稼句>,一本<特别文摘>,一本<林语堂散文>,十几本<世界知识>。可以看出我是个爱学习的人。
  
  和小胡相见,小胡的一切都让人欣慰。
   

2、住小胡楼下王同学
  
  王同学肯定比我大,可能大七八岁吧。他住在小胡家楼下。他是大学的教授。


  我去的那天,小胡去买菜,生怕我在她买菜时到她家,便对楼下的王同学说,你能不能先帮我接待一下小刘。不过王同学有事要外出,小胡就没有麻烦他,而我到时小胡也回家了。
  
  王同学有长者风范,热情诚恳。他和我不一个班的,以前接触不多。只记得在大学里时,他很爱摄影,有一次要参加摄影比赛。在校园路上逮到我和另一位女同学(小鹰),让我们给他做 “模特”拍照。那张照的背景是苏大的外语教学楼,有尖顶的那个,拍的是我和女同学在看书。哈,那照片光线有点暗,一定没有获奖。
  
  现在,王同学的妻子正生着重病,大概是恶病晚期了,这让我们都为之叹息。就是这样,他也每天忙着学校的事,忙着同学聚会的事。那天晚上,我们一起从聚会的地方回去。他说,回去还要看研究生论文,还要给妻子煎药,每晚煎好药,第二天一早送到医院去。

走到楼下时,他邀我去参观一下他的家。小胡说,可间接地领略一下他夫人的“风采”。这个风采指她的生活品味,她一手装修的房子。她的家曾获得一个什么装修奖。果然极漂亮。格调是白色为主。门边有红色的冰裂纹的园林里才有的假窗作装饰,家里每一处的小景致都很有味道,整个装潢显得精致细腻。一个小细节是,饭桌上有一个放红酒瓶的装置,能把一瓶红酒斜着插在里面。

  
  后来在小胡的电脑里,我还见了王夫人的照片。看到一群人在王同学家吃饭,她钩了好多帽子,存在家里的,送给每人一顶,他们戴着帽子兴致极高地拍照。这可见王夫人是个多么手巧的人。
  
  王夫人几天后要出院一下。说是病房都要周转的。她热爱体育,可以回家看奥运会。几个同学说,但愿她能看过奥运会,能渐渐好起来。
  
  3、  

       7月17日晚上  聚会“热身”


  这天晚上本没事。聚会要明天才开始,这天小胡给晓梅小姐姐打了电话,让她也来小胡家玩。小胡中午的鸡没炖烂,没吃,想晚上炖烂了让她一块儿来吃。可是晓梅姐姐没有来。
  
  我们班的罗班长知道我已到,在小胡家,打电话让我们去聚会的饭店吃,说已经有些同学到了,不妨一起吃晚饭。开始我们想不去了,因为路蛮远的,而且小胡都准备好晚饭了。但小胡反复征求我意见,我心里活动了一下,便决定去了。小胡的先生送我们去。到了六年前聚会的地方-------苏大北校区东侧的东苑宾馆。
  
  这下一见同学,便哇哇地叫着,谁谁呀,没变呀,还是老样子啊,某某怎么没来呀。问的是大胡子为什么没去。便解释。完了被批评为“重旅游轻友情”,“太不像话了”。罗班长一副罗汉的模样,还是很胖。三年前给他打了不少电话,平时却没加问候,想想自己有点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比较不像样。好在罗班长不计较。
  
  汤教授,也很胖,魁伟。一直见他在江苏台万家灯火节目里讲“金庸”,术业有专攻,研究武侠小说。前几天还见他在上海东方台讲通俗小说“啼笑姻缘”。微笑,问候,汤教授并不多言。
  
  这天晚上,吃饭的有两桌。隔壁班的老班长老陈同学早到了,他已经退休。记起他上大学时已有三个孩子。记得在盐城参加过他女儿的婚礼。如今他第三代都很大了。现在他是个安闲的退休老师模样。我们班的老田,也从盐城来了,他当时因为家庭的原因,本科申请为专科,早我们两年毕业,也早我们两年工作。现在,他带着他的孙子来苏州了。老田和老邓都是很帅的,印象中,才上大学时,他俩教我们女同学打过篮球。我们许多女同学对篮球是一窍不通的,只见他俩身材颀长,弹跳轻松,运球抛球,三步上篮什么的,真是英武飒爽,身手不凡,让当时小女孩的我很是仰慕。那一场景一直难忘,当然,那时他们都结婚有孩子了。
  
  老邓和老李、小陈三人可称“大丰三杰”,我们到饭店后,他们才到。一起欢呼了一阵。他们是乘小陈(似乎也不该称小陈)的车来的,因为有了苏通大桥,他们从大丰到苏州只三个小时。老邓本是一个局的局长,现退居二线了,说是早晨公园打拳,下午活动室打桥牌,他的身材依然很好。他女儿是清华的,早几年就毕业在北京工作,已结婚买了房,现在他动不动就要上北京去。老李是中学的特级教师,女儿在苏州已工作,外孙也有了。他不在教学第一线了。老李一贯有经商的头脑,才工作时就搞家庭副业,批发过水果,现在竟然还开了一个布厂。小陈是报社的领导,气派不凡,后来知道他儿子也在苏州的一个银行工作了,已经为儿子在苏买了房子。
  
  肖同学和周同学是最可爱的一对。下一片断专门写一写他们。
  张同学,还是黑黑瘦瘦的,他女儿今年考大学,分数差一些,正好来会会老同学,一起想想办法。
  
  吃饭,闲聊。最亲爱的聚会业务负责人郭明蕴大姐来了。郭大姐已经退休,因为罗班长王教授他们忙,具体负责联系同学,具体事务方面的操办,基本由郭大姐负责。她不怕烦劳,一封封发信,一个个确认要不要来。有的同学没有回音,她又到处问电话号码亲自联系。这过程中还不时向罗班长汇报,罗班长也时时感动。正因为有热情认真的牵头人,才有聚会的圆满成功。

还有所有的苏州同学,作为东道主,都出了钱出了力。也许有同学对聚会不是太感兴趣,认为不过聚一下,说些陈年老话和现今状况,但其实聚会本身的发起组织就是情谊的见证。平时大家为生计为“前途”忙这忙那,有机会见面畅谈,那些弥散的情谊,又点点串连起来了,仔细一搜拣,仍是无比珍贵。
  

  远道来的同学就住了东苑饭店。晚上九点,我们乘出租车回到小胡家。本来我们想步行回去的,小胡一直在坚持锻炼。王同学坚决让我们坐车。他疲惫地说,晚上早点回去煎中药。回到小胡家,她坚持在家锻炼了一个小时。我在同学见面的兴奋之后,已经没劲锻炼了。
  
  
   

 4、 周同学和肖同学
  
  要记一记这两位同学。晚上我们去饭店吃饭,也主要是去看看好久不见了的周同学和肖同学。望见他们,我的眼前一亮。为什么,因为他俩还是那样“靓丽”(这个词有点俗)。
  
  周同学一贯是我和小胡的“精神领袖”,就是我们有什么事都找她。在大一时,有一回小胡在二楼洗衣服,把脏水倒下楼,连着袜子都倒掉了,她便大喊:“周晓梅,快来呀,我的袜子也倒掉了!”周同学一到,便大刀阔斧道:“袜子掉了,下楼去拣呀!”那个下水管是开放式的,是接雨水的,所以还能拣到。

那时周同学很认真地集邮,有一种猴票很漂亮,周同学有几张,我就跟她磨:“给我一张吧,这么好看,给我一张!”周同学便送了我一张盖销票,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些都是琐事,凡是要出头露面的事,我和小胡更要找周,她总是干脆利索地带领我们向前走。其实,胡和周是同岁,我小她们五岁。但我们都不喊“小周”,只喊“小胡”“小刘”,可见周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周同学是军人家庭出身,一口部队大院中的普通话,听着舒坦。她也有着军人的爽利,干什么都不拖泥带水。在大学时,总听她谈她的哈尔滨,使我对那个具有特别风情的城市充满向往。
  
  当然,到大学最后时分,我们觉得周同学分明变得有些娇弱,后来我们才知是因为恋爱的缘故,呵呵。因为恋爱的对象是一位才子,显然是受了些影响。
  
  六年前见周同学(是入学二十周年聚会),感觉有些瘦(记得那次还送我丝绸料子呢)。这次一见,觉得她气色真好,也更年轻了。小胡说,周晓梅神采奕奕的,越来越好看了。我感觉也是。

想起在大学里的一幕幕,在一个宿舍里四年(小胡好像有一学期不和我们一个宿舍),一起学习谈论,一起上课吃饭,真是难以忘怀。现在相见,好像觉得还与在大学时一样,彼此没什么大改变,性情,举止,谈笑,还是旧时模样。而她对我,总是小刘小刘的,有一副呵护的神情,使我感觉像大学里时一样温暖。
  
  说起如今状况,周同学在一个教育集团做行政工作,这很适合她。而她家的肖同学,则是媒体人士。
  
  媒体人士肖同学非常可爱。具体怎么可爱,倒也不好说。大致好像有这么几条吧。

其一是长得帅,用一句电视剧中人的话说“长得帅嘛有什么办法”,就是,真的没办法。肖同学那天聚会时穿一件红T恤,很亮眼,像是中年蔡国庆。可是肖同学又非常书生样,满脸灿烂,并且笑得很纯真。

其二是,既然是博士,满腹经纶的,却不故作深沉,很是天真烂漫,插科打诨起来很平易率真。

其三是适时地腼腆(很正经的样儿)一下,如同一个谦虚谨慎的文学青年,谈笑言语间忽然之间像换了一个人,多少给人一些悬念。
  
  看了肖同学的两本书,很佩服他的学养。在网上看过两位同学的家,布置得非常气派。据小胡说是“面对大海、背靠大山”的大房子。在网上还看到肖同学养的大狗,很威武。
  
  周同学和肖同学站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是两口子没有一点儿生活的烟火气。既然没有烟火的俗气,那究竟有什么气呢,也说不清。总是不能想象他们生活中买菜烧饭的场景,觉得那样碎俗的生活不太适合他俩。两同学多次邀我们一家上那儿玩,我们却一直俗事缠身,抽不出空来。其实我还是很神往,要看看他们究竟有怎样的生活气场。
   

(记了几篇,就没有了。正式聚会的内容倒是没记,遗憾。本来当时还想再写些的,后来不了了之了。)

一张模糊的老照片。我,查大姐,小胡。1982年夏。

          这本是肖同学最近两年出版的著作,很厉害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