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粉体人,您需要了解这九位新晋院士!

 粉体人 2021-01-28

为优化院士队伍学科结构,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于11月28日揭晓,共有61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与粉体行业密切相关的化学部增选9人!本期编者就来介绍一下这九位新晋院士。


一、杨万泰院士

杨万泰,北京化工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化71班,高分子化工专业),1985年于北京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01年评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杨万泰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表面改性领域,发展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功能化。

聚合领域,建立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

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二、张东辉院士

张东辉,无党派人士,市知联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共发表研究论文211篇,其中SCI收录205篇,EI收录109篇;总引用6426次。以唯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了8篇Science、5篇PNA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文章,受邀为《美国物理化学年度评论》写综述文章。

张东辉长期致力于量子动力学理论与计算新方法的发展和分子体系高精度势能面的构造,主要研究发生在气相、团簇、固体表面、以及生物分子中的原子分子运动、反应、能量转移等动力学问题并与实验紧密合作,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科学贡献。

三、陈军院士

陈军,无机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截至目前,陈军教授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90篇,其中《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子刊5篇,《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16篇,《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10篇、《先进材料》(Adv. Mater.)17篇,他引21000次,单篇最高他引1130次。

陈军教授在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固体电极制备以及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开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提出了“室温-氧化还原-转晶”合成稳定导电纳米尖晶石的新方法,替代了贵金属铂电极,应用于可充电金属锂、锌空气电池;

提出电极微纳化可改善多电子电极反应活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设想,经大量实验制备了可充锂、钠、镁电池的微纳多级结构电极,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为降低电池电极材料成本及解决电池燃烧爆炸提供了新思路。

四、岳建民院士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相继在该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岳建民院士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发现了包括大量新骨架类型和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的800多个新天然化合物,并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天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线,通过化学合成和转化对部分生源路线进行了验证。

五、赵宇亮院士

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7月进入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从事核燃料化学的研究。1993年考入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5月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发表国际SCI论文167篇,以及中文刊物论文近50篇。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分析和放射化学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纳米材料生物(健康)效应这个研究方向和学术思想,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反向应用纳米材料毒理学性质的新思路,发现了肿瘤低毒化疗的纳米材料体系,提出并设计了肿瘤低毒性治疗研究计划,并在开展系统的研究。 

六、郭子健院士

郭子健,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年获意大利国家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6年9月获意大利化学会与Luigi Sacconi基金会联合颁发的2016年度“Luigi Sacconi Medal”,表彰其在生物无机传感及金属药物领域的贡献。

郭子健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内容包括:1)金属药物的设计及作用机理研究:新型含铂、金、钌等抗癌配合物的设计及生物活性;临床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2)金属人工核酸酶的设计及应用:含铜、锌等金属配合物在核酸识别与切割中的应用;3)生物锌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与构筑。

七、彭孝军院士

彭孝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现任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开展染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发表SCI论文27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多项。发明了耐候性新染料,优于国外指标,用于珠海纳思达公司通用喷墨打印墨盒,全球占有率约20%,被国际权威机构测评为“性能第一”,以第一完成人获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彭孝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功能性染料及其应用,包括染料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染料超分子体系的光诱导分子内电子转移、电荷转移、能量转移;数码打印用染料及信息记录材料。 

染料荧光探针包括荧光染料的识别及荧光响应的调控,荧光探针及其在生物分析、医学诊断、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精细化学品清洁制备技术包括精细化学品合成新技术、功能微球的构建技术、精细化工节能降耗新技术。

八、谢在库院士

谢在库,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催化新材料与催化反应化学研究工作。研制成功多产二甲苯的MXT-01 甲苯歧化与C9芳烃烷基转移β分子筛催化剂。2002年被评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授权专利40余件;国际专利4件。近5年在包括J. Phys. Chem. 及J. Cata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九、谢作伟院士

谢作伟,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谢作伟教授研究领域为d- 和 f- 族过度金属有机化学、硼笼、碳硼烷和金属碳硼烷化学、均相催化、小分子活化和聚合物化学合成,反应及结构研究;碳硼烷阴离子的合成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以及小分子的活化及其大分子(聚合物)的合成。曾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