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湖泊

 一鉴斋 2021-01-28

前   言

2016年初夏的那场大水,给很多武汉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曾经的舆图收藏者以及老武汉人,笔者亲眼见证了武汉近几十年的发展,城市的扩大、湖泊的变迁给武汉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变化。本文也可作为老武汉人和新武汉人购房安家选址的一种参考,避免大雨的时候,由于地下管网、排水不畅等问题所带来的渍水危险。

本文于2016年5月,分三篇发布于一鉴斋新浪博客,名为《消失的湖泊》。同年7月初正逢武汉大雨,市区大面积渍水。对照渍水区域,发现与文中曾经的湖水区域大部分重合,故改名《武汉大水围城 与 消失的湖泊》发布于一鉴斋微信公众号。文章后来经武汉记者群推荐,多家媒体取用“消失的湖泊”与排水系统问题的观点来反思武汉大水的成因。今年夏天又是厄尔尼诺现象,雨量增多,仅以此篇以飧读者,警钟长鸣。

2016年渍水照片

当我们在抱怨老天怎么了,抱怨排水系统怎么了,抱怨这些“多余”的水为什么会在城市里的街道上横冲直撞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它们原本的归途应该是江河湖海,而不是我们城市中的水泥路面,或是地下车库。我们可曾想到,我们很多人现在居住的地方,很早很早以前就是它们最初的家园。当很多年前,人类从自然手里抢夺走水的家园——湖泊、池塘,建设开发了大量的楼宇大厦,并以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如果排水系统不够强大,遇到极端天气,大自然一定会以它们自己的方式从人类的手中重新找寻属于它们的家园。

多年来,因为个人爱好,笔者收藏了一些武汉从清末到民国的老地图,对照当年的老地图,我们一起看看曾经的家园是什么样子,你也许就能理解今日的水患问题!

解放初期,武汉市城区湖泊有127个,一度被誉为“百湖之城”。半个多世纪来,有近90个湖泊因造田、建城而消失,如今仅存38个,昔日的“百湖之城”已经名不符实。即使是剩余的38个湖泊,面积也大大缩减。近日,翻阅书斋中所藏的部分老武汉地图,通过制图软件,将这些消失的湖泊,重现于新地图当中,对照来看很有意义。

武昌

1890年左右的武昌地图



将上图1890年左右的这张武昌地图中的湖泊(下图红色阴影部分),与现在武汉地图重合,可以清晰地看到到近一百二十余年来,今武昌三环之内湖泊的显著变化。

100多年前,东湖属沙湖水系。任桐在《沙湖志》中将沙湖与东湖并称为大小沙湖。东湖、沙湖原本相通,清末修筑武昌至青山的大堤以后,两者才分离。下图可见,今日沙湖不及百年前的三分之一。

东湖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部分港汊、湖湾有所缩小。依照图来看今天东湖东部的水域比以前更为宽广,估计是百年前地图测绘的误差,而非水域面积真有扩大。

南湖近百年水域面积变化非常大。从晚清开始修建铁路、车站、兵营,就有少量填湖。1936年3月,在处于老南湖边缘的一片野阔、荒凉的芦苇滩上(今恒安路一带),建起军用机场,起名为南湖机场。解放后机场扩建、围湖造田,南湖进一步缩小。近二十年城市化的发展,今天的南湖仅存一小部分了。西面的黄家湖,更是早已退缩到今日三坏武昌段之外。

再来看看1945年武昌南湖区域水域面积与现在对比(紫色部分是芦苇荡或湿地)。今日容易积水的区域,几乎就是当年的湖水水域。

百年的这张地图没有标注老武昌城内湖泊,借助另外一张1939年的武昌地图,再来看看老武昌城湖泊的变化。今天,除了紫阳湖(兹子湖、墩子湖)、都司湖外,其余的湖泊皆不见踪影。

1939年的武昌地图。

再借助一张1912年前后的武昌地图,来看看晒湖的变化。

1912年前后的武昌地图。

今天的晒湖,早已没有了曾经的气势。从位置来看,晒湖应该是百年前老南湖的一部分或者是其港汊、湖湾。

汉口

明成化二年(1466年),气候极为反常,终引发洪涝,导致汉水在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决堤东下,发生改道。这次汉水改道从龟山北入江,将汉阳北部地区娩出了个汉口,原汉水故道(“襄河故道”)在夏口(汉口)北部日渐淤塞,形成一处长型湖泊,名为“后湖”,也称“潇湘湖”。这时的汉口,不是水凼湖荡,就是苇塘土墩。

将百年前汉口的老“后湖”与今日汉口地图重叠,可见今汉口解放大道以北基本就是老“后湖”与芦苇荡的天下。今天汉口市区尚留存一系列小湖泊,基本都是当年老“后湖”的残余部分。而三环线之外的这些湖泊,应该是1905年张公堤修筑之后,径河在芦苇荡积水而成常态的湖泊。在今汉口西面的东西湖吴家山,当年有处巨大的湖泊——西湖,西湖东边的这部分也叫桑台湖。这里,除了残存的径河,已然看不到原来那个巨大的西湖了。一直寻思"东西湖"这名字的由来,思前想后,莫不是意指早期西湖的东面区域,简称为“东西湖”?待整个西湖都被填了后,这名字就成了整块地的代名词。

1905年张公堤(大致今日汉口三环西北段)筑成后,汉口北部堤内的湖地不再受水害而成了良田。老“后湖”及附近的芦苇荡逐步收缩,形成了汉口之后几十年非常重要的一系列湖泊。汉口市区也开始向这一区域扩展。下图为1912左右的汉口地图。

1912左右的汉口地图。

从下图1938年的汉口地图可见,老“后湖”进一步萎缩,形成了一系列小的湖泊,这些湖泊,一直到今天,还留存了它们的局部。

1938年的汉口地图。

下图中的南湖,就是今天的小南湖,面积也缩小了许多。估计是后来为了区别于武昌的南湖,改成了“小南湖”。

下图的小湖“鸭蛋壳”,因为旁边有家剥蛋厂,将剥下的蛋壳堆积在附近而得名。后来“鸭蛋壳”成了陆地,渐渐的成了市区,可能后来觉得这名字不太雅,就变成了“亚单角”。

再来看看汉口老城区,汉正街附近曾经有些小池塘,看看它们曾经的位置。

在1938年的汉口地图上,还可见到沿着今中山大道,也有系列小池塘,估计是曾经汉口护城河的残留,或因地势低洼长期积水所成。

汉阳

汉阳,从东汉末年起,先后在龟山北麓与南麓筑城。其后一千余年里,汉阳城区位置大致都在这一区域,没太大变化。明成化二年(1466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入江,将汉阳北部地区娩出了个汉口,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因为这次改道,导致汉阳北部靠近汉水一带水凼湖荡。

将上图1890年前后的汉阳与今日重叠,刨去清代淤积出来的新鹦鹉洲(下图蓝色部分),汉阳当时几乎就是水世界。仅有龟山南麓这一小片,以及沿着今天的汉阳大道、琴台大道一线为陆地。远一点的沌口一带是陆地,四周则几乎为水面。下图左边这处“下十湖”,如今已然退到今三环之外,残存的一小片水域称“什湖”。硕大的“官湖”,面积大为缩小,并成为多个尚有一定体量的较小湖泊。处于今三环之内曾经有着宽广湖面的“墨水湖”,古时汉阳十景之一的“平塘古渡”即位于此湖,如今也早已看不到当年的情景,不复当年之势,被分割成多个小湖泊。

明成化年间的这次汉水改道,其主流经龟山北部汇入长江,改道过程中,在龟山北麓淤积后留下一处“长约八里许,宽以一里计”的湖泊。因东汉末年,黄祖曾在龟山北麓筑了却月城,因此这湖泊就叫做“月湖”。后来修路,从中间穿过月湖,西边这部分称为“西月湖”,东边部分称为“东月湖”。龟山(大别山)南麓与汉阳城之间这片狭窄的水道,之后形成了汉阳著名的“莲花湖”。

1890年-1894年间,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先后填“东月湖”兴建。下图为1912年前后的汉阳,“东月湖”已经消失。

汉阳一直都是武汉比较弱的城区,直到近二十几年,汉阳城区面积飞速扩张。

有图有真相,看过这些一百来年武汉湖泊面积变化对比图之后,想必每一个读者对武汉消失的湖泊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天的水中武汉有一个更多的解读!

参考阅读:

渔隐山房(专辑)

渔隐山房 | 紫竹苑

新一鉴斋书斋

砚屏

旧的东西 更有风味

中国古典家具源流(专辑)

明式家具鉴赏与应用(专辑)

砚的鉴赏与研究(专辑)

武汉大水围城 与 消失的湖泊

武汉大水围城   南湖之殇

半山庐与十八栋

闲话武大赏樱

永远的昙花 —— 晚清民国时期的武汉文房产业

解读察哈尔南部抗战军事地图

要查询更多明式家具及文房文章,

请百度搜索“一鉴斋”博客。

头条“一鉴斋”、“渔隐山房”为关联自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